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官员的品级

古代官员的品级

四—五 六—七 八—九
服色鱼(龟)
银鱼(龟)
三梁冠
二梁冠 一梁冠 一梁冠
三梁冠
后世多沿唐制,明清时省上下阶,仅分正从,为 九品十八阶。 清 暖帽
清 凉帽
清代官员帽子正中的圆珠称谓顶 珠,俗称顶子、顶戴,以不同的质 地和颜色区分不同级别的官员。 具体区分是(仅说明颜色的区分) 一——二品:红色 三——四品:蓝色 五——六品:白色 七品以下: 黄色
古代官员的品级
国家出现后,国家政务需人执行,便出现了官, 因政务的重要程度不同,或同一政务许多人执行, 又出现了不同级别的官员。官员级别等级制度,经 历了三个阶段: (一)爵秩 施行于先秦时期,以周代为典型。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 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 中士、下士,凡五等。此为爵制。 官员等级分为卿、大夫、士三等,每等又分为 上、中(亚、次)、下三级。亦为爵位名称,此时 官爵合一。
从七品下 宣义郎
正八品上 给事郎 正八品下 征事郎 从八品上 承奉郎 从八品下 承务郎 正九品上 儒林郎 正九品下 登仕郎 从九品上 文林郎 从九品下 将仕郎
翊麾副尉
宣节校尉 宣节副尉 御侮校尉 御侮副尉 仁勇校尉 仁勇副尉 陪戎校尉 陪戎副尉
唐代还以不同的冠服、佩饰区别不同级别的官员,如:
品级
一—三
汉代的秩禄特点是:有官职才有 秩禄,无官职就无秩禄;原有职位上 所有的秩禄不能添加到新的职位上去。 职事是汉代授予秩禄的基本条件,对 于官吏个人地位权益是很少会照顾到 的。对于父母之丧和病罹之苦,朝廷 不光没有做出相应的褒奖孝义和抚恤 病痛,反而停发俸禄剥夺原有的权益, 无视原有的资历让去职官吏从头做起。
正四品下 从四品上 从四品下 正五品上 正五品下 从五品上 从五品下 正六品上 正六品下
正议大夫
通议大夫 太中大夫 中大夫 中散大夫 朝议大夫 朝请大夫 朝散大夫 朝议郎 承议郎
忠武将军
壮武将军 宣威将军 明威将军 定远将军 宁远将军 游骑将军 游击将军 昭武校尉 昭武副尉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
3 4 5
正二品
从二品 正三品 从三品
特进
光禄大夫
辅国大将军 17
镇军大将军 18
从六品下 通直郎
正七品上 朝请郎 正七品下 宣德郎 从七品上 朝散郎
振武副尉
致果校尉 致果副尉 翊麾校尉
金紫光禄大夫 冠军大将军 19 银青光禄大夫 云麾将军 20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正四品上
西汉官员的等级是按照俸禄的多少来说的,而俸禄 是以给多少粮食为标准的.当然具体发放的时候不 可能真的全发粮食,否则高官弄那么多粮食也十分 麻烦. 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 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五百 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 二百石\百石\比百石\斗食 大约比二千石以上算高级官员,比六百石以上算中 层干部,以下算基层. 比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秩万石,郡 守秩两千石,县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秩 五百石至三百石等。
(三)品阶
汉代的这种秩禄从属于职位,无职就无阶可言 的体制,在进入魏晋之后就开始衰落,最后被南北 朝唐宋的职阶分立而取代。 曹魏一改两汉用官员秩俸作为官阶的旧制,始 创了品级制度,即官品;官职以品论高下,以品数 少者为高,一品为最高,九品为最低。晋时进而将 曹魏的每品中各分正从,共九品十八级。后一直为 北魏、唐、两宋。元和明清诸代所沿用。 北魏继承 了晋代的品级制度,并将从第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 阶,合之共九品十八级三十阶。
汉承秦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 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官职和秩禄 的重要性却在不断上升着,秩禄开始取代 了爵禄的原有地位。从此,以若干石标志 等级的官吏,才是皇帝治理天下的左膀右 臂,贵族所有的爵位只能是辅助表示身份 的标志。总的来说,在汉代构成官员等级 标志的是秩禄而不是爵位,原来作为官员 品级标志的爵位,随着官僚政治的发展而 快速衰落下去。
花翎
蓝翎
清朝官服
明、清 两代中央都 察院、地方 按察使司衙 门官员,不 论品级高低 概用獬豸补 服。
所谓散官,只是一种表示身 份地位的称号,并没有实际的职 权,只是用于表示官员的品级。 凡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官号, 谓之“本品”。如果本品高而职 事官低者谓之守某官,本品低而 职事官高者,谓之行某官。
唐文武散官表
阶数 1 品级 从一品 文散官 武散官 阶数 品级 文散官 武散官 振威校尉 开府仪同三司 骠骑大将军 16 从六品上 奉议郎
以爵位代表身份等级,决定了 自己的服色、銮旗、车马、礼仪的 差异,被授予的田地、人民构成了 自己的爵禄,并且在一次被授予后 就能够世代相传。于是这些拥有了 采邑、家兵的贵族与其君主就有了 他们之间的固有格局,这大异于之 后官僚政治时代的官员与君主的关 系。——层层分封。
秦代二十等爵位
一等曰公士(言有爵命,异于士卒) 二等曰上造(言有成命于上) 三等曰簪袅(可装饰马) 四等曰不更(言不预更卒之地) 五等曰大夫(列位从大夫) 六等曰官大夫(列位大夫) 七等曰公大夫(稍尊于大夫) 八等曰公乘(言其得乘公家之车) 九等曰五大夫(大夫之尊也) 十等曰左庶长
十一等曰右庶长(众列之长) 十二等曰左更 十三等曰中更 十四等曰右更(言主领更卒,部其 役使也) 十五等曰少上造 十六等曰大上造(皆主上造之地) 十七等曰驷车庶长(得乘驷驰) 十八等曰大庶长(更尊也) 十九等曰关内侯(有侯号无国号) 二十等曰彻侯(言其爵上通于天子)
(二)禄秩
此制实行于秦汉时期。也就是以俸 禄的多少来代表官员的品级。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确定了五十石 至千石的品秩。不过当时仍然是以爵禄 为主,秩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还 带着许多爵禄的痕迹,秩禄只是被作为 官员的任职报酬。在秦代,官职与爵位 是对应的。
隋唐的官员可分为职事官与散官两类。所谓职事官, 就是指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十二卫以 及州县各官。这些官员都有比较明确的职责权限。凡职 事官都是有“品”的,隋文帝时定九品三十阶,即自一 品至九品各分正从,其中自正四品至从九品又各分上下 阶。大体说,九品又分成三品以上,五品以上及六品以 下三个等级,表示着职事官的不同身分。三品以上职事 官通常是指中央机构中的台、省、寺、监的首官和六部 尚书、诸卫将军以及地方府尹、上州刺史。这一等级的 官员一般是由皇帝亲自任命。四品、五品职事官多半是 中央各部门的次官、要职(诸如给事中、中书舍人、尚 书左右丞等)以及其下属各司、局、署一级长官。这一 级官员通常是由宰相提名,呈皇帝御批。六品以下算是 低级官员,他们的任命只需通过吏、兵二部铨选注拟并 经过例行的审报手续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