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教班级:姓名:学号:课程论文题目:中药四性五味课程名称:中药药膳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2013年12月15日中药四性五味学生:高锋(教育学院12级机制教育班,学号201240914111)摘要: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 种药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5 种不同的味道。
“四气”、“五味”之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为次热,凉为次寒;有些药物还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的区别。
可见,中药“四气”有程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一些所谓“平性”药,即“中和之性”。
平性为气之最和缓者,其实是寒热之性不显,实际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言,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
临床实践表明,药物的味与功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味同的药物,其作用也相或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中药药性;四性;五味1 “四气”作用的传统认识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由于某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衡,从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说明寒和热的病证,是阴阳失衡在病理上的主要反映;而药性的确定则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
”药物的“性寒”是由其对热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如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反之,药物的“性热”是由其对寒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故热性药适用于寒症,如附子、干姜等。
这些为临床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之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偏胜,使之恢复平衡提供了依据,即《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凉”,以及《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
寒属阴,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等功能。
热属阳,热性药物主要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等功能。
温属阳,温性药物主要有辛温发散、温胃和中、温中祛寒、补气助阳等功能。
凉属阴,凉性药物主要有清热、养阴除蒸等功能。
2 “四气”作用的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认为,药性即为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具体地说,药性是由结构相同的化合物决定的,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类型,亦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部位。
具有相同药性的中药,应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
即药性是由所含化合物决定的。
关于四气实质现代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①四性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关系。
通过对热证和寒证患者治疗前后动态测定尿中儿茶酚胺类及17 羟类固醇的水平,提示抑制交感神经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是寒凉药基本作用之一。
而温热药可能有直接刺激机体肾上腺素能介质释放增多,且可能有促进其合成作用。
有些寒凉药如黄芩、黄连等有降低血压作用;温热药如麻黄、吴茱萸等强心作用尤为明显。
细辛煎剂有肾上腺素样作用。
不少温热药如附子、细辛、吴茱萸、川椒、高良姜等均含有去甲乌药碱,此成分为β-受体激动剂,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促进脂肪、糖代谢等一系列活性,这些作用与热性药的药性基本一致。
故推测去甲乌药碱可能是辛温药的共同物质基础。
温里药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刺激有关神经组织,促进了儿茶酚胺的合成、转化及释放的增加,在分子水平上调了cAMP/cGMP 比值,可能是温里药的基本作用之一[2]。
②四性与代谢功能的关系。
温热药如鹿茸能提高大鼠肝、脑、肾组织的耗氧量,促进糖代谢。
附子、干姜、肉桂所组成的方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及麻黄、桂枝、干姜、肉桂等均能提高大鼠、小鼠的耗氧量,而寒凉药如生石膏、龙胆草、知母、黄柏所组成的方剂则明显降低大鼠耗氧量。
寒性药物知母、石膏、黄柏、龙胆草等可能使催化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重要酶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活性降低,减少体内儿茶酚胺生成;反之,热性药物附子、肉桂、干姜等则使DβH 活性增强,从而促进儿茶酚胺合成。
助阳药可加速β受体的生物合成[2]。
③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不少寒凉药物如平肝熄风药钩藤、羚羊角,芳香开窍药牛黄、冰片等多有镇静、抗惊厥等中枢抑制作用;清热药中的栀子、黄芩、牡丹皮、赤芍等凉性药也有镇静作用。
温热药麻黄及苦温祛风湿药天仙藤、独活、五加皮、伸筋草等大多兴奋中枢[2]。
④微量元素与药性的关系。
所有中药内均含有15 种稀土元素,且含量极微。
研究发现,15 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水平与中药的药性阴阳之间呈密切相关关系,即中药内稀土元素含量水平的升高和降低,伴随着药性寒凉和温热两种不同属性的消长与转化过程[2]。
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温热药对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寒凉药对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和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可以初步认为,中药“四气”的现代科学内涵是兴奋和抑制作用,中药也就是通过这种最基本的性能(热性和寒性)调节机体失调的生理功能,使之恢复正常(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3]。
3 “五味”作用的传统认识中药五味之“味”,本义是指药物的5 种滋味,通过口尝或鼻嗅辨别而得的真实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
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味:有补益、缓急、和中的作用。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味:有燥湿、清热的作用。
咸味:有软坚、润下的作用。
4 “五味”作用的现代研究①辛味的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藳本、柴胡等有抗流感病毒作用,且这种作用来源于所含挥发油。
麻黄、桂枝、细辛、生姜、防风、紫苏等能刺激汗腺分泌而发汗,反映其“发散”功效。
又如理气药,大多味辛,枳实、枳壳、陈皮、青皮、佛手、木香等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黏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反射性地兴奋胃肠运动,排除胃肠积气,消除或缓解痞满,反映其“行气”之效。
活血药味辛者甚多,如川芎、红花、延胡索、益母草、莪术等,这些药物都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器官缺血等作用,反映辛味药的行血功效。
②甘味的补益药,调整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以多糖成分居多,如人参多糖、黄芪多糖、枸杞子多糖等。
补益药如人参、大枣、龙眼肉、枸杞子等,其所含蛋白、多肽、氨基酸等成分,较其他各类中药为多。
故甘“能补”,有其物质基础。
实验表明,甘草具有缓解平滑肌和骨骼肌痉挛的“缓解止痛”作用,可作为“甘能缓”的例证。
③酸味药大多含酸性成分(有机酸),其次为鞣质。
据统计,16 味纯酸和酸涩味药中,除木瓜、绿萼梅外,其余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金樱子、五倍子、诃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收敛功效。
酸涩药中常含有大量鞣质,鞣质的收敛作用也早为现代医学所确认,它与黏膜接触后,能与组织蛋白相结合,后者被凝固于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与肠黏膜接触,可减少有害物质对肠黏膜的激惹,起到收敛止泻作用,与出血创面接触,则由于血液内蛋白凝固,堵塞创面小血管而奏止血之效。
说明酸味药能涩的特点同所含鞣质具有一定的规律联系。
④苦寒药中的生物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特别是清热药和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味多苦寒,并以生物碱为主要成分。
主要含有苷类,包括蒽醌苷、强心苷、皂苷、黄酮苷等,比其他气味的药物含量多。
研究表明,苦寒药的清热作用大多与所含这些成分有关,如黄连、黄柏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为黄芩苷,秦皮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七叶苷,都属苷类化合物。
大黄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大黄素等蒽醌类成分,也是大黄苦味的主要来源。
⑤芒硝味咸,含有硫酸钠盐,具有治疗燥结便秘的作用;海藻、昆布味咸,能软坚散结、治瘿瘤,主要因其含有大量碘,故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有效。
说明都是所含无机盐的作用。
3:食物的“四性”“五味”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
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如严冬季节选用:姜、葱、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
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2、“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
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
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
胡椒,暖肠胃、除寒湿。
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
大葱,发表散寒。
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
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
红糖,活血化瘀。
冰糖,化痰止咳。
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
大枣,补脾益阴。
酸味食物: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
如:米醋,消积解毒。
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
山楂,健胃消食。
木瓜,平肝和胃等。
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
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
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
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
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
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
海蜇,清热润肠。
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
同为甘味,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如白糖、红糖。
同为温性,有辛温、甘温、苦温之分,如姜、葱、蒜。
因此不能将食物的性与味孤立起来,否则食之不当。
如莲子,味甘微苦,有健脾、养心、安神作用。
苦瓜,性寒,味苦,可清心火,是热性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一般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
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
因此我们只有对“五味”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饮食中吃得更合理,更科学,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
4:简单的药膳功效及其做法(一)薄荷粥功效:清热解毒防暑咽炎材料:薄荷20克,粳米100克。
冰糖5克制作方法:1. 将鲜薄荷叶去杂质及老、黄叶片,清水洗净,沥干水,备用。
2. 粳米淘洗净,直接放锅内,加水适量。
3. 煮锅置火上,先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慢煮,米烂粥稠时,倒入薄荷叶及适量冰糖,烧沸即成。
(二)炒丝瓜功效:美容减肥清热解毒防暑痛风咽炎解毒消痛,化淤清热的作用。
适用于治疗成痈期咳嗽咽痛材料:丝瓜250克。
大葱10克,姜5克,味精2克,盐2克,植物油15克制作方法:1. 丝瓜去皮洗净,切成薄片;2. 油烧至九成热时,入葱煸香,放入丝瓜、姜、精盐翻炒;3. 至丝瓜熟时,加入味精稍炒即成。
(三)明目菊花鸡片功效:疏风润肝明目。
适用于治疗高血压伴头晕、目眩、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