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中国古代史部分三1.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2.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
这些做法(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3.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4.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
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
这一记载( )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5.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6.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对表的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 )A.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B.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C.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D.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7.中国先哲们对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
由此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 )A.进行了理性的深入思考B.缺乏长期系统的天象观测C.有着较明显的功利色彩D.整合算学为统一研究领域8.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
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9.下图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
曲辕犁是对以前直辕犁的改进,安装了犁评,省力、简便、轻巧,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一直为后世沿用。
曲辕犁的出现( )A.促进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革B.体现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发展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利于播种和土壤肥力的保持10.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
据此推知,科举制( )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11.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
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A.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C.西周的宗法制D.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1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3. “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14.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述体现了时代特征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1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
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 )A.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16.有学者认为: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归功于“中产阶级”的推动,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除了极少数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是个人独自研究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
这表明( )A.社会结构影响科技发展B.政府政策推动科技进步C.工业革命源于人才优势D.宋代科技创新缺乏动力17.《明夷待访录》写道:“古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作者( )A.反对君主专制B.主张“众治”C.提出君臣平等D.认为工商皆本18.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
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
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对反腐倡廉都作过积极探索和深刻总结,并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举措。
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即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
……在官职设置方面,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
在监察制度方面,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摘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台了多部反腐败法案(见下表),对加强对公务员的制约与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自何家弘《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述美国反腐的特点,并指出美国的反腐措施与古代中国反腐举措的共性。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
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的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提倡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
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
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解析1.答案为:C;解析: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 项错误。
2.答案为:B;解析:根据题干“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可知,明朝实行较为完善的司法制度有利于司法的公正公平,故B项正确;吏治的腐败是不可能消除的,此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是古代司法制度发展的表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司法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但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3.答案为:C;解析:从唐代文字藏于石隙树根处到元代有意识地使文字占据很大画面,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体现了主观的诗情画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排除。
4.答案为:C;解析:依据“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人对火药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只能反映出对火药材料“硫磺和焰硝”的应用,故A项错误;东晋葛洪发明火药,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项错误。
5.答案为:D6.答案为:B;解析:题目三则材料就玉米来华描述虽有一定的出入,但是都能从不同方面证明玉米在明中叶以后传入中国,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推论有误;D项判断欠妥。
7.答案为:C解析:由材料“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缺乏探究精神和理性的深入思考,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以察时变”“敬授人时”可知,古代中国天文学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具有较明显的功利色彩,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算学,D项错误。
8.答案为: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故D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故A项错误;蔡伦改进造纸术非创造,排除C项。
9.答案为:B;解析: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故选B项;曲辕犁的出现没有改变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封建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没有完成,排除C项;曲辕犁的出现,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与保持土壤肥力无关,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