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教案《阁夜》教案心闲是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教师:同学们,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出现了两位大诗人: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一个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高峰。
谁能分别说说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经典诗句?(学生回答)教师:杜甫的诗歌大多流露出关心民众,同情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
你们一定读过许多杜甫的诗歌,你们从中了解到他的诗歌有哪些风格呢?(学生回答:悲凉、沧桑、忧国忧民)教师:是的。
这是大家一贯以来所接受的杜甫的诗风。
然而,杜甫的诗风不仅如此,还记得那首《江畔独步寻花》吗?大家一起来吟诵。
(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凄凉、悲怆吗?那么,在正式进入《阁夜》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诗风。
二、组织学生粗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水槛遣心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风格一: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别赞上人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
我生苦漂荡,何时有终极。
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
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
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
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
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
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
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赤谷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
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零落,故乡不可思。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风格二: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与内涵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
教师提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和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展开想象,从景与情两方面来回答。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互评。
教师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作答,归纳: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詩,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写景、写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简介写作背景教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写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
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五、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一)反复诵读教师配乐范读;由学生齐读;教师作适当点拨,如在停顿、轻重、节奏、情感等的处理上要着重指导强调:催、霁声影等字要重读,要表达出沉郁、悲凉的情感。
节奏、停顿如下所示: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学生齐读(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教师提问: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催和霁如何理解?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1、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师点拨、点评、补充、归纳:注释:岁暮:一年即将终结;指冬季。
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赏析要点: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霁,原指雨后或雪后晴,这里指霜雪之后晴。
《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教师提问: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1、学生:想象、进行再创造的描述、畅所欲言。
2、教师:组织学生互评、给予肯定、补充、归纳:注释:五更: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
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
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心之悲凉。
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
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赏析要点: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
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
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句。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教师提问: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1、学生:合作、思考、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注释:野:村落之荒凉。
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
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赏析要点: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
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
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数处言不只一起。
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句。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教师提问: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1、学生交流、谈论、作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注释:卧龙:诸葛亮——忠臣。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公孙述——逆臣。
王莽篡汉時,他自立为蜀王。
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
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
人事:交游,指家人、朋友。
音书: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赏析要点: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
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
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句。
六、总括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
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七、反复诵读,感悟提升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之后,再次配乐让全班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有感情朗读课文,之后,分组朗读、个人朗读,学生互评。
注意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来。
七、作业在把握杜甫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前面四首诗歌,并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寒宵雪霁→五更鼓角天空星河→江上洪波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山川形胜→战乱人事当前现实→千年往迹【教学评析】本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主要特点如下:一、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所描写的诗歌的场。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
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朗读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初步感知诗意——先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再由学生齐读,在学生齐读之后,了解到学生朗读中的不足,又适时的对学生的朗读如在停顿、轻重、节奏、升降、情绪等的处理上进行纠正、点拨,在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从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把握诗歌感情;深入理解诗意——在对每一联的分析之后,让学生朗读这一联,这样学生在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之后,再进行朗读,就更能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整体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之后,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就更饱含诗韵,节奏也不由自主地显露出来;感悟提升——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言的场。
在深入理解全诗的内涵之后,再配乐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全班齐读、分组朗读或个人朗读,在想象、朗读中学生不由走进杜甫所写的诗歌语言所表现的场:走进雪光明朗如昼的寒冬夜里,望见银河星辰,随波动摇,听见鼓声悲凉,千家恸哭传彻四野……走进的心里,和心气相通,从而黯然神伤,凄怆悲凉,感慨万千——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也随之得到提升,从而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二、善于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的启迪。
诗歌的一大特点是饱含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在诗歌中,丰富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常联在一起,互为作用。
强烈的感情,自然引起想象的飞驰;丰富的想象,又有助于表现强烈的感情,尤其是古典诗歌,更具有含蓄蕴藉和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
本教学设计中,教师从诗歌的这一特点出发,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对字、词、句的机械的翻译,超越文字的表层含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穿越时空,在想象中驰骋,并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复述,从而融进诗人所描写的宏大而深沉的意境,真切的体验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真正感受和理解了古典诗歌所蕴涵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景外之景、象外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