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PU的主频、倍频、外频和前端总线及其关系

CPU的主频、倍频、外频和前端总线及其关系

倍频
CPU的倍频,全称是倍频系数。

CPU的核心工作频率与外频之间存在着一个比值关系,这个比值就是倍频系数,简称倍频,理论上倍频是从1.5一直到无限的。

时钟频率
就是CPU的主频,相当汽车的最高时速。

外频
在486之前,CPU的主频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CPU的主频一般都等于外频。

是CPU乃至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兆赫兹)。

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等于外频,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

而在486出现以后,由于CPU 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而PC机的一些其他设备(如插卡、硬盘等)却受到工艺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频率,因此限制了CPU频率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出现了倍频技术,该技术能够使CPU内部工作频率变为外部频率的倍数,从而通过提升倍频而达到提升主频的目的。

倍频技术就是使外部设备可以工作在一个较低外频上,而CPU主频是外频的倍数。

对于目前的计算机系统来说,两者完全可以不相同,但是外频的意义仍然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大多数的频率都是在外频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倍数来实现,这个倍数可以是大于1的,也可以是小于1的。

在Pentium时代,CPU的外频一般是60/66MHz,从Pentium Ⅱ350开始,CPU外频提高到100MHz,目前CPU外频已经达到了200MHz。

由于正常情况下外频和内存总线频率相同,所以当CPU外频提高后,与内存之间的交换速度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对提高电脑整体运行速度影响较大。

外频一般是你内存运行的频率(异步除外)
如果是ddr的那么除2 比如333 那么外聘166
前端总线(FSB)
是处理器与主板北桥芯片或内存控制集线器之间的数据通道,其频率高低直接影响CPU访问内存的速度。

前端总线是由CPU决定的,如果主板不支持CPU所需要的前端总线,系统就无法工作。

也就是说,需要主板和CPU都支持某个前端总线,系统才能工作,只不过一个CPU默认的前端总线是唯一的,因此看一个系统的前端总线主要看CPU就可以。

前端总线和外频的关系
“前端总线”这个名称是由AMD在推出K7 CPU时提出的概念,但是一直以来都被大家误认为这个名词不过是外频的另一个名称。

通常所说的外频指的是CPU与主板连接的速度,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而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由于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

PC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667MHz、800MHz、1066MHz、1333MHz、1600MHz 几种,前端总线频率越大,代表着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量越大,更能充分发挥出CPU的功能。

CPU技术发展很快,运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够大的前端总线可以保障有足够的数据供给给CPU。

较低的前端总线将无法供给足够的数据给CPU,这样就限制了CPU性能得发挥,成为系统瓶颈。

因为主板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稳定、功能与扩展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板的选购看似简单,其实要注意的东西很多。

选购时当留意产品的芯片组、做工用料、功能接口甚至使用简便性,这就要求对主板具备透彻的认识,才能选择到满意的产品。

总线是将计算机微处理器与内存芯片以及与之通信的设备连接起来的硬件通道。

前端总线将CPU连接到主内存和通向磁盘驱动器、调制解调器以及网卡这类系统部件的外设总线。

大家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来描述总
线频率。

外频与前端总线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

主板支持的前端总线是由芯片组决定的,一般都带有足够的向下兼容性。

如865PE主板支持800MHz 前端总线,那安装的CPU的前端总线可以是800MHz,也可以是533MHz,但这样就无法发挥出主板的全部功效。

北桥芯片负责联系内存、显卡等数据吞吐量最大的部件,并和南桥芯片连接。

CPU就是通过前端总线(FSB)连接到北桥芯片,进而通过北桥芯片和内存、显卡交换数据。

前端总线是CPU和外界交换数据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总线的数据传输能力对计算机整体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没足够快的前端总线,再强的CPU也不能明显提高计算机整体速度。

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桥芯片间总线的速度,更实质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数据传输的速度。

而外频的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万万次,它更多的影响了PCI及其他总线的频率。

之所以前端总线与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现之前和刚出现Pentium 4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称前端总线为外频,最终造成这样的误会。

* * * * *
时钟频率就是相当汽车的最高时速....
倍频相当于这条车道上最多几辆车.
外频相当与汽车的载重.
总线,即使1天内,车从A能运多少东西到B....
主频=外频X倍频、倍频=主频/外频、外频=主频/倍频
超频
U的性能几乎只与主频有关;高倍频低外频的设置不但可以有效的保证性能,而且其在稳定电压、温度,甚至是功耗方面的表现,都要比高外频低倍频的设置更
出色,因此,对于Intel的i系列的U来说,采用高倍频低外频的设置更“划算”。

对于Intel其他系列的U,由于是固定4倍外频的并行总线,因此性能多少会受到总线的影响,究竟如何选择还请斟酌。

对于AU,HT总线是可调的,所以这篇帖子也可以做些参考,但由于手边没有A平台,所以不好在A平台上做测试,望见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