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B )1. 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是。
A.机能心理学 B.构造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 B )2.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自然遗忘的进程是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先快后慢然后又加快D.先慢后快然后又减慢( C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形容的是人格的哪种本质特性。
A.统合性B.稳定性C.独特性D.功能性( B )4. 动机激励理论——双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A.马斯洛B.赫兹伯格C.阿达姆斯D.布鲁纳( B )5.气质体液说是由()提出的。
A.盖伦B.希波克里特C.柏尔曼D.巴甫洛夫( B ) 6. 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A. 8 ± 2 个组块B. 7 ± 2 个组块C. 9 ± 2 个组块D. 10 ± 2 个组块( A )7.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是嗅觉的A.适应B.代偿C.对比D.联觉( B )8. 记忆正确的基本过程是()。
A.编码、提取、存贮B.编码、存贮、提取C.提取、编码、存贮D.存贮、提取、编码( B )9.气质体液说是由()提出的。
A.盖伦B.希波克里特C.柏尔曼D.巴甫洛夫( D )10.能力是一种()A.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特征C.个性倾向性D.以上一个也不是( D )11.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了很难骑好三轮车,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受了()的影响。
A.定势B.正迁移C.原型D.负迁移( B )12.“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等都是()表现A.社会助长作用B.从众行为倾向C.恐惧感D.态度改变( C )1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形容的是人格的哪种本质特性。
A.统合性B.稳定性C.独特性D.功能性( B )14. 视崖实验是为了证明幼儿是否有了()。
A.距离知觉B.深度知觉C.水平知觉D.垂直知觉( B )15. 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A. 8 ± 2 个组块B. 7 ± 2 个组块C. 9 ± 2 个组块D. 10 ± 2 个组块( B )16.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觉得他很丑,但是见得次数多了以后,你反而没有这种感觉了。
这个现象描述的是()。
A.晕轮效应B.多见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是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印象管理指个体为了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做出的努力。
3. 创造性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摆脱传统或固有习惯的限制,应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认知心理历程。
4. 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的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的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视的心理过程。
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5. 意识:第一,意识是一种觉知。
第二,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第三,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3.思维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认识。
4.权力动机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8.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它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
9. 首因效应: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先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被称为首因效应。
10.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1.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
12.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3.刻板印象:就是对某一社会群体的一个概括,认为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无视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
14.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
6. 群体极化,是指通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趋于极端的现象。
原先群体中大部分人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原先群体中被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 简述增进记忆的方法有哪些?(一)有效的复习:1.复习要及时;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3.试图回忆;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二)PQ4R法: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
(三)记忆术:利用组块,关键字法。
2.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是什么?知觉和感觉密不可分,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因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
二者有区别。
首先,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看,感觉是单一感官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其次,由感觉到知觉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
最后,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一)对问题的认知方式人们对呈现的问题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因此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思路和结果。
(二)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情境中,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他功能,导致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
(四)迁移正向的迁移能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知识经验知识和经验会促进人们的问题解决。
由于专家在某一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他们比新手具有更多的方法处理问题,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4. 简述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1)助人者的特征:助人者的人格特征、当时的情绪、移情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救人的技能都会影响他的助人行为。
(2)客观因素的影响(3)求救者的特征:第一,弱势群体。
第二,外表的吸引力。
第三,相似性。
第四,需要帮助的原因(4)人际相互作用:第一,榜样的作用。
第二,旁观者效应。
5. 简述偏见产生的原因及减少偏见的方法。
原因:(一)群体间的直接冲突:竞争是偏见的来源。
(二)早期经验:社会学习的作用。
(三)社会分类:我们—他们效应方法:(一)接触假说。
(二)社会干预6. 简述儿童期的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7. 简述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意感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意感,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
但是,仅仅有保健因素并不一定能带来满意感。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相吻合的,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需要与激励因素相似。
8. 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素有哪些?(1)发散思维(2)远距离联想(3)原型启发9. 简述注意的特性和品质。
注意的特性:(一)指向性(二)集中性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二)注意的稳定性(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10.情绪有哪些功能?情绪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帮助人们适应,推动人们行动,调空认知过程,辅助沟通过程。
(一)适应功能情绪是婴儿的生存手段。
父母会根据婴儿的不同情绪表现进行照顾。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情绪也是进行社会适应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们根据别人的情绪采取适当的行为,进行社会交往。
(二)动机功能情绪和动机关系十分密切。
首先,情绪能够激发和引导行为。
其次,情绪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三)调控功能情绪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1.在学习策略中,什么是元认知策略?论述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元认知策略就是人们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认知。
(一)计划策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二)监控策略监控策略策略包括阅读时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1.领会监控: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有明确的领会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根据这个目标来监控学习。
(1)变化阅读的速度;(2)容忍模糊;(3)猜测;(4)重读较难的段落。
2.策略监控策略监控是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
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自我提问法。
(三)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监控的结果,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调节修改的策略。
2.什么是代沟?如何看待代沟问题?答案要点:(一)代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代沟是指两代人在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狭义的代沟是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的差异与互不理解。
(二)代沟产生的原因 1.社会文化变迁;2.心理吸纳程度(三)如何对待代沟从一定意义上说,代沟对孩子的成长有其积极的一面,代沟是活力的表现,是社会兴旺的标志。
青少年往往最先成为社会发展的拥护者,同时他们也成为社会发展与更新的助力器。
如果成人处处要求孩子与自己保持一致,那只会使孩子思想僵化。
使孩子在思想与行为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符合时代的要求。
如何处理代沟是非常关键的。
保持孩子一定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对他们的一切都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我们承认,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代之间存在"断裂"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我们的一切优良传统都丢弃掉;孩子们的思想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新生事物中良萎并存,他们也会学到一些不好的习气,如浮躁不定、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成人不能怂恿和鼓励孩子的这种劣习,而要以优秀的传统和美德以社会的良好风尚来感召他们、教育他们,同化他们的言行,弥合彼此之间的裂痕。
缩小代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互相尊重,加强理解。
其二,全面、客观地看问题。
3. 阐述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
斯腾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了三个部分,即成分、情境和经验。
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智力由三个成分构成:元成分,如预先计划的能力、监督事情进行的能力或制定策略的能力;操作成分,这种能力可以使计划付诸实现;知识获取成分,即获取知识的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