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本科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试题
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填写下列论著的作者或编者及其生活的朝代:
1.《论衡》()();
2.《文赋》()()
3.《文心雕龙》()();
4.《诗式》()()
5.《沧浪诗话》()();
6.《二十四诗品》()()
7.《童心说》()();
8.《随园诗话》()()
9.《四溟诗话》()();
10.《人间词话》()()
(2)填写下列文本空格中的原有文字并注明出处(书名或篇名):(每空1分,共20分)
11.《周易·系辞上》:“子曰:…()‟然则圣人之意,其不
可见乎?子曰:…圣人()设卦以尽情伪,(),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
12.《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
”
13.《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
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14.《庄子·知北游》:“天地有()。
圣
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天道自然无为”
15.《毛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16.班固《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
()。
”
17.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
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
18.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
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19.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
难工,()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
20.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21.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
下笔。
”
22.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不能作景语,()
23.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胡蝶
飞南园’,()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寒波澹澹起,()。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内容结构。
2、简述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怨愤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请从《二十四诗品》中任选其一,默写原文后结合具体诗例阐述其旨趣。
最好是中国现代诗或流行歌词。
2、请简要述评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研究。
答案:
08级本科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试题(草案)
A卷
一、填空题(共40分)
(1)填写下列论著的作者或编者及其生活的朝代:(每题2分,共20分)
1.《论衡》(王充)(东汉);
2.《文赋》(陆机)(西晋)
3.《文心雕龙》(刘勰)(南朝.梁);
4.《诗式》(皎然)(唐)
5.《沧浪诗话》(严羽)(宋);
6.《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唐)
7.《童心说》(李贽)(明);
8.《随园诗话》(袁枚)(清)
9.《四溟诗话》(谢榛)(明);
10.《人间词话》(王国维)(清末民初)
(2)填写下列文本空格中的原有文字并注明出处(书名或篇名):(每空1分,共20分)
1.《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
之舞之以尽神。
’”
2.《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3.《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
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
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4.《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
“天道自然无为”
5.《毛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
颂。
”
6.班固《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
7.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
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
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
8.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
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9.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
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
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
10.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
行之不远。
”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
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
口与手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1.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
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
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
12.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
古人绝唱多景语,如‘高
台多悲风’,‘胡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
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
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
13.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
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
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刘勰《文心雕龙》的内容结构。
答案要点:
全书五十篇,分为几个部分。
开始《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
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其中又有“文”“笔”之分。
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
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分,讨论一些共同性的东西,经纬交织。
《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
这五篇相互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但都是撇开具体的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
最后《序志》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
2、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怨愤理论的源流述评。
答案要点:
简论中国古典文艺思想中关于诗可以怨、诗长于怨的观念传统。
诗可以怨、屈原离骚、司马迁发愤著书、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穷而后工、李贽、姚鼐、钱钟书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请从《二十四诗品》中任选其一,默写原文后结合具体诗例阐述其旨趣。
最好是中国现代诗或流行歌词。
答题要求:
背诵无误
解释准确
举例贴切
2、请简要述评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研究。
答案:
参考罗宗强《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