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础,随考的不多,但基本概念要熟练掌握哦!真题链接:05年辨析题:新闻报道不能只反映事物的现象,而必须体现事物的本质与主流,片面的偶然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的。

06年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的种类并分析其原因。

09年简答:如果新闻记者总是担心新闻失实而犯了诽谤罪,那他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新闻自由和监督政府权,甚至在恐惧中丢失自己的权利。

一、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含义(一)含义(06简述、李P172)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具有两重含义的。

第一重含义:每个单篇的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

就是要求单篇新闻报道做到准确。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所报道的具体事实要准确无误,五个“W”要完全真实可靠,不可虚构、捏造。

其次,所涉及的概括事实也必须真实,能准确地、客观地反映被概括的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第二重含义:要求每个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连续不断地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

即要求整个新闻报道做到全面的反映,能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这两种真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也不能混同。

前者为狭义真实,即单篇报道的真实;后者为广义真实,即整个新闻报道达到的真实。

每一个单篇报道都达到狭义真实是新闻报道在总体上达到广义真实的前提,没有狭义真实,就没有广义真实但是,所有的单篇报道都达到了狭义真实,并不等于就做到了广义真实。

仅有事实准确还不够,因为它可能是片面的,而不能给人们展示整个社会的真实画面。

广义真实要求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否则人们仍然有理由批评报道不真实。

(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错误认识1、“本质真实”论①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的新闻真实,不能只停留在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还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②有人认为,“本质真实”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特色,只有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报道和分析事物才能做到真正的真实;③有人认为,为了表现“本质真实”,应该在新闻报道中舍去假象、偶然性的事实,而用真像、必然性的事实。

分析:我们不赞成“本质真实”的观点,因为“本质真实”的主张不符合新闻工作的特点,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无益的。

第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迅速作出符合事实真象的报道,而不能等到对事实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清楚以后再去报道。

对一个事物本质的揭示,是通过对一个事物多方面的现象加以研究、分析以后才能认识到的,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都不可能在一个事实发生以后立即通过对多方面现象的分析而揭示其本质;同样,对事物规律的揭示,也是在一个事物经历了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以后才能完成的,如果等到事物运动完成以后再去报道,那么,新闻就将成为历史了。

因此,要求一篇新闻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则就是不真实的看法是不符合新闻工作的实际的。

第二,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只能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不是报道者所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第三,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并不取决于所报道的事实本身是真相还是假象。

因为假象也是作为一种事实而存在的,新闻报道如实地报道了这种事实,就新闻报道来讲,它仍旧是真实的。

如果我们硬是要要求每个报道者在每次新闻报道时都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随时去揭露假象,否则报道便是不真实的,那实际上是在取消新闻报道。

至于以偶然性还是必然性的事实去作为衡量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则更不可取,不仅偶然性的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往往是具有极高新闻价值因而被大量报道的事实,如果说对这样的事实进行的报道是不真实的,更是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常识的。

第四,要求新闻报道做到“本质真实”,在实践中常为主观主义的新闻报道大开方便之门。

尽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但因为“本质”是不可能用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它是人们认识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带有主观色彩,常常会被人作任意的解释,致使有人会把主观需要当作本质,把符合这种主观需要的看作是“本质真实”的。

第五,“本质真实”的提法本身也是不科学的。

因为任何事物只有现象才是具体可感的,而本质则是抽象的,对于本质的把握是通过对具体可感的现象加以归纳、演绎所得出的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只存在着正确与不正确、深刻与不深刻的区别,而不存在真实与不真实的问题。

鉴于把“本质真实”作为衡量一篇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的主张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因此,有人又主张“本质真实”是对整个新闻报道的要求,而且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应该说,一个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的整个新闻报道不仅可能,而且应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只要它准确地报道每一个事件,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就会自然地被揭示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被完整地揭示出来。

”被完整揭示出来的全部事实当然就包含着有关这种事实的本质认识。

但是,不能把揭示事物的本质当作整个新闻报道的出发点,而应该看作是真实的新闻报道的自然结果,因为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而不是相反。

应以十分明确的“准确”和“全面”的概念来作为衡量新闻报道真实与否的标准,以“准确”来衡量单篇新闻报道,以“全面”来衡量整个新闻报道。

“宏观真实论”2、“合理想象”论合理想象是指记者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没有采访到的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将其作为事实来报道。

主张合理想象论的观点认为,记者不可能对事件和人物的细节都一一采访到,写稿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细节进行“合理”想象,并认为这种做法对新闻报道来说是合理的。

实际上,合理想象的观点是主张在新闻报道中可以用文学的虚构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新闻报道特定的真实性要求。

新闻报道是必须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的,而不允许以推测和想象为依据,尽管这种推测和想象从逻辑上是“合理”的。

因此,“合理想象”论是违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的错误观点。

3、“有闻必录”“有闻必录”是早期西方新闻学中一种关于真实性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只要听见某人讲过或见之于某种材料的事实或者情况,新闻传播媒介就可以加以报道,至于所报道事实的真实性,报道者可以不承担责任。

第二种:认为新闻传播媒介不应该以本身的利害关系和主观因素来取舍新闻,而应该尽可能将所得到的重要的新闻如实刊登出来。

分析:如果按照第一种表述的意思,所谓“有闻必录”表面上似乎是主张新闻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对真实性无严格要求,所以容易适得其反。

如果按照第二种表述的意思,所谓“有闻必录”似乎主张抛开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立场甚至主观感受,完全按照新闻价值来报道新闻,事实上完全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

无论按照哪一种解释,对于“有闻必录”应该做出“一分为二”的分析。

一方面,这种观点主张“录”必须有所“闻”,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新闻传播者利用这个口号作为揭露反动统治的掩护,发挥过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主张“有”闻“必”录,否认了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事实的倾向性和选择性,采取对新闻的真实性不负责任的态度,成为虚假新闻的庇护所。

因此,在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上不宜提倡。

补充事例:2003年《青年参考》的一篇关于大学生卖淫问题的报道招致激烈批评。

辩护者的主要理由是,该报道是真实的,因为报道以实地采访为依据,“8%-10%”的大学女生卖淫,“25%”的大学女生做三陪等情节更是一个口述实录。

其报道是有来由的并非存在捏造,该报道就无可厚非。

辨析:记者是生活的记录者,记录是记者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

但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或者权利重于义务,就会完全背离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自然法则。

对记者来说,与记录的权利是相对应的义务就是判断。

毕竟生活是复杂的,记者看到的、听到的往往也是复杂的,往往可能只是表象,甚至可能是假象。

这就要求记者对他所要记录的各类现象进行判断,而不是有闻必录。

如果把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等同于“有闻必录”,必然的归宿就是把严肃的新闻降低为流言蜚语,甚至降低为造谣诽谤。

该报道的记者则是客观上用笔“谋杀”大学女生的集体名誉,使她们几乎每个人都背上了难以洗刷的嫌疑和耻辱---用一个未予证实、道听途说的“8%-10%”、“25%”。

另外,这名记者根本就没有隐匿权意识,为了证明自己的报道有依据,而将新闻线索提供者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和盘托出,使完全无辜的新闻线索提供者不得不承担完全没有必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其轻诺寡信、惟我中心的实用心态,其对人的权利的模式、对人的命运的漠视,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诚然,新闻工作者必须固守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原则,但其尤其需要固守人道的原则。

以人道关怀为最基本的判断尺度,对生活的记录才会是公正的,才能建筑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大厦。

没有人道关怀,新闻真实、新闻自由必然要蜕变为一种绝对权力。

先做人,再做记者。

(三)新闻报道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区别新闻报道和文学都以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都要求作出真实的反映,但二者真实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首先,从反映方式上看,新闻报道是再现社会生活,因此,要求它准确、全面地把社会生活中的实情报道出来,它的报道必须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决不允许虚构和“合理想象”。

而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表现。

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是建立在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的。

作家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通过对大量生活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创造出可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具体的艺术形象。

其次,从人们对二者真实的要求看,人们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可靠。

这种要求是和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直接相关联的。

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要了解环境变化,消除或者减少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并根据对环境变化的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如果新闻报道不可靠,则会增加人们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人们行为的失误。

因此,人们是从实用的、直接的功利目的的角度来要求新闻报道的。

而人们对文学的要求则是真实可信。

第三,从二者力求达到的真实的高度看,新闻报道要求达到的是生活的真实,只要它对生活的反映是准确、全面的,它所报道的是与生活的情景完全相符合的,它就达到了真实的要求。

而文学则要求达到艺术的真实,它不必和生活中的情景完全相符。

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品质(李卓均P181)人类社会新闻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论是人类初期的新闻活动,还是我们今天的新闻活动,都是为了了解环境的变化,以使人们能够在环境中有效的生活。

不管人们对新闻如何定义,都无一例外地强调新闻或者新闻报道的基本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