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C)。

A、费尔巴哈B、马克思C、恩格斯D、列宁2. 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是:(D)。

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A.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不能被人们所认识5. 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性是指( C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6. 古代西方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成果是:(C)。

A、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B、赫拉克立特认为或是万物本原C、德谟克里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D、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基础7.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D)。

A、指导性B、实践性C、先进性D、时俱进8.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是:(C)。

A、革命性B、阶级性C、实践性D、科学性9. 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C)。

A、唯物论的观点B、庸俗唯物论的观点C、物活论的观点D、唯意志论的观点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B)。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D、物质是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质形态11. 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B)。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C、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反作用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12.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A)。

A、时间空间的特点是具体的、可变动的B、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变的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依赖人的存在D、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限的13. 否认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主张时空的有限论,就是:(B)。

A、从实际出发认识时间和空间B、会引出一个超时空的神灵世界,给宗教留下地盘C、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D、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14. 意识的本质是(B)。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C、大脑的分泌物D、思维的各种现象15.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B )。

A、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B、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C、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16.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1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8.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变化和发展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1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规律20. 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A )。

A、整体性B、结构性C、层次性D、开放性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BCD)。

A、它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B、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C、它是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D、它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E、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2. 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BC)。

A、物是感觉的复合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D、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E、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3.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ABCDE)。

A、它企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B、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C、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去解释世界和万物D、只从客体方面去直观世界、抹煞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E、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4. 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ABE)。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实践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 唯心主义的主要派别是:(CD)。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B、机械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E、惟我论6.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指:(BD)。

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论C、科学社会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7.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BC)。

A、生产实践B、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审美实践E、文艺和体育活动8.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主要经历了:(ABC)。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C、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D、从类人猿直立行走到语言产生E、劳动和语言共同推动人类意识的产生9. 造成意识差异性的原因有:(ABCD)。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B、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C、人的立场、世界观的差异D、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E、意识对象的差异10. 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ABD)。

A、研究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B、具有暂时性和可变性C、根源于哲学的物质范畴D、给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证实和提供新的材料E、揭示了一切物质形态共同的本质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 人为自然界立法。

1.错误。

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自然规律是由人确立的,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智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2. 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

2.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出来的;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2. 简述时间、空间的涵义和其特点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五、论述题(20分)怎样理解认识的主体、客体、认识中介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答案要点(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征。

(2)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

(3)认识的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其中物质条件是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精神条件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所运用的既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通过认识中介相互作用,构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征。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

主体和客体通过认识中介相互作用,构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 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C)。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C)。

A、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条件3.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B)。

A、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华,应全部继承B、批判继承,推陈出新C、保留一半,抛弃一半D、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应全部抛弃4. 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B)。

A、诡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循环论的观点5. 原因是指:(D)。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6.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这是(A)。

A、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正确观点B、神学目的论的错误观点C、宿命论的错误观点D、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7.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C)。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具体的可能性8. 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必须反对:(D)。

A、庸俗唯物主义B、折衷主义C、宿命论D、形式主义9. “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的观点,犯了哪种错误:(B)。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庸俗唯物论D、宿命论10.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者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上(A)。

A、只承认必然性B、只承认偶然性C、即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D、有时承认必然性,有时承认偶然性11.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