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历史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练习:专题检测(二)_“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练习:专题检测(二)_“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含解析

专题检测(二)“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高三·铜仁摸底)《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解析:选A“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 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故D项错误。

2.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多种样式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主要的货币样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而铸造的圜钱。

这说明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铸造了多种样式的青铜货币,这说明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选D项。

A、B、C三项材料无法体现。

3.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等法律极力限制不合规定的商业活动,禁止非商业单位经商,禁止官吏经商;统一商品价格,重要商品由国家专营。

秦的这些商业政策() A.为商业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B.限制了商业活动的正常发展C.缓和了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D.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秦朝对商业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会阻碍商业发展,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秦朝对商业的严格限制,会激化社会矛盾,不能缓和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秦朝这些抑商政策并非专门针对旧贵族而言,因而不能沉重打击旧贵族,故D项错误。

4.(2019届高三·成都期末)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

由此可见,盐铁专营()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解析:选B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企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故B项正确;从材料“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削弱了地方诸侯经济势力,但“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铁专营对地方诸侯的影响,不能体现汉代实行盐铁专营是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D项错误。

5.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关中西汉东汉凉州西汉东汉并州西汉东汉240万50万128万40万330万70万扬州西汉东汉荆州西汉东汉益州西汉东汉320万430万350万620万470万720万)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扬州、荆州、益州等地区人口的增加,但不能体现这些地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北方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

6.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

这说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解析:选D孝文帝即位于471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452年”,故A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官商勾结,故排除B项;题目中未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故排除C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崔宽看到弘农……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利用职权走私”分析可知7.《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

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这表明()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愈发细密C.政府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管控D.古代货币体系和信用关系发生变革解析:选D材料时间限定是唐朝,且材料中涉及的是铜钱,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仅仅反映了政府禁止用铜钱,并不是加强对金融的管控,故C项错误;材料中“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说明当时出现了新的货币体系和交易体系,故D 项正确。

8.(2019届高三·郑州质检)在宋代,蜜蜂产品是上贡朝廷的必需品,《宋史·地理志》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蜂产品上贡的情况。

不仅是蜂蜜、蜜蜡,还有蜂子也在其中。

除了蜂业大省陕西、山西、甘肃,其他各地也都要上贡一定数量的蜂产品。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蜂业商品化程度最高B.下层民众负担较为沉重C.商业出现革命性剧变D.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均衡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在宋代,蜜蜂产品是上贡朝廷的必需品”可知与“蜂业商品化”无关,故A项错误;“《宋史·地理志》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蜂产品上贡的情况。

不仅是蜂蜜、蜜蜡,还有蜂子也在其中。

除了蜂业大省陕西、山西、甘肃,其他各地也都要上贡一定数量的蜂产品”,可见除其他负担外,宋代农民还必须上交蜂产品,这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故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9.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

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解析:选C据材料“‘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可知,明代租佃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10.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

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

据上述材料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解析:选C从材料“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不是得益于优良棉种的引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没有涉及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从材料“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是乌泥泾前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与材料体现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1.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解析:选D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发展,人口也有了较快的增加,导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增加,从而妨碍了农具的改进,故选D项;A、B、C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12.清初规定“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

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管”,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

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

”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 A.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B.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C.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D.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解析:选D根据所学,清代尚未有清晰的维护海权意识,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断定材料所述事件为清代海禁的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可知主要针对国内的商、渔人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

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结合所学,说明清代严防人民出海与境外反清人士勾结,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届高三·邯郸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

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

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材料二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

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

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

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