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的创建与共享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的创建与共享桐乡市崇福镇中心幼儿园沈耐【摘要】:幼儿园课程资源库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试行)指出:创建并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源库、图书资料库、电子资料库、教学具管理室等;建立幼儿园课程资源管理制度,包括专人(或兼职)负责制度、自然材料收集制度、教学具收放借还制度等,方便各项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园尝试着创建了课程资源库,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尝试了资源分类—专人管理—细化收集—严出精进等资源库管理制度,从而更高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开展,加速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关键词】:课程资源库创建共享创建课程资源库的缘由一、宝典《指南》带来的启示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试行)指出:创建并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源库、图书资料库、电子资料库、教学具管理室等;建立幼儿园课程资源管理制度,包括专人(或兼职)负责制度、自然材料收集制度、教学具收放借还制度等,方便各项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首席备课引发的思考首席备课是我园的一项特色教研活动,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已经有了较好的成效。
但是,在实施首席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如每个学期开始,我们每个教研小组都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园所地域特点来制定适合本年级组的主题教学计划,主题计划中包括绝大部分的建构式课程内容,以及10%——20%的园本化课程,然后每位教师认领适合自己的教学主题来首席备课。
首席备课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她需要认真研读和分析教材,然后提出自己存在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再根据大家的意见来梳理出满意的教案。
这个过程的工作相当繁琐,要想较好地做好这项工作光梳理教案就要花上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再加上打印教案的话还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这样,给我们本就繁忙的工作又添上上重重的一项任务。
可是这个首席备课是我园已经做了好几年的,每个教研小组都有比较丰富和完善的备课内容,只是这些内容都在教研组长那里,有的教研组长由于没有较好地保管好,而使备课内容丢失了。
三年一过,轮到再次备课该主题时,又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梳理。
所以我们就思考着能不能创建一个课程资源库,把每个教研小组的首席备课资料都存储在里面,轮到哪个年级组备课都可以去调用出来,再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与优化。
这样岂不是可以为每位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把教育教学做好,做精。
三、新教师专业发展触动的改革任何的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园善于钻研、勤于学习的教师很多,优秀的教学论文、课题研究、精彩的教学设计也是数不胜数,可是这些精髓的东西常常只是在教师个人手中,而没有拿出来为大家所学习和共享。
而我园的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比例非常大,以2012年为例:我园本部有一线教师40名,其中三年以下教龄的新教师占了25%,可以说是教师队伍中的“重力股“和“潜力股”,所以新教师的专业提升是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的问题。
为此我园开展了诸如首席备课、师徒结队、青年教师达标课等一系列促进新教师成长的良好举措,但是怎么样让年轻教师学到更多更好地东西呢,我们怎么样来为她们提供一个更加丰厚的学习平台呢,我们认为课程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更精彩的学习天地,也能对新教师的成长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管理课程资源库的举措资源库管理项目资源库类别资源库管理分工资料收集要求资料使用要求1、教学资源1、教研组长 1、时间要求 1、严格提出库 2、年级组长2、科研资源3、教科室成员 2、格式要求 2、精益再入库 4、资源管理员一、资源分类,清晰明了我园是一所教学与科研同时优质发展的幼儿园,因此,有着很多优秀的教学与科研资源。
为此,我们围绕我园的这两大特色将课程资源库的类别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样不仅便于教师分类收集,也便于教师寻找和提取资料。
资源库材料主要分为“教学资源库”和“科研资源库”两大类。
具体的小分支如下:(一)教学资源库。
主要是指有关教学方面的各种教学方案、反思笔记、论文、讲稿、各组学习培训内容和媒体材料等。
具体内容包含:教学方案——包括主题中的首席备课方案,外出听课的优秀教案、本园教师参与教学评比的各个活动内容、新教师的教学达标课和评优课内容。
优质教学反思、教学笔记——每位教师每月撰写的一篇教学笔记和反思。
优秀论文——每学期开学初教师上交和参加评比的论文。
讲座讲稿——园领导和教师在学期内承担的各类教学讲座、家长学校讲座。
学习材料——年级组、教研组、园统一安排的学习活动材料。
媒体素材——各类与教学、讲座、学习材料相关的(图片、课件、动画、视频、音频),要求这些不同的媒体素材与相应的内容打包在一个文件夹内。
(二)科研资源库。
内容包含课题方案、结题材料、教科研文件、获奖证书等。
二、管理分工,面点协作课程资源库材料多,涉及面广。
因此,如果单纯依靠园教科室的管理,那工作量是相当大的。
所以,我们首先在园教科室的条块下,设立了多个线性管理的小部门。
我们按照不同人员的负责范围来进行合理的分工,这样才能让教师既收集的快,又便于管理。
(一)常规材料,定面收集在资源管理库中,有一些材料是每个学期都在做的常规性工作,如我们的首席备课和论文笔记撰写等,这些材料每个学期都会有产生,而这些工作的负责人也是统一的,所以可以将这些常规性材料交给大负责人管理。
如各教研组长—负责首席备课中各主题教学活动方案的收集和管理。
各年级组长—负责教师优质的教学论文、教学笔记、教学反思的收集和管理。
各教科室成员—负责教师科研资料的收集和管理。
各班教师—整理个人材料,及时提供给资源库。
(二)个性材料,由点整理我园作为中心幼儿园,不仅自己园所的活动多,而且外出参与学习与培训的机会也特别多,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总是能接触到一些非常优秀的材料与内容。
那这些临时性的材料又多又突然,我们又该如何收集呢,鉴于其突然性,我们在资料收集时特别成立了资源库管理员,每个年龄段各一人负责。
各资源库管理员—每个年龄段一人,负责本年段教师观摩、评优、讲座、学习等资料的收集和管理。
三、资料收集,要求细化课程资源库不仅涉及内容多,而且储存又都是电子文件,所以需要管理者在收集的时间与存储要求上作出具体收集要求。
(一)收集的时间要求我们的资料收集人员都是兼职人员,所以平时也都很忙,所以在资料收集时我们既要考虑到一个及时性,还要考虑到一个便捷性。
1、及时收集,确保全面在材料收集时,我们首先要求收集人员和材料提供人员都做到一个及时性。
如个性化材料要求在一个星期内收集起来,而常规性材料一般在学期结束时及时收集。
——资源库管理员要及时收集教师公开课、评优课、讲座等活动中的教学活动方案、讲稿、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
同时还要收集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和听课的资料,在学期结束时交给年级组长。
——每学期结束后,教研组长要立刻负责收集一学期主题活动教学方案,并分为“建构式教学方案”和“园本化教学方案”两部分上交。
年级组长负责收集教师一学期优秀的教学反思、教学笔记、教学论文,分类后上交。
——每学期结束后,教科室成员要分年段及时收集每位教师的科研材料,包括课题方案、结题材料、教科研文件、获奖证书等,为每位教师建立好科研档案。
2、由下至上,体现便捷由于材料在教师手中,所以我们要求教师手中有了材料要第一时间上交给管理员和负责人,这样避免了负责人对资料存在的不了解,也方便了收集人的整理。
(二)材料的处理要求材料内容来自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电脑,每位教师的电脑格式又够不尽相同。
所以为了这些电子材料的安全和有效,我们需要管理者多自己负责的材料尽量如下检查和处理,对于不合乎要求的材料可以要求上交者改进或者自己进行修改处理。
1、上传资源前,请进行病毒扫描,上传资源不能含有病毒;2、上传图片(含动画)格式应为jpg、gif、bmp、png、swf;3、文字使用通用的符合国标的字体;4、视频(影片)格式应为avi、mpg、wmv、asf;5、音频(音乐、声音)格式应为wav、ram、ra、rm、mp3;6、上传文件大小应控制在2Mb之内;7、要求上传文档的文字排版格式要符合规范,尽量避免出现过多错别字;8、上传文件中知识、观点的表达不能出现错误;9、上传课件等作品,界面应友好并尽量精美,超级链接不能出现错误。
四、资料使用,严出精进课程资源库内的材料有来自外园和本园的开放性材料,但也有来自不同教师的专人材料。
特别像其中的专人材料如论文、教育笔记和反思、课题研究等有其严格的专利性和独有性,所以其他人不能随意引用和使用。
因此,我们在使用课程资源库里的内容时要求严格出库,当教师使用后要提出使用心得与建议,并跟进进库。
(一)严格出库,合理使用——教师进入资源库查阅资料时要主动登记,不得随意修改课程资源库材料,不得破坏或损坏资源库。
——对课件、视频、音频、图片等材料的复制和使用要有使用记录。
——教师的论文、课题、反思、笔记等个人智慧成果严禁抄袭和复制。
(二)精心入库,促进优化当教师个人使用了课程资源库里的内容后,及时写下使用心得,并将使用心得与改进材料打包在一起再次存入资源库。
资源使用名称学习人学习时间归还时间优点使用后心得建议使用课程资源库后的效果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指教育手段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环境、教育评价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力量一般的城镇中心幼儿园,又该如何确定信息化建设的切入口,以此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省保教指南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建立课程资源库可以地很好为师幼搭建一个交流、协作、开放、共享的学习平台,使师幼间、生生间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得以实现,从而逐步实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完善。
(一)课程资源库的建立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备课模式。
传统的备课模式:教师一本教科书,一套幼儿用书,一本教参。
年纪轻点的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在internet上搜寻教学的相关资料。
前者闭门造车、视野狭窄;后者大海捞针、费时费力。
而课程资源库是建立在二次筛选基础上的,提供的资源本身就针对本套教材、本园幼儿开发或修改的,因而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基于资源库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不仅是教的主体,也是学的主体,形成了新的备课模式:资源出库,修改资源,资源入库。
备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库寻求自己需要的资源。
面对与本课相关的所有资源,如何取舍,“取”与“舍”的权衡过程反映着教师对教材重点的把握、对幼儿接受程度的重新解读的过程。
然后根据孩子的实际、教学的需要进行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