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共40页思考题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第一章1.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是什么答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三、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的变化 P15。
答开端于夏代发展于商代。
夏代是我国文明时代的开端奴隶制学校教育的萌芽是这个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有庠、校、序。
商代是发展时期除了习武、敬神外习礼、习书、习算也是商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内容更趋于分化、独立并出现了新的学校形式除庠、校、序又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明人伦、习武、习礼教育是夏商教育的主要内容。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
2.西周“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有何特征 P19。
“学在官府”主要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教育状况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答“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核心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官师一体政教不分。
西周学校西周的官学系统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过渡。
3.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P20。
答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课程。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课程。
礼是大学中的重要课程乐是综合艺术课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文字数指计算、算法。
第三章思考题 1.与西周官学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其一社会基础不同。
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上的。
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上的。
其二管理制度不同。
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府”为其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结合”。
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以“学在四夷”为主要特征政教分设。
其三施教对象不同。
官学的入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力。
私学的入学则2 共40页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面向平民。
其四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同。
西周官学内容局限于传统的“六艺” 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
方式场所固定有相应的基本设施制度规范化。
私学内容思想自由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及新的知识技能。
方式不固定场所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简单具较大灵活性。
应用简析私学兴起的作用和意义。
P31。
答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直接的因素。
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私学是学术平民化、知识普及化的开端。
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人才、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了促进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思考题 2、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么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P46 P34~46 。
答孔子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两方面论述。
以教育为根本。
其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质及意义。
)孔子创办私学后实行“有教无类” 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等级、国别和种族。
打破了“王官之学”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做到“举一反三”。
孔子的启发式仍是比较原始、简单的“原型启发”用的主要是类比与比喻。
2.因材施教孔子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3.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谦虚诚实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树立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应用如何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的总结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将道德教育居于重要地位。
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提倡“学而优则仕” 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墨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P47。
答墨子名翟(dí) 鲁人。
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一生主要活动是“上说下教” 门下弟子众多俨然一个宗教政治团体。
墨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彻底。
提出了著名的“染丝说”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
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 由于“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 故亦称“兼士”。
内容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墨子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墨家的自然科学有很高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其中以光学最为出色的部分。
教育内容论中还包括“辩乎言谈”方面的训练即思维方法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
墨子教育内容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
3 共40页应用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
4.在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方面孟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异同 ?答共同点两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并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
孟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与荀子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 两者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的“五经”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不同点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作用在于“求放心” 即找回散失的本心发扬天赋的“善端”。
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改造人类与生俱来的恶性。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主张“内发” 荀子倾向“外铄”孟子唯心主义倾向较重荀子强调学要落到实践上具唯物主义思想。
5.《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P65。
答是《礼记》中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亦称为“三纲领”。
《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明明德” 使人们先天善性得到恢复发扬达到修己目的是孟子性善论观点。
第二个目标是“亲民” 即推行德治与仁政。
《大学》最高目标是“至善”。
为实现三个目标提出了八个步骤或称“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从于封建道德和政治因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被收入《四书》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6.《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P67。
答《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
其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教育作用与目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目的在于 1.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
2.要“化民成俗” 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三、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应用试分析和评价《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答 1、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
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指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3、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4、豫时孙摩。
《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5、启发诱导。
《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6、长善救失。
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试比较孔子与《学记》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4 共40页答孔子注重启发的时机提出举一反三的启发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并从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学记》对启发式原则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将启发式原则表述为“喻” 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第二编第四章应用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简要分析评价之。
简述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
P72。
答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封建社会确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2000多年。
在此期间法家、道家、儒家思想都曾作为政策的指导思想起过重要作用。
但自西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儒家思想基本处于主体地位多数朝代奉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维护封建帝王统治。
一、秦朝奉行法家教育思想及维护集权统一的文教政策。
二、汉代确立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三、魏晋兴起“玄学” 儒学地位下降文化教育多元化无法形成统一的文教政策。
四、隋唐确立“尊崇儒术”的文教政策兼佛重道。
五、宋朝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南宋朱熹总结后产生了理学。
元代采用武力镇压和民族歧视政策的同时采用“遵用汉法”政策以理学为官方统治思想六、明清推崇程朱理学明朝首创八股取士实行文化专制。
思考题 1、试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P74-75。
答汉武帝继位后谋求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大一统。
肯定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主张的出发点在于加强专制集权使皇权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把“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的原始儒学改造成夹杂大量迷信成分的神学化儒学。
建元五年前136年西汉政府决定专置五经博士从而结束了延设百家博士的局面确定儒学独尊政策以儒术为指导思想培养人才对民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