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档案学理论基础
确立档案工作的大政方针、管理体制和基本原 则 接收、整理和积累大量历史文件档案 建立档案工作机构
成立国家档案局, 建立中央和地方档案馆, 建立机关单位的档案机构
制定文书处理、档案室和档案馆工作法规文件 创建档案专业教育,培养人才 开展理论研究
挫折和教训,指引和推动 (挫折和破坏阶段(1966-1979)
概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价值;二是现实使用价值 在具体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侧面为: 档案价值的客观性(主、客、主客体关系)P66 档案价值的多元性(整体) P66-70 凭证价值 参考价值(工作查考,领导决策助手, 科学研究的可知资料) 情报价值(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 档案价值的交错性(个体) P70 档案价值的共享性 P71 根据不同的利用主体,表现为: 第一价值——形成者用 第二价值——形成者以外用 第三价值——文物价值,是档案价值的最高形态。
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提出 体系建设及其最终形成 档案事业管理 机关、单位档案工作 各级各类档案馆 档案教育 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 档案宣传与出版 档案学术研究、档案学会 档案外事工作
档案事业管理
管理职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
管理机构:
中央档案机构(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管理的事业单位); 地方档案机构(省、地、县档案机构;乡镇档案机构);机关单位档案工作机构
档案的基本含义
档案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 保存价值的原始历史记录。 档案的形成主体是人 档案来源于社会实践并具有多样性 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 档案所记录的是原始信息
载体多样,门类多样 档案是由记录内容、记录手段、记录载体三部分组成的。 档案的记录内容:广泛性,丰富性 档案的记录手段:文字,图形,声频,视频 档案的记录载体:丰富多彩 传统档案载体:纸张 非纸质档案载体 早期载体材料:甲骨、竹木、石板、泥板、纸草等 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 新型载体材料: 感光材料——照片、缩微复制档案 磁性材料——录音、录像、磁盘档案 光盘材料——光盘档案 可以作为档案载体使用的材料有无酸纸、复印纸,传真纸不可以作为档 案载体使用。
档案的定义
档案定义的历史演变 本书档案的定义( P24 P29 P49) 档案的基本含义 档案与图书、情报、资料的关系
档案定义的历史演变
中国早期档案的定义
1937年,何鲁成,P23
建国以来档案界对档案定义的探索(书上8种)
吴宝康定义 档案法定义
国外有关档案的定义 为档案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档案词源寻踪
档,横木框档,木架框格——康熙字典。 案,几属,像小桌子一类的东西。——说文解字。
引申: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书叫做一案,并通称收存的官方文书叫 “案”,或“案卷”。
“档”和“案”连用,即存入档架中的文案。
朝 代 档案称谓 周 中汉卷、卷轴、案卷、文案、案牍、簿书 唐、宋 (延用)案牍、文牍 明、清 档案 1999年王金玉、王永从《清太宗实录》中发现档案词源 其中记载,清崇德三年正月甲午日中的记载三处 出现“档案”一词。清崇德三年即明崇祯十一年。 “档案”一词起源于明代 P22 清代杨宾《柳边纪略》记载了档案最早的定义P22
抓住本质:原生性(原始记录性)P27 辨证理解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档案是社会活动的当时记录 (也是各种信息的载体) 档案是社会活动的自然结果 档案是社会活动的原始产物 便于理解:属概念 注重实用
本书档案的定义
档案是记录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信 息的各种载体。 ( P24 P29 P49)
明: 清: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 的完善与优化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主动性 优化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社会环境 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促进开发 丰富馆室藏 建立科学的检索体系 拓宽档案信息传递渠道 研究用户需求,加强针对性 加快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步伐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特点
档案工作阶段,标志为: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
各项事业发展的推动
中央的指示、决策和工作部署
告诫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明令解 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加强科技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实行档案专业干部业务职称制 开放历史档案 作出档案经费问题的规定
体系的提出和建设
档案信息的开发 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的完善与优化
档案信息的开发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P81 是在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存的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档案 信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最大化地实现档案信息的作用。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目的和任务 P82 档案信息开发的要素 客体要素——档案资源 主体要素——利用者 条件要素——主客沟通 档案信息开发的形式(一般了解) 档案编目 著录,条目组织(文件/案卷/专题)档案检索工具体系 档案编研 根据档案编研成果的不同内容结构,可分为综合性、专 题性、系列性等类型。P89
上层统治集团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档案的收藏和管理(秦始皇焚书坑儒,萧何收集 文书档案) 档案管理官员明显变化:史官下降,产生了专管记注和文书档案的职官 社会档案意识增长,编纂史料兴起(孔子,左丘明,班固) 档案分类从自然走向自觉(时间,制成材料,研究图书档案分类(刘向,刘歆 (七略)) 建立了档案工作机构:三公九卿制下的侍中、曹椽、主簿等 初步确立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收、管、提供利用
科学技术档案资源直接进入生产过程 使科技档案价值转移和物化 利用和继承,缩短科学—技术—生产过程, 与经济、管理诸因素结合,成为有机整体
档案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档案的价值 档案价值发展变化的规律 档案价值实现的条件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档案的价值
档案价值的概念 P62 档案价值的决定因素 P64 社会的需要决定档案的基本价值(主体因素) 档案的自身因素对档案价值的形成有重要的 影响(客体因素) 档案价值的表现形式 P65 指导档案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全面,历史, 发展) 档案的真实性问题: 档案实体的真实性;档案内容的真实性
政府把档案工作做一项事业来抓
设立专门的档案机构
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整理处;
清档房,清史馆,故宫博物院文献部,国史
馆
制定档案工作制度 进行文书档案工作改革 开创近代档案教育,形成近代档案学
档案专业教育和档案专著的形成 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 档案词源及其定义,档案管理原则,档案分类
新中国档案事业体系
档案与图书、情报、资料的关系
共同点: 都是信息存在的形式,都是信息源; 从分类学来看,同属一个上位类—— 文献,都属文献的属概念。 联系和区别
档案的属性及其本质
档案的一般属性 档案的根本属性:原始记录性 科学技术档案的本质——潜在的、间接 的生产力 档案价值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
地位:接合
档案馆
性质:
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职能任务:
收藏国家档案的基地; 维护完整与安全的卫士;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利用的档案信息中心。
体系同其他事业的关系
条件,环节
档案工作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 档案的条件作用——参考、依据和凭证 档案工作使档案条件作用得以实现和发挥 档案工作是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
管理体制:集中统一,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企业自主 管理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管理方式、方法:法律,行政手段,组织达标升级
机关单位档案工作、档案室
性质:
具有机关单位属性和档案工作属性双重性质。
基本任务:
档案保护、管理工作、行政监督、业务指导
向基层延伸(向企业、社区、家庭、农村延伸)
前方与后方的关系
找准坐标,自我定位;不越位,不攀比;深入角色,做好工作
自然与必然
各项事业孕育着档案、档案工作,公务产生公文,产生档案,档案造就档案 工作、档案工作为各项事业服务 服务是各项事业的要求,服务是档案工作的宗旨,提高服务质量
依赖与互补
领导与被领导,机关部门与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专门技术、学术之间的关系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文书、档案工作体现皇权,纳入皇权 封建社会档案工作基本确立 档案的收集,档案库的建立,档案图籍的利用 出现专职档案人员和收集档案的专门法规 甲库,诸司应送史馆事例 第一个皇帝典籍库和架阁库 设置驿站网络 普建档案库 公文驿传制度;皇史宬 、后湖皇册库 档案汇抄和章学诚档案学思想
“文革”前奠定基础(创建阶段:1949-1966) 挫折和教训,指引和推动(挫折和破坏阶段 (1966-1979) 中央的指示、决策和工作部署 体系的提出和建设 体系的基本成份 体系同其他事业的关系 体系的发展趋势 体系的改革思考
“文革”前奠定基础 (创建阶段:1949-1966)
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 中国近代档案事业 新中国档案事业体系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
概况 特点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概况
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
夏有了档案,殷商甲骨档案 《尚书》印证档案:我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一部最古老的档案文件汇编
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观念重大变化,档案被重视 档案的广泛利用 有了专职的文书档案人员
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产生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