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死后谥号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背景资料(1)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

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

自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

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

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2)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河南人。

和范仲淹是同年进士,曾多次受到范仲淹的举荐,交谊很深。

庆历二年,滕子京在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曾率军民积极抗击西夏入侵,并“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庆历三年,被攻击为“枉费公钱”,四年降职到虢州,又改贬岳州。

当时他贬在岳州,情绪低落。

【问题说明】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是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范仲淹被贬为邓州(今河南省邓县)知州时应老朋友滕子京的请托而写的。

“记”是一种文体,散文的一种。

范仲淹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时,一方面重申自己的抱负,另一方面借此勉励、规劝老朋友。

【课文分析】段解:本段着重写滕子京谪守后的政绩,引出作记的原因。

段解:以上为第一层概括地叙述岳阳楼的风光,写出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用“然则”转到迁客骚人登楼观赏时会引起的不同感情。

段解:本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写了政治家应该具有的胸怀和抱负。

段解:本段写作记的时间。

【字词诠释】①〔庆历四年〕1044年。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本文末句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点明作文的时间。

②〔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滕子京,名宗谅,范仲淹的朋友。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做郡的长官。

汉朝“守某郡”,就是做某郡的太守;宋朝废郡称州,应说“知某州”。

巴陵郡,即岳州,这里沿用古称。

“守巴陵郡”就是“知岳州”。

③〔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

越,及,到。

④〔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⑤〔具〕同“俱”,全,皆。

⑥〔乃〕于是;就。

⑦〔增〕增加;扩充。

⑧〔属〕同“嘱”,嘱托。

⑨〔胜状〕胜景,好景色。

⑩〔衔远山〕指洞庭湖水包围着远处的群山。

〔浩浩汤汤(sh ngsh ng)〕形容水势的广大。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涯,边。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上的阳光,晚上的月光,景色千变万化。

晖,日光。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备,完全,详尽。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潇水是湘水的支流。

湘水流入洞庭湖。

〔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诗人。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霪(yín)雨〕连绵的雨。

〔霏霏(f if 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连续一个月不晴,极言雨多。

开,放晴。

〔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

〔樯(qiáng)倾楫摧〕桅倒下,桨折断。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斯〕这;这个。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

〔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

“至若”近似“至于”“又如”。

〔景〕日光。

〔波澜不惊〕没有惊涛骇浪。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万顷,极言其广。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群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指美丽的鱼。

〔岸芷(zhǐ)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一,全。

〔浮光跃金〕浮动的光闪着金色。

这是描写微波时水面的月光。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璧,圆形的玉。

〔何极〕哪有穷尽。

〔心旷神怡(yí)〕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

偕,一起。

〔把酒临风〕端酒对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

庙,宗庙。

堂,殿堂。

庙堂,指朝廷。

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做官。

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其〕语气词,表猜度语气。

〔其必曰……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非,如果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归,归依。

〔时〕指记写的时间。

〔六年〕庆历六年,即公元1046年。

【中心思想】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深刻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

文中表现的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胸怀,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光辉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不仅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而且将永世长存,光照后人。

【文章结构】文章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出议论。

【写法分析】(1)剪裁的繁简得宜。

作者胸有全局,布施统一,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文词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为了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情景的相互交融。

喜时则万物俱明,悲时则诸景皆黯,触景生情,缘物抒情。

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声声有情。

写悲则用特征性的形象,虎啸令人战栗,猿啼催人泪下,使不说悲而悲怆欲绝。

写喜则择取轻捷的水鸟,闲适的游鱼,使不言喜而喜不自禁。

(3)结构的层层深入。

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湖景的彩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情中潜理,理中蕴情,逐层披露,迭进深入,如深山探宝,渐入胜境,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

(4)文字的整饬对称。

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工于对仗,协和音律。

“明”“惊”“顷”“青”“金”等,合辙叶韵,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难点分析】(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继喟叹之后,进入对作者奉为楷范的“古仁人之心”的解说。

“何哉”的设问,引起下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乐。

入朝做官,则关心黎民百姓,一朝下野,就关心至尊君王,“身处江湖,心存魏阙”。

得志与否,都更变不了素志。

一席话中连续四处出现“忧”,可见他的忧患之深。

“然则何时而乐耶?”再用“然则”转折,提出自己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

末尾,用排斥性的条件复句,表示一定引此类人为同道,在诘问中表达其志向的坚定不移,语意丰富,语气恳切。

这段文字多次出现语气词:“嗟夫”“耶”“噫”等,于一唱三叹之中,显示出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和对信念的执著追求。

(2)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理解。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则有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惟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

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

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句的主语承上省略,即上句的“古仁人”。

以,介词,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字面上看,是说古代仁人不因为外物的原因而欣喜,也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悲伤。

但是令人欣喜的事只有外物吗?令人悲伤的事只有个人境遇吗?显然不是。

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方式,前后文义要贯通来理解。

“喜”的原因不单是物,还有“已”;“悲”的原因不单是“已”,还有“物”。

因此,作者的意思是:古代仁人不会因为风景美好或自己受宠而欣喜,也不会因为自己受辱或风景凄凉而悲伤。

(4)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指古仁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是否定副词,在本句中含有假设的意味。

“斯”,指示代词,相当于“此”。

“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跟”“同”。

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如本句中的“谁”)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句子称为“宾语前置句”。

“吾谁与归”直译为:“我同谁归到一处呢?”言下之意是:我同这样的人(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归到一处,我也是这样的人。

有人把本句中的“与”解释为语气词“欤”(yú),似乎也讲得通。

但“与”(或“欤”)做语气词时一般用于句末,用于句中的例子较为少见。

既然把这里的“与”作为介词,不论从语义、语法,还是从语气来看都讲得通,为什么非得把它讲成通“欤”呢?【重点分析】一课文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