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美术公开课教案《色彩基础知识-水粉静物》

高中美术公开课教案《色彩基础知识-水粉静物》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高中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水粉静物》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认识色彩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和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的理论知识和色彩变化的规律。

从而能较好的掌握水粉工具与颜料的性能,并掌握水粉画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的观察方法和临摹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水粉临摹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的艺术感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学准备: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准备好静物;范画3-4张;色彩幻灯(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一)色彩基础知识1.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哪些内容?(1)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相:色彩的相貌和名称。

例如红、黄、蓝等颜色。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

例如淡黄、柠檬黄、中黄、土黄、深黄等颜色。

纯度:色彩的鲜明、饱和程度,又称饱和度。

(2)色彩的混合:一般绘画学习讲的是颜料的混合。

要想调配、混合出丰富的色彩,就必须掌握色彩混合的规律与特点。

原色:任何颜料都无法调配和组合出来的色,又称一次色。

例如大红、柠檬黄、湖蓝。

间色:用三原色中任何两种颜色相混合而成的颜色。

例如红与黄、黄与蓝、蓝与红等混合而成的橙、绿、紫就是间色。

复色:任何两个间色或三个原色相混合而成的颜色就是复色。

例如红与黄与蓝的混合所形成的黑浊色就是复色。

(3)色彩的冷暖:有些色彩会形成暖的感觉,例如红色、橙色、黄色等就会联想到火、太阳的炙热和温暖,也就会在心里产生暖的感觉。

因此我们把红色、橙色、黄色称为暖色。

当见到蓝色、绿色、紫色等则会联想到蔚蓝的大海、树荫的凉爽,就会在心里产生冰凉和寒冷的感觉。

所以我们把蓝色、绿色、紫色称为冷色。

2.如何认识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当光线照射到物体的表面时,由于物体不同,其吸收与反射的色光也不相同。

根据不同的物体分析不同的色彩关系,就要重视和理解物体三大色彩的变化规律。

(1)固有色:指物体本身的色彩,例如黑头发、蓝天、白云、红苹果等,其中的黑、白、蓝、红就是固有色。

(2)光源色:指光的色彩,一般考场都是设在教室,光线是从室外射进来的太阳光,色调偏冷。

另外其它有很多光源色,例如灯光。

(3)环境色:物体周围环境对物体反射的色彩以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色彩。

一般情况是物体越光滑,受环境色的影响就越大。

3.如何把握色彩画面的“素描”关系?在认识和表现静物的色彩关系时,一定要用单色表现出物体的外形及明暗的变化,特别是考生一定要掌握用单色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在头脑里形成一种画面大的“黑”和“白”的素描关系,许多考生一开始就去分析和研究色彩关系,结果画面色彩和明暗关系越画越灰。

要记住的是:只有当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正确,这张色彩试卷才会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4.水粉画的基本画法有哪些?水粉画介于水彩画与油画之间,既有水彩画的水色淋漓、流畅、飘逸的感觉,也有油画的厚重硬朗的质感表现。

有“干画法”、“湿画法”和“干湿结合的画法”。

其着色方法一般为“先整体后局部”、“先薄后厚”、“先深后浅”、“先暗部后亮部”的作画原则。

(1)干画法:又称厚画法,笔上水分少,颜料较多,有时直接用色与色调配,要求用笔肯定、准确,笔触感强烈。

适用于山石、树木、陶罐、水果等坚硬的物体。

(2)湿画法:又称薄画法,在调色过程中,水分很充足,通常是在前面的颜色未干时就接着画第二笔颜色,也有先把画纸刷湿,然后作画。

在静物临摹中,背景部分,透明的暗部和柔软的衬布等适宜用此画法。

(3)干湿结合画法:指干湿两种画法结合使用的画法。

一般在背景和物体的暗部多用湿画法,在亮部和物体的主要部分用干画法。

一般用干湿结合画法视觉效果会更好。

5.水粉画的用笔方法有哪些?“勾”:用小号的笔蘸适量的颜色,根据画面的需要画出长短、曲直、粗细、轻重、虚实等不同的线条。

“涂”:笔上蘸满颜料,在画面上到处涂刷所需要的色彩关系,注意色彩的自然衔接和笔触的变化,用笔宜大一些。

“摆”:按照物体形体结构的走向,一笔一笔地把色彩摆在画面上,要求用笔肯定、有力。

“擦”:又称“扫”,从字面意思即可理解为在画面上快速揉擦。

分为干擦和湿擦。

干擦可以表现物体的粗糙和某些物体的边缘,起色彩虚实过渡的作用。

湿擦是用干净的笔在色彩未干和浓淡不匀的地方轻擦,可使笔触不明显,多用在湿画法中。

“点”:一般用来点物体的高光、画树叶、花瓣等。

要求用笔准确、肯定。

(二)观察研究摆在初学者面前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在作画之前,不要忙于下笔,先将静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而整体观察应始终贯穿在整个作画过程之中,要从色彩诸因素的相互联系中观察色彩。

从相互比较中找出色彩变化关系,在变化中找出主调色彩,要敏锐地捕捉色彩总的倾向,确定基调,然后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局部的色彩关系。

但又不能陷入局部孤立地观察色彩,还要回到整体以观察色彩。

(三)水粉静物临摹的方法和步骤1、构图与画轮廓经过观察研究以后,对所描绘的对象有了细致的分析和构思,在头脑中产生了未来的画面设想。

构图的好坏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基础,也是作者艰苦设计的结果,同时也是作者的艺术修养水平和基本功的体现。

构图要从形与色两个方面考虑,只有形与色的整体的结合,才能产生完美的构图效果。

构图应注意研究以下几个方面:a. 视点的高低、角度与物体的间距。

b. 物体的位置距离要有疏密、平衡与变化。

勾轮廓:a. 要准确,就是对对象的位置、结构、比例、形体特征及主要细节要准确而肯定。

b. 要简洁。

2、铺大色调铺大色调是着色的开始,要把握住静物第一印象的新鲜感觉,从整体着眼,主体物入手。

把暗部色彩画准后,再画明暗交界线及中间色,然后逐步向亮部推移,最后加亮光。

也可以从大面积的中间色画起,然后加暗部和亮部。

画第一遍色一般从中间的色块开始,用较大的笔,调较薄的或不薄不厚的颜色画大块的色彩关系。

将背景、主体物、桌面的区别及它们间的色彩关系画出来,然后将物体受光面的色彩画出,使画面形成一个基本色调。

画时要胆大心细,要有激情又要稳重,因此在铺大色调时应根据水粉画的特点,用色时采用先湿后干,先薄后厚,先深后浅的步骤,最低限度地使用“白粉”。

把大色调铺得既主体突出又与其他各部衔接得自然,对后来进入刻画和塑造形体阶段打下好的基础。

3、大体塑造第一遍上色解决了大的色彩基调之后,即可进入大体塑造阶段。

对静物每一个部分进行塑造,这是水粉画临摹创作最艰苦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用色彩较充分地塑造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和空间。

可以从主体部分开始画起,随后塑造每一个静物局部的结构和形体及色彩空间等关系。

在完成某一部分的塑造过程中不要忘记整体关系。

要经常保持整体看、局部看。

局部画又不能画得过分,要适可而止。

眼睛要不断在画面上下左右进行比较,以便确定这个物体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并以此决定深入描绘程度。

不断把所描绘的局部和其他部分相比较;使之形体更为确切,色彩更为结实,造型更为概括,画面更为完整。

4、深入刻画细节的刻画,应该是对画而整体关系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因为每个局部都是构成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事实上,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因为局部的深入刻画而导致整体关系的破坏是屡见不鲜的,就是有相当经验的人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的画其整体效果有时还不如寥寥数笔的草稿。

作为训练基本功的临摹练习,细节刻画是必不可少的,一张画如没有细节,就不会有表现的深度;精彩的细节刻画,能获得画龙点睛之妙。

有的人担心影响整体效果而不敢深入局部,他们每画到一定程度就停步不前,似乎一画细节就必然影响整体,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的确,细节刻画是临摹画中的攻坚战,需要毅力和对全局宏观控制。

在局部细节描绘的时候,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应随时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

例如有的将局部的色彩对比夸大了或将不应该强调的过分地强调了,都可能造成整个色调的比例失调或零乱涣散。

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特别是当一张画临近完成的时候,要再进行一次整体的调整。

把画面放置远一点观察,很容易发现有的地方画得不够,有的地方画过了,这时就可以先从最有问题的地方开始,一直修改到满意为止。

当画面实在无法收拾时,不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画一张。

只要有这种决心,总是会成功的。

5、整体调整画面的每一个部分都已进入深入刻画阶段之后,各部分可能会出现与整体不谐调的现象,这样对整体会有所破坏。

这时,就要跳出局部的小圈子,检查整个画面,做出适当调整。

调整中的着眼点,第一应是对空间层次的处理,前后是否能拉开距离,虚实关系是否得当。

其次还要在某些次要部分或不应该过分实在的部分做减弱处理,以求虚实结合。

一幅好的习作应该是用笔生动活泼,色彩明快,虚实并举,造型结实,既然既有丰富感人的质感,又有绚丽的色彩。

6、体积表现:素描是靠明暗变化来表现体积的,过去,在美术教学中曾经有一种训练方法:即在画好的素描稿上罩上一层颜色,称做铅笔淡彩。

这种训练方法,常常给人一种误解:色彩画似乎是素描加颜色,欧洲早期的油画也曾较多的使用类似方法,在明暗底子上罩染颜色。

自从19世纪印象画派出现以后,人们对光与色的变化规律有了新的理解,画家们已不满足于对固有色的表现,而是向着更新颖、更丰富的领域不断开拓。

物体给人以颜色的感觉是一种复杂的光学现象,当一种物体占有左右、上下及纵深三度空间时,构成物体表层的各个面上从不同的角度反射着各种光线,尽管每件物体在各种不同的光照环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变化,但经过分析,也不难找到它的规律。

一张白纸如果展成平面,假如光照均匀,颜色变化并不显著;如在中间折弯,白纸则产生两具朝向的面,当两个面受到不同的光照时,则表现出明显的色彩差异;如果将一条白纸带变成弧形,其色彩的变化则随着弧形的弯曲度缓慢的变化。

由以上试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同一种材料的物体上,剧烈的体面转折常常形成强烈的色彩变化和对比;缓和的转折关系则一般表现为缓和的色彩。

前者多见于方形或近似方形的物体,后者多见于圆形或类似圆形的物体。

直接受光源照射的面多受光源所含色性的影响,暗面多受环境反射光的影响。

当光源倾向特别明显时,由于视觉的互补原理,强烈的明暗对比中则同时呈现出明显的补色对比。

当我们观察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一定光照下所发生的变化时,也就不难找到表现立体感的办法。

陶罐的上沿是一个平面,与外壁(或内壁)是一个垂直的夹角,当光线从侧上方照射时,两具面的明暗和色彩变化是十分明显的,近似立方体的直角转折;而罐壁上左右方向的变化,则是典型的球面型或圆柱型转折关系。

在处理明确的体面转折时,笔触的运用要肯定、果断;在处理柔和的体面转折时,色彩的过渡要自然,与其形体的变化相适应。

又如苹果和白菜,似圆不圆、似方不方,也可以说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