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16 议论文阅读之找准论点(解析版)

2020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16 议论文阅读之找准论点(解析版)

专题16 议论文阅读之找准论点(解析版)一、主要考点:议论文阅读之找准论点,主要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值为2分,此类题在议论文阅读中属于较简单题型,所以不可丢分。

一、常考形式:此类题提问一般是直接提问法例: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述其具体内容。

3.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从全文看,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二、根据以上常考形式可以看出此类题型提问比较直接,不会出现审题的错误。

那么我们该怎么找准议论文的论点呢?以下添加有关论点的知识点。

(一)论点的概念:是对全文所有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是作者对所述问题的最主要的见解和主张。

(二)论点的特点:1.从内容上讲:一是正确,就是能揭示真理,表现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二是鲜明,就是是非清楚,不含糊,不隐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明朗;三是新颖,就是表达的见解非常独特,“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之未发”,令人耳目一新。

2.从形式上讲:是语言简练,多用判断句,是完整的句子。

(三)如何找准议论文的论点:1.找论点的方法:一看标题,二看位置(开头、结尾、看中间),三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四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一看标题】议论文的题目有两种:一是论题式的,一是论点式的。

例1:《谈学问》:题目是文章的论题:谈谈关于“学问”。

文中对学问做出判断表述的句子是:“做学问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例2:《我们都是成功者》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

【二看位置】(1)论点在文章的开头:A.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

B.通过一个故事、诗文等引出中心论点。

C.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

D.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2)论点在文章的末尾: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卒章显其志(3)论点在文章的中间:文章中没有明确论点的句子,作者的观点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

要通过阅读,归纳整理,然后概括出中心论点。

【三看论据】通过论据找论点是最保险的方法。

我们知道,论据对论点起着证明的作用。

因此,我们看文中的论据是否能够证明我们所找的那个句子。

如果能,那这个句子就是中心论点。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对论据进行简要分析的句子,因为这些分析都是围绕论点进行的分析,通过这些句子就可以很容易确定该句是不是中心论点了。

【四看分论点】除了中心论点,议论文中还会出现分论点,分论点是从几个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分论点一般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对本段起着总括的作用,即中心句的作用 。

据此,也可以去寻找中心论点。

(四)注意: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 等。

而且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判断句或祈使句)。

三、分析步骤:第一步:审清题目,确定答题区间第二步:通读全文,找论点(一看标题,二看位置(开头、结尾、看中间),三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四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第三步:整合答案找论点题型答题模板:答:本文论点/作者的观点是…..(直接答出论点即可)例:答: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坚持就是胜利。

真题一(2019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真题)一起做“读书种子”“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

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

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

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

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

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

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

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

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

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

“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

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

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

有删改)注:四民:士、农、工、商。

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答案】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分析】第一步:审题清楚,确认答题区间,此题需要阅读全文第二步: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

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标题(一起做“读书种子”)与第二段首句“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

”很好地概括了全文的观点,将二者结合起来,再自己组织起来使其完整通顺即可。

真题二(2019年新疆中考真题)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

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1.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4分)【答案】(4分)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分)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分析】第一步:审题清楚,确认答题区间为全文第二步:先以题目入手:选文以“不求甚解”作为题目,在第二段中通过介绍这一成语的出处,还原其本义,点明中心论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第三步:从文本入手: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在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中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第三第四段在强调好读书的同时,提出读书重在会意,要注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第五六两段列举了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读书的事例,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必须理解其精神实质;七八两段指出“不求甚解”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而是不死抠字眼,不为局部放弃整体,并举出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证明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