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简介资料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 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 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 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 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 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邓世昌(1849—1894年),字正卿,广东番 禹(今广州市)人,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17日,两国舰 队在黄海激战,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浴血奋 战。在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全速冲 向敌舰,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被鱼雷 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多人殉难 。
20厘 米以 下
鱼雷 艇数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17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 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 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 ;航速每小时为14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事已至此,义不 独生,誓与全舰将 士共存亡!”
激战中的“致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
一是清政府本身的腐败没落、统治 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
二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又 受到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谢!
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 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 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 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 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 一、侵占中国的台湾; 二、征服朝鲜; 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四、征服全中国;
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一直被清政府视为“蕞尔小国”的日 本为什么敢公开向中国发起挑战呢:
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 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清政府的腐朽懦弱
当时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哪些的挑战
:
(1874年)派兵进犯台湾
进攻朝鲜,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袭击了在朝鲜半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 。
面对挑战清政府作出的反应:
1. 开始关注海防力量的建设;
2. 在朝鲜半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遭袭 击后,被迫对日宣战; 3. 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没有认 真备战。
甲午战争形势图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队力量对比表
国别
参战
军舰 数量
装甲情况
装 甲
非 装 甲
平均航速 鱼雷
火炮
排水量
(海里/
(吨) 小时)
发射 管数
总数
21厘 米以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