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知识点汇总

1、观潮1、本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大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本文的第3,4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形状),(声音)两方面写出了大潮的(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

3 鸟的天堂1、本文的作者是(巴金)。

2、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的群鸟活动的景象。

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3、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部分重点刻画了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大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

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

4、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通过(形态)和(各种姿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到这里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它们的生活(自由和快乐)。

5、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4 火烧云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

课文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

重点写“上来”部分。

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

5古诗两首(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样子,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道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艳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道理:陷入困境时不要灰心,经过努力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6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答: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它的脚在垂直的墙面上攀爬,叶子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叶尖一顺朝下。

为什么“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答:为了更充分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爬山虎的叶子均匀、不重叠的生长。

7蟋蟀的住宅住宅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内部特点: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随遇而安:本义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文中指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1慎重选址。

2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3自己挖掘。

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答:蟋蟀的住宅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内部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而它使用的工具仅是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所以可以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9巨人的花园1、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

对比: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

巨人激动的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

对比: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2、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我知道春天又到花园里的原因了。

巨人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知道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

3、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巨人明白了:他一次次赶走孩子们,一次次训斥他们,想独自享用花园的美丽,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

4、道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

11、去年的树1、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唱歌给你听!”2、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这时候鸟儿会怎么想呢?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好朋友!”3、道理: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13课《白鹅》1、“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全文中心句,统领全文。

2、第4段写了鹅的步态大模大样。

3、第5段写了鹅的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15课《猫》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前三段中心句。

2、从第1段可以看出猫既老实又贪玩。

3、从第2段可以看出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极其冷漠。

4、从第3段可以看出猫既胆小又勇猛。

5、“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这句话突出了猫极其贪玩的特点。

6、“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时的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了猫的尽职。

7、“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突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其冷漠的表现。

《颐和园》笔记一、本文的结构:总分总,首尾呼应。

二、“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中“滑”字用得真好,更能衬托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四、本文作者是按照地点变换的游览顺序写的,从文中2、3、4、5段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五、本文每一段的开头(除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一句都是过渡句。

六、词语积累闪闪发光隐隐约约式样不同细细游赏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第六单元笔记《古诗两首》1、两首古诗都写了什么?答:两首古诗都写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释义是什么?答:我的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他在繁花似锦的三月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友人的小舟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我只望见长江水流向天边。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是关于什么的描写?答:是关于写事的描写。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是关于什么的描写?答:是关于写景的描写。

5、《送元二使安西》的释义是什么?答:清晨一场小雨湿润了渭城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柳树被冲洗得更加翠绿。

朋友,请再饮完这杯美酒,西行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

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是关于什么的描写?答:是关于写景的描写。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关于什么的描写?答:是关于写事的描写。

《搭石》1、“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细致美。

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助人美。

3、“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音乐美。

4、“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画面美。

5、“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谦让美。

6、“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敬老美。

7、《搭石》讲的是什么道理?答:搭石,静静的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

它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纽带,更是乡亲们心想他人、无私奉献的写照。

8、课文中有哪些看得见的具体美?答:①搭石平整方正,二尺左右间隔。

②踏踏得声音像音乐。

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像图画。

9、课文中有哪些看不见的心灵美?答:①秋凉后,早早摆好搭石。

②老人修稳搭石。

③让对方先走搭石。

④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生命桥”指的是什么?答:指的是血脉亲情。

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分别指的是什么?答:分别指的是小钱生命垂危,不得不躺在床上。

台湾青年内心坚定、沉着,他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3、“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情况?答:把小钱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说明了骨髓移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答:指的是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

第七单元笔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就说不要到租界地去玩,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事:周恩来亲眼看到妇女受欺侮,群众敢怒不敢言。

这使他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事: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崛起:振兴,兴起。

三、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答: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

他不愿意自己的国家在这么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在受欺凌。

他立下了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振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四、课文中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第二次是过渡段: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作者从叶老的批改中感受到他待人一丝不苟,平易真诚。

二、这篇课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叶老给我修改作文,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从短短的评语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第二件事:“我”到叶老家做客,叶老亲切、鼓励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

三、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第一次: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体会:表达了作者高兴、兴奋、激动的心情。

第二次: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的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体会:叶老虽然工作忙,年纪大,却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四、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体会:结尾点题。

含蓄的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脑海里,叶老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五、怎样写作文? 怎样改作文?答:1.写作文:写作文应该写具体事实、有感而发、亲切自然、语句通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