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笔记社会工作脱胎于早期的慈善事业-专业教育-专业化教育化五大专业要素(格林伍德):一套系统的理论,专业的权威,广泛的社会认可,伦理守则,专业文化社会工作的核心:助人自助主要领域:家庭、医务、儿童、青少年、老年社会工作专业素质:耐心,爱心,细心,尊重,平等第一章,导论1,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助人是社会工作的本质,社会工作把人当成是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工具性目标,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
,2,三种认识代表了不同国家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的差异:代表了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代表了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实践,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3,性质:社会工作学是一门科学:客观性,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4,社会工作的对象:1,基本对象:社会最边缘,最困难的群体2,从个人到社区3,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对象:贫弱群体-全体国民性质:补救性,治疗性—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相结合4,对象的共同特点:正常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社会生活中的脆弱群体;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
5,社会工作的领域:1,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结构性或制度性;社会问题性在政策、制度层面需提供具体的服务。
2,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公共救助,家庭、老人、儿童、康复、就业、矫治、心理健康、社会保险服务,学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6,社工对工作对象的功能: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合法权益对社会的功能: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1,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1,古希腊,罗马的福利思想,财产共有,平等原则,消除贫富差距2,基督教的博爱观念2,社会背景:1,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重视血缘,地缘的同质性关系向以业愿为主的异质性关系转变。
(工业革命的负面后果:社会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关系日益理智化,异质化)2,政治力量的分化崛起(工人运动的崛起)3,专业方法发展: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唯一方法20年代开始-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方法被接受60年代-社会工作被正式承认为一种社会工作方法70年代-社会行政4,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由原来的“补救与治疗”到“预防与发展”,由“技术训练”到“理论研究”,社会工作方法:朝着“整合”的方面“深入”发展。
5,香港特区社会工作:显著特点:政府出钱买服务最有特色的事务是外展社会工作。
第三章:社会工作价值1,价值观的本质价值:工具性价值:是非,美丑,善恶—道德-伦理上的指导价值观帮助我们谨慎决策,不会限制我们的决定处理价值观非常困难:价值观是思维的中心部分,但较少意识到;人们可能被迫在价值中做出取舍;抽象地谈价值观与实际有差距;价值观随时间改变2,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帮助案主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了解自身的价值观,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到实务中,影响案主3,社会工作中的核心价值与伦理:服务,社会正义,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正直。
第五章: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1,人类需要的含义:人类各式各样的活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2,需要的特征:对象性(物理性,精神性)动力性(追求满足的欲望),独特性(个体不同,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需求的独特),社会性(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3,人类行为的含义:行为科学-对外在和内在刺激的反应-狭义的行为社会科学-行为是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现-广义的行为社会工作对行为的看法-个体为适应环境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4,人类需要的类型:生物性需要-原发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后发型需要人类行为的类型:内隐行为:思维,记忆,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外显行为:习得,本能5,社会环境的特点:多样性;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构成:家庭,朋辈群体,学校与工作单位;社区6,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个体必须适应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人类行为能改变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7,分离焦虑:1岁半顶峰,1岁前产生安全依恋:积极探索世界,积极与人相处1,增加依恋对象的好处: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2,设计告别仪式:过程的反复重复3,设计仪式的要领:丰富的表情和动作8,社会性与人格发展1,自我与人格发展:早期发展创造力和主动性,开始出现自尊感,利他与帮助行为,奠定人格基础。
中期形成自我概念,尝试从他人视角看问题,朋挚群体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
2,儿童的社会化3,任务与挑战4,主要问题:性格p1449,成年阶段(21~60)1、生理发展:到达顶峰后,生理机能逐步衰退,出现更年期特征。
2、认知与心理发展:a、40岁前,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上升,心智功能活跃,个人特长在工作中体现。
b、40岁后,热衷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
3、社会性与人格a、建立社会角色:承担公民的责任义务,符合身份的社会行为。
b、中年后的改变,情感深沉稳定,婚姻务实;是成败关键期。
(中年危机:39~50)c、任务与挑战:早期冲突是亲密对孤独,成功解决危机后,个体会形成爱的美德;中期冲突是繁衍对停滞,成功解决后会形成“关怀”的美德。
d、主要问题:婚姻、健康和就业第六章:1,什么时候需要帮助:社会环境或社会资源无法满足人的需要;人与环境不能发生良好的互动,产生困难影响个人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和正常生活。
2,社会工作者资格: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执照;有社工专业教育背景;是社工专业组织成员;将社工常为一种职业生活3,案主是指社工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的工作对象,服务对象,直接受益者。
4,几种主要的受助者:个人,家庭-个案工作的对象小组,团体—小组工作的对象组织机构社区—社会工作对象宏观社会系统—社会福利行政,社会政策的对象P1515,受助者类型:按服务使用现状划分:现有案主,潜在案主按案主来源划分:自主求助;转介;外展按案主类型划分:自愿,非自愿,强制接受服务6,社会环境对人的功能:提供资源;资源竞争;资源获取中介;资源分配7,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不用的资本是可以转换的,社会资本可以使占有者产生权益,增值效益,社会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
P·1538,助人过程中的四个系统:服务系统;目标系统(与服务系统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行动系统(社工同盟军);改变媒体系统(社工担当主责,少年管教所)四个系统为社会的,助人活动提供了工作的介入范围,社会工作要憧憬在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中这四个系统不断地互助从而达到助人目标。
A,改变媒介系统:1,定义:“改变媒介”是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是“有计划改变”的具体操作者。
2,改变媒体系统的具体指示:主要改变媒介-社会工作者(少年管教所)B,服务对象系统:是指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服务对象类型:自己主动求助者;邻居,熟人,朋友介绍的;其他机构转介来得;有关司法机构要求的。
C,目标系统: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即为目标系统。
(与服务对象系统的区别:1,服务对象系统并不一定就是目标系统2,一般来说,目标系统大于服务系统;具有时效性,随问题发展而变化3,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有时会发生交叉)D,行动系统:1,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实现改变目标的人,为了实现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帮助服务对象达到改变目标,社会工作者要进行各种努力,调动各种资源。
2,可以说他们是社会工作者的同盟军,食欲社会工作者一起进行改变努力的系统。
9,社会工作的一般模式,通用过程模式p175助人模式发展历程:接触;订立契约;结案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1,社会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个人生理,心理中观系统:家庭,学校,其他社会团体宏观系统:组织,机构,社区,社会文化2,内外影响力范式:内部力量;外部力量-----个人力量的互动---行为结果3,生命周期理论:人的发展都要经过几个普遍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普遍攀升,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对社会工作的意义:促进人们的成长和发展;增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消除环境中阻碍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增加社会资源。
10,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p179收集案主信息的预估:了解案主来源;初步预估;建立专业关系;促使案主进入角色;与案主以外的其它系统建立关系计划书的样本:案主的基本情况;简要说出案主的主要问题和工作目标;期望结果与工作目标。
计划的内容:1,目的与目标:具体|总目标2,关注对象:a,个人b,家庭:当服务对象的需要与问题与其家庭有关的,家庭便应该成为介入的对象c,小组或群体:当有事实表明某个群体对服务对象有明显和重要影响时,社会工作者就要选择这个群体或小组作为关注的对象d,组织机构:当一个社会工作服务内在的政策,结构和工作程序而影响服务对象时e,当社区缺乏适当的资源和服务,社区环境影响到社区大多数人和家庭的生活时,社区有可能成为社工关注的对象, 3,介入策略:工作者要担当不同服务角色:促进者,教育者、倡导者、调解者4,制定计划的原则:详细具体,具有可行性;与工作目标相符,能够总结和度量社会工作的干预阶段:(介入)1,特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可以采取行动,也可以不采取行动;介入可以使实质性的。
2,策略:与案主一起行动(直接行动);代表案主行动(间接行动)评估步骤:1,收集资料:案主;环境;案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资料2,分析和理解资料:排列次序;发现;识别;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3,认定问题: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描述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社会系统的情况,探索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评估1,总结的目的与内容:评估总结的目的:得失;评估总结的内容:目的是否恰当.2,巩固案主已有的改变:帮助案主回顾工作过程;强调案主已经取得的成绩。
终结阶段的注意事项:1,检验2,处理与案主分离相关的情绪与情感3,终止关系:转介,转移,终止。
第七章:社会工作方法1,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因时因地制宜而产生的工作,分为: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2,个案社会工作的要素:a,方法要素,一种助人的方法b,过程要素,是一个面对面的工作过程c,双向评估要素,调动资源和个人家庭服务d,工作对象要素,个人和家庭e.科学与技术要素,立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艺术化运用模式(书上没有)1,危机介入模式:危机是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可以使一种正常状态;是一个过程;问题与希望并重危机介入技术:开始阶段(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中间(扩大对案主的认识,调整案主认知性知觉)-结束2,任务中心模式及其实务方法主要用来解决个人和家庭心理和社会问题基本假设与概念:人性观(相信案主有解决其问题的能力与潜能)有限的目标(目标是案主的问题)问题的原因问题解决过程及其步骤:问题探索-协议-制定出具体的目标-迈向目标-结束3,“心理社会”模式:一种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方法,个体发展受到心理,生理,社会方面的影响4,行为治疗模式: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四种学习形态:反应,操作,观察,认知学习3,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个别化;有目的情感表达;适度情感介入;接纳;非批评;尊重案主自决,保密的原则4.个案社会工作的一般程序:A,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建立关系技巧:让案主相信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设置相对安全的环境;掌握的聆听和提问技巧)B,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个人资料;案主所处环境资料)C,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和最后总结与检讨(制定计划:介入计划(实施计划))D,接案与评估:注意问题:如何防止案主在治疗中期中断治疗;怎样衡量是否要转介或转案(转案:社会工作者把自己服务的案主转到同一机构的其他社会工作者,继续提供服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