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挖孔灌注桩安全交底5张
7、孔内挖出的土方应及时运走,暂时不能运走的,应堆放在孔口边5m 以外,且高度不得超过 1m。
8、孔内有人作业时,孔口上要有人监护,随时与孔内人员保持联系,发现异常,立即协助孔内人员撤离。
9、挖孔时如遇到滞水层或流沙,应及时封堵并减少每段开挖深度,迅速支模并做好护壁。
10、已灌注完毕桩孔临位的桩,必须在该桩孔内砼强度72 小时以上,方可开孔。
四、雨天施工安全措施:
1、人工挖孔时应及时掌握天气变化状况,避免在开挖后因下雨遮盖不及时造成雨水冲刷、孔内积水导致护壁失稳。
2、施工过程中如遇下雨应暂停施工,并立即覆盖好孔口,免受雨水冲刷。
3、及时排除孔位周边及孔内的积水,以防雨水渗漏影响护壁安全。
4、雨后应加强位移观测,进入孔内作业前应及时检查护壁是否有裂缝及位移变形,避免事故发生。
交底人
接受人
签字
项目负责人
执行情况
安全员:年月日
注:交底一式三份,交底人、安全员、接受班组各一份。
表C5-5安全技术交底
施工单位:
工程名称
施工部位或层次
施工内容及
交底项目
交底日期
交底内容:
5、雨天应对所有机具进行覆盖,防止雨水侵蚀。
五、临时用电:
1、严格执行项目对临时用电的要求,按照施工用电组织设计架设三相五线制的电气线路,所有电线均应架空,过道或穿墙均要用钢管或胶套管保护,严禁利用大地作为工作零线。认真贯彻项目对临时用电的规定。
14、孔内作业时应保证孔内通风,孔内照明应使用低压安全电源(不超过12V)。
交底人
接受人
签字
项目负责人
执行情况
安全员:年月日
注:交底一式三份,交底人、安全员、接受班组各一份。
表C5-5安全技术交底
施工单位:
工程名称
施工部位或层次
施工内容及
交底项备必须由专职电工或持证的操作手进行操作和维修,非电工或操作手不得随意动用机电设备。
5、每个孔须备孔盖,每班作业前打开孔盖,通风后方可下孔作业,深度超过 5m 或遇到黑色土层,深灰色土层时,要进行强制通风,发现孔内气味有异时,应及时沿安全绳出来并及时上报,等采取防范措施后,方可进行施工。
6、孔内无人作业时,应将井口盖好,夜间应在孔口设警示红灯,以防不测。孔口护壁高出地面不小于 200mm,并加盖井盖,避免渣土落入孔中。地面孔口四周必须有护栏,高度不低于 800mm,无关人员不得靠近桩孔口,桩孔口机械操作人员不准离开岗位。口袋不得放置物品(如钥匙、钢笔、怀表、打火机、小型工具、玩具等)以防坠入桩孔中。
3、防触电措施:施工现场的一切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必须由持证电工操作。用电设备必须严格接地或接零保护且安装漏电保护器,各桩孔用电必须分闸,严禁一闸多用。孔上电缆必须架空2.0m 以上,严禁拖地相埋压土中,孔内电缆、电线必须采用护套等有防磨损、防潮、防断等保护措施。孔内照明应采用安全矿灯或12V 以下的安全灯。孔中操作工应手戴工作手套,脚穿绝缘胶鞋。
4、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持证电工完成,无证人员禁止上岗。电工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
5、使用设备必须按规定穿戴和配备好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并应检查电气装置和保护设施是否完好,严禁设备带病运转和进行运转中维修。
6、停用的设备必须拉闸断电,锁好开关箱。负载线、保护零线和开关箱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解决。搬迁或移动的用电设备,必须由专业电工切断电源并作妥善处理。
交底项目
交底日期
交底内容:
12、配电箱、开关箱内的开关电器安装,绝缘要求和箱壳保护接零应按规范执行。
13、每台用电设备应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必须实行"一机一闸"制。严禁用同一个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二台及二台以上用电设备(含插座)。
14、开关箱内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的选择应符合国标 (GB 6829―86) 漏电保护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的要求。漏电保护器的安装要求和
额定漏电动作应符合规范要求。
15、手动开关电器只许用于直接控制照明电器和容量不大于5.5kW 动力电路。容量大于5.5kW 的动力电路应采用自动开关电器或降压启动装置控制。各种开关电器的额定值与其控制用电设备的额定值相适应。
16、所有配电箱、开关箱应由专人负责。且应每月定期检修一次。检查、维修人员必须是专业电工,检查、维修时必须按规定穿戴绝缘鞋、手套、必须使用电工绝缘工具。
16、所有机械必须由专职操作手操作和维修,按操作规程操作。严禁非操作人员随意动用机械。
17、施工时严禁大型机械在距孔10.0m 范围内运行,确保施工安全。
18、如果护壁即将发生坍塌,孔内作业人员应立即爬出,并及时向孔内回填,妥善处理后再进行施工。
19、装渣桶、吊篮、吊桶上下用电动葫芦提放,上下应对准桩孔中心。
5、防止孔壁涌水措施:当邻桩正在浇灌混凝土或桩孔积水很深时,要考虑对正在挖孔桩的危险影响,一般应暂停施工,人不准下孔。随时加强对土壁涌水情况的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采用潜水泵抽水时,基本上抽干孔中积水后,作业人员才能下至孔中进行挖土。地下水丰富时,可将中间部位桩孔提前开挖,汇集附近的地下水,用1-2 台潜水泵将水抽出,起到深井降水作用。孔内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不得使用麻绳和尼龙绳吊挂或脚踏井壁凸级上下。孔内必须设置防冲顶装置用以保护井下作业人员,上、下孔洞必须有可靠的联络设备和明确的联络信号。孔内作业人员应勤轮换,连续作业时间不宜超过2 小时,以防止疲劳引发安全事故。
二、人工挖孔桩的安全技术措施:
1、孔内作业时,孔口上面必须有人监护。挖出的土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3m 范围内,砼围圈上不得放置工具和站人。孔内作业人员必须头戴安全帽、身系安全带,特殊情况下还应戴上防毒防尘面具。利用吊桶运土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防落物伤人,电动葫芦运土应检验其安全起吊能力后方可投入运行。施工中应随时检查垂直运输设备的完好情况和孔壁情况。
6、其它安全措施:施工时发现爆炸物、电缆等应暂停施工,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按规定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人工挖孔桩施工前,应针对现场工程地质、水文状况和设计要求编制切实可行而又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案,配备必要的机具和电器设备,确保各种安全措施及时到位。
三、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安全规定:
1、电动绞车等提升设备及盛土容器必须经企业安全部门进行安全检查,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配电箱、开关箱内电气设备完好无缺。箱体下方进出线,开关箱应符合 "一机一箱一闸一漏一保护"的要求,门、锁完善,有防雨、防尘措施,箱内无杂物,箱前通道畅通,并应对电箱统一编号,刷上危险标志。保护零线(PE、绿/黄线)
中间和末端必须重复接地,严禁与工作零线混接;产生振动的设备的重复接地不少于两处。
3、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临时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及电气防火措施,必须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审核,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2、深井桩作业人员必须体验,符合条件者才能从事人工挖孔桩作业,凡患有精神病、高血压、心脏病、肺病,癫痫病及聋哑等疾病者严禁下井作业。
3、每天开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必须经常检查辘轳轴和支腿、绳、挂钩(保险钩)、提桶、水泵、风机、电动绞车等设备的机械、电器性能,发现问题应立即修理或更换,做好记录。
4、孔内必须设有应急软梯,供人员上下井,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禁止脚踏井壁凸缘上下。
11、每天施工前应检查所用工具、设备,保证工具设备的完好性。应对提升设备进行检查,严禁使用开焊、开裂、破损的设备。吊索采用直径6mm 的钢丝绳,承载力不得小于2KN;安全绳采用直径20mm 的棕绳,承载力不小于1.5KN。
12、料筒装土不能过满,孔口边不能堆放杂物,严禁向孔内投料、投物。
13、施工现场夜间照明灯具,高度应距离地面2.5m 以上,易爆场所应使用防爆灯具,按规定应接地的必须接地。桩孔内的抽水管、通风管、电线等应妥加处理并临时固定,一般应沿壁敷设,以防装渣桶、吊篮、吊桶上下时挂住或撞断,引起事故。
表C5-5安全技术交底
施工单位:
工程名称
施工部位或层次
施工内容及
交底项目
交底日期
交底内容:
一、一般安全措施:
1、现场设专职安全员,负责巡视边坡及现场施工安全。
2、孔内应设置应急软梯,现场应准备安全绳。
3、现场施工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酒后不得进入现场作业,施工前班组长做好安全施工交底。
4、护壁模板在浇注砼强度 24 小时后方可拆除。
20、吊放钢筋笼入桩孔时,应绑紧系牢(下口宜用铁盘兜住),确保不溜脱坠落。应待钢筋笼吊入孔底后,才能下人进入桩桩孔解钩。在桩孔内绑扎钢筋骨架时,操作平台房木必须放在实处(可放在混凝土护壁突出面上或钢筋骨架加强环筋上),并与平台木板钉牢,防止方木滑动位移,平台坠落。
21、桩孔内爆破处理孤石或基岩时,应有取得爆破操作证的技术工人操作。爆破后间歇时间不得小于 45min,经检查确认孔壁无松动石块、土块,护壁完好后方可下桩孔作业。
17、移动的用电设备使用的电源线路,必须使用绝缘胶套管式电缆。
18、用电设备和电气线路必须有保护接零。
19、严禁施工现场非正式电工乱接用电线和安装用电开关。
20、残缺绝缘盖的闸刀开关禁止使用,开关不得采用铜、铁、铝线作熔断保险丝。
交底人
接受人
签字
项目负责人
执行情况
安全员:年月日
注:交底一式三份,交底人、安全员、接受班组各一份。
2、孔中防毒措施:地下特殊地层中往往含有CO、SO2、H2S 或其它有毒气体,故每次下孔前,必须对桩孔内气体进行抽样检测(可用快速检测管),发现有害气体含量超过允许值时,应将有害气体清除至化学毒物最低允许浓度的卫生标准,并采用足够的安全卫生防范措施,如设置专门设备向孔内通风换气(通风量不少于(25L/S)等措施,以防止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人工挖孔作业一旦发生人员中毒、窒息等事故,必须在现场按应急措施规范要求实施抢救,根据情况及时送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并报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劳动、卫生部门,以便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