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工艺控制标准图示电仪篇培训资料(doc 62页)

施工工艺控制标准图示电仪篇培训资料(doc 62页)

施工工艺控制标准图示电仪篇培训资料(doc 62页)电仪篇第2卷施工工艺控制标准图示电仪篇补充,以便使之趋于更完善和更有实用性。

《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施工工艺控制标准图示》编委会2006年01月27日目录1范围 (2)2盘、台、开关柜安装工艺控制标准 (2)3热控仪表取源部件及敏感元件安装工艺控制标准74仪表管路施工工艺控制标准 (11)5流量、控制仪表及附件安装工艺控制标准 216电缆桥架施工工艺控制标准 (27)7电缆敷设及接线施工工艺控制标准 (31)8架空线及设备跳线施工工艺控制标准 (54)9电力变压器安装工艺控制标准 (58)10电气母线安装工艺控制标准 (61)11防火封堵施工工艺控制标准 (65)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内部各分子公司和项目工程点。

2 盘、台、开关柜安装工艺控制标准2.1 按设计图纸并根据厂家资料、尺寸误差要求制作盘底座。

2.2 立盘的工艺标准应符合设备厂家要求。

盘柜位置偏差校正盘柜基础与地面标高差一致2.2.1 盘、台底座连接接地地网、盘、台接地采用接地箱单点接地。

盘柜接地盘柜接地2.2.2 盘、台立好盘后,必须包好防止盘内进灰尘,运行中烧坏卡件。

主控电子柜电子设备配电柜6KV手车式开关柜汽水分析站人工取样盘3 热控仪表取源部件及敏感元件安装工艺控制标准3.1 在压力管道和设备上开孔,采用机械方法(磁力钻、电钻),钻孔后里面的铁屑用磁铁或黄油棉布清理干净。

3.2 相邻两取源部件之间的距离应大于管道外径,但不得小于200 mm,当压力取源部件和温度元件在同一管段上邻近装设时,压力在前,温度在后。

压力取源部件在温度元件前(按介质流动方向)温度压力测点开在温度测孔的前面(按介质流动方向)3.3 取源部件及敏感元件应安装在便于维护与检修的地方。

3.4 测温元件应装在测量值能代表被测介质温度的地方,不得装在管道和设备的死角处。

3.5 煤粉管道上安装的测温元件,应装有可拆卸的保护罩,以防元件磨损。

3.6 测量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管壁温度的热电偶,其测量端装在离顶棚管上面100 mm内的垂直管段上或符合厂家要求。

3.7 测量金属温度的热电偶,其测量端应紧贴被测表面且接触良好。

锅炉壁温温度测点锅炉壁稳温度热电偶3.8 安装在高温高压汽水管道上的测温元件,应与管道中心线垂直。

取样位置的选择在管道的直线段上3.9 汽轮机内缸的测温元件安装牢固,紧固件锁住,引出处不得渗漏。

4 仪表管路施工工艺控制标准4.1 管路安装前的检查及清理工艺控制标准4.1.1 仪表管、管件的材质及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合金钢应做光谱分析并做记录及标识。

4.1.2 合金材质的一次门(包括二次门)都要做光谱分析并合格。

每个阀门必须进行严密性试验,试验压力为额定压力的1.25倍保压5min无渗漏现象。

4.1.3 仪表管在安装前应检查,应无裂纹、伤痕、重皮、内部清洁畅通。

4.2 管路敷设路线选择及敷设工艺控制标准4.2.1 按照设计的位置敷设,或者按现场具体情况合理敷设,避开有碍检修、易受机械损伤、腐蚀和有较大震动处。

仪表管路敷设工艺仪表管路敷设工艺4.2.2 距热表面保温层的距离不小于150mm,严禁平行布置在热表面的上部。

4.2.3 地下及穿过平台或墙壁时应加保护管(罩)。

管路敷设在地下及穿过平台或墙壁时应加保护套管(罩)4.2.4 必须考虑主设备及管道的热膨胀,并采取补偿措施,以保证管路不受损伤。

敷设管路时,必须考虑主设备及管道的热膨胀,并采取补偿措施敷设管路时,必须考虑主设备及管道的热膨胀,并采取补偿措施4.2.5 管路敷设整齐、美观、少交叉和拐弯。

管路敷设要做到整齐、美观、少交叉和少拐弯管路敷设要做到整齐、美观、少交叉和少拐弯4.2.6 管路敷设时,套接管件要留有膨胀余量,两头必须有1~2 mm间隙,避免运行受热膨胀爆裂。

4.2.7 仪表管一次阀门必须安装在便于维护和检修的位置。

热工一次阀门安装热工一次阀门安装4.2.8 管路敷设完毕进行检查,应无漏焊、堵塞和错接等现象。

4.2.9 管路接至仪表时,接头必须对准、垂直,不准承受机械应力。

4.2.10 差压测量管路的排污阀门必须安装在差压计附近,便于操作和检修的地方,其排污情况能监视,排污门下应安装排水槽和排水管并引至地沟。

排污管布置4.2.11 排污漏斗,采用水煤气管对正排污管钻孔(大于管径1mm),便于观察以防烫伤。

4.2.12 隔离容器应垂直安装,对隔离容器内的自由液面必须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4.3 管路弯制和连接工艺控制标准4.3.1 仪表管采用冷弯方法弯制。

4.3.2 仪表管的弯曲半径不小于其外径的3倍,仪表管弯曲后,无裂缝,凹坑,弯曲断面的椭圆度不大于10%。

仪表管弯制工艺4.3.3 不同直径仪表管对口焊接,采用变径接头,相同直径仪表管的对口采用插入式直接接头焊接,接头排列整齐、美观(如一字型排列,斜型排列或V字型排列)。

“一”字型排列套管焊接接头“V”字型排列套管焊接接头4.3.4 紫铜管的连接,采用锥体接合式连接法接头。

紫铜管的连接4.4 管路固定工艺控制标准4.4.1 仪表管采用可折卸的卡子固定在支架上,固定螺丝必须加装弹簧垫,以免长期运行振动后松动,磨损管材。

仪表管单孔双管卡固定4.4.2 支架制作采用切割机或锯弓切割,切割完成后必须倒角,必须使用电钻钻孔,不得用火焊开孔,安装间距均匀。

4.4.3 管路支架的间距均匀,各种仪表管采用支架距离为:1) 无缝钢管,水平敷设1~1.5m,垂直敷设1.5~2 m。

2) 铜管水平敷设时0.5~0.7 m,垂直敷设0.7~1 m。

管路支架布置5 流量、控制仪表及附件安装工艺控制标准5.1 测量蒸汽或液体流量时,差压仪表或变送器设置在低于取源件的地方,测量气体压力或流量时设置在高于取源部件的地方,否则应采取放气或排水措施。

气体压力测量流量取样流量测点化学系统压力表安装水汽检测仪5.2 测量真空的指示仪表或变送器应设置在高于取源部件的地方。

5.3 测量压力时,应在仪表阀门后加装缓冲装置。

仪表阀门后加装缓冲装置5.4 差压计正、负压室与导压管的连接必须正确。

蒸汽及水的差压测量管路,应装设排污阀和三通阀(或由平衡阀和正、负压阀门组成的三阀组),凝汽器水位测量装置最好采用全焊接,尽量少用阀门或不用阀门。

5.5 执行机构安装前检查机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安装地点。

5.6 执行机构安装牢固,操作灵活、平稳,无松动及卡涩现象。

5.7 调节机构从全关到全开,与执行机构的全行程相应。

5.8 连接执行机构与调机构的边杆长度应可调,不宜大于5m和有弯,其丝扣连接处应有压紧螺母。

5.9 气动执行机构气缸的连接管路要不足够的伸缩余地,且不妨碍执行机构动作。

执行机构安装执行机构安装气动执行机构连接管路6 电缆桥架施工工艺控制标准6.1 根据设计院图纸、电缆敷设清册及现场情况确定电缆桥架的路径、位置、层数、规格。

电缆桥架安装工艺电缆桥架安装工艺6.2 支吊架一般直接焊在预埋件上,无预埋铁可用膨胀螺栓固定。

在钢结构上可直接焊接固定,安装好后应对焊接部位补刷油漆。

电缆支架应有明显接地且接地良好。

支吊架焊在预埋件支吊架用膨胀螺栓固定支吊架在钢结构直接焊接固定6.3 电缆支托架固定螺栓穿向应统一、横平竖直,同一层的托臂在同一水平面,其高低差不超过±5 mm。

电缆支架各层之间的距离7 电缆敷设及接线施工工艺控制标准7.1 电缆预埋管埋设7.1.1 采购国标镀锌钢管,压制弯头时采用专用液压弯管机,保证电缆预埋管弯管质量。

7.1.2 在电缆沟道模板安装前完成电缆预埋管埋设施工,避免因电缆沟道凿孔埋管影响土建施工质量。

电缆预埋管埋设施工7.1.3 电缆预埋管埋设除了按图施工,还应考虑设备接线的实际位置,使电缆预埋管埋设一次到位,避免因埋管位置偏差影响电缆引上线的美观。

整齐美观的电缆预埋管整齐美观的电缆预埋管7.1.4 电缆预埋管埋设高度应基本一致,垂直度偏差≤2mm;除了同一位置电缆预埋管要求成排布置外,同一行和列的电缆预埋管埋设也要求成排布置,整齐规范。

可以通过连通管或水平尺保证管口高度一致,采用拉线方法保证电缆预埋管行和列成排埋设。

整齐美观的电缆管7.2 电缆敷设7.2.1 电缆敷设前进行电缆走向的总体策划,电缆敷设应按设计路线,同一路径的电缆统一敷设,最好能绘出走向断面图,即通过某一点有多少电缆通过。

同一通道内的电缆应避免交叉。

电缆敷设工艺电缆敷设工艺7.2.2 根据规程规范高低电力电缆强电、弱电控制电缆按由上而下配置。

7.2.3 电缆敷设区域的温度不应高于电缆的允许长期工作温度。

电缆与管道保温层外表面平行敷设时其间距大于500 mm,交叉时应大于200 mm,无法达到时,应采取隔热保护措施。

7.2.4 电缆从电缆架引出采用开孔器开孔,安装电缆管烧焊固定,用阻燃软管接头连接。

不用软管接头,保护管端用热塑管热塑。

电缆从电缆架引出7.2.5 电缆敷设施工过程中先临时绑扎,等同一路径的电缆敷设完毕后再作统一整理固定使其整齐美观,电缆牌不应夹在电缆中,应扎牢并排列在电缆外侧。

电缆敷设整齐挂牌美观7.2.6 电缆绑扎固定采用绑扎带编织和夹件压接(即加工专用的电缆成排热镀锌固定夹和定购钩型螺丝,用以固定电缆)相结合的方法,使电缆成排分层布置,横平竖直,整齐美观。

电缆绑扎固定采用绑扎带编织电缆绑扎固定采用夹件压接7.2.7 对于控制电缆间的电缆,按上述要求外,在电缆引上线至控制盘底应整理成圆束,弯曲圆滑,弯曲半径一致且符合规范要求,对于柜盘下引上线较多的,可在电缆夹层间,增加垂直电缆桥架,使电缆引上线排列更整齐美观。

控制电缆敷设工艺7.2.8 搬运电缆时,不应使电缆松散,电缆盘应按电缆盘上箭头所指示方向滚动。

7.2.9 在下列地方应将电缆加以固定:7.2.9.1 垂直敷设或超过45°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个支架上,桥架每隔2m处。

垂直敷设的电缆固定直敷设的电缆固定7.2.9.2 水平敷设的电缆,在电缆首末端、转弯及电缆接头的两端处。

水平敷设电缆固定7.2.10 机械敷设电缆的速度≤15m/min,牵引强度不大于7kg/mm2,严防电缆受机械损伤。

7.3 电缆接线7.3.1 电缆敷设后两端制作电缆头,用塑料带缠紧,然后使用热缩管热缩,铠装电缆,其钢带要用包箍扎紧。

电缆头制作工艺电缆头制作工艺电缆头制作工艺7.3.2 屏蔽电缆、导线、补偿导线的屏蔽层均应按设计或厂家要求接地。

屏蔽接地工艺7.3.3 引入盘、柜的电缆应排列整齐,编号清晰,并固定牢固。

电缆固定采用分层方式电缆固定、电缆头制作及电缆牌挂设盘柜内绑扎横档,两层电缆头之间均匀、整齐、美观电缆标识牌的制作及挂设7.3.4 控制电缆头制作长短一致,铠装电缆在进入盘、柜后,钢带接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