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血液的机能机能:一、运载①吸收的营养物(葡萄糖,氨基酸,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和O2;②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废物或激素。
二、防御1局部炎症反应趋化性物质(细菌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白细胞渗出、游走(炎症部位等)吞噬、杀死细菌或异物2补体系统(具有酶活性的血浆蛋白):①聚合形成孔道并嵌入病原体的细胞膜;②吸引巨噬细胞前来吞噬;③刺激释放组织胺,促进炎症反应。
3免疫反应(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抗原(antigen):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病原体含有的特异性化学物质(蛋白质等)。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细胞膜上具有的,标志每个人特有身份的标签(一种蛋白)。
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病原体后,将其分解,其上的抗原分子与巨噬细胞的MHC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移到细胞表面。
3.1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特点: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以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过程:每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血液中)只带有对应于一种特定抗原的受体。
受体遇到相对应的抗原-MHC复合体后,该细胞被激活并开始分裂,产生大量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作用:分泌细胞因子等①至受感染区直接破坏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②促使白细胞向抗原入侵部位聚集。
3.2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特点:产生抗体(能与某一种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与有害异物(病原体)携带的抗原结合,再吸引巨噬细胞或补体蛋白前来作用。
过程:成熟的B淋巴细胞(血液中) 遇到相应抗原后被致敏。
在已被抗原-MHC复合体激活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帮助下(分泌白细胞介素-2),反复分裂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记忆B细胞。
检查抗体可确定某人是否曾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
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①pH (7.4;缓冲对) 血浆: 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和Na-蛋白质/H-蛋白质等。
红细胞: KHbO2/HHbO2、K2HOP4/KH2PO4、和KHCO3/H2CO3等。
②血量(体重的8%)若失血≤10 %:1-2h,水及电解质;24h,血浆蛋白质;1个月,RBC。
③红细胞生成(I. 颈、主动脉体反射;II. EPO)失血-红细胞数量↓-动脉血中含氧量↓-神经调节(I)和体液调节(II) -骨髓生成红细胞↑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血浆晶体(胶体)渗透压、细胞(体液)免疫、内环境、稳态、凝集原(素)等。
内环境:细胞外液,群体内细胞的直接环境稳态:代偿性调节、范围内波动的内环境稳定状态凝集原:红细胞上的抗原凝集素:血清中的抗体三、掌握ABO血型的分型原理及交叉配血原则;了解Rh血型。
四、熟悉止血及凝血的基本过程,了解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掌握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及其与血液凝固的相互关系。
(本章重点)第八章呼吸一、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解剖无效腔、表面活性剂(DPPC)、肺总量、肺活量、肺通气量、肺牵张反射、习服是指人体长期在高温或低温的环境中居住、生活或工作,机体会对相应的环境温度逐渐适应而维持正常的健康状态,这种现象就称为对高温或低温的习服。
等。
解剖无效腔:终末细支气管之前的通道,150ml表面活性剂:DPPC,二棕榈酰卵磷脂,膜压,减少做功,维持小肺泡肺总量:总容纳气体量(不断变),=潮气+补吸+机残,=肺活+残肺活量:最大吸后最大呼,=最大吸+补呼,3500ml/2500ml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6-8L/min肺牵张反射:即H-B二氏反射,扩张-刺激平滑肌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延髓,抑制吸气-迷走-被动呼萎缩-刺激减弱-解除抑制-深吸高原习服:提高供氧能力,克服过度呼吸造成的H2CO3过少(碱中毒)。
包括①肺泡通气量↑;②血液pH值调整;③动脉携氧量↑;④心输出量↑。
二、了解气体的通路及肺泡的结构;了解胸廓的结构及参与呼吸活动的肌肉。
气体通路:口(鼻) -咽腔-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软骨环) - … (15-16次分支) … -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肺泡结构:肺泡管-表面层(0.01µm)-肺泡上皮(0.05-0.3µm)-间隙腔(0.02-0.2µm)-毛细血管内皮(0.04-0.2µm)参与肌肉:膈肌-外肋间肌,腹肌-内肋间肌三、掌握O2和CO2在肺泡及组织进行交换的机制,熟悉氧-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四、掌握呼吸的神经调节和化学调节机制及其特点。
1 神经调节节律活动起源于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的有节律发放。
延髓呼吸中枢呼、吸气神经元交互作用-呼吸节律。
背呼吸组(吸气,被动):(肺、咽、喉)化学感受器-第九、十对脑神经-背呼吸组神经元-膈运动神经-膈肌腹呼吸组(吸气+呼气,主动):感受器及传入神经同上,传出为外肋间肌运动神经元及膈运动神经元(吸气),或内肋间肌运动神经元等(呼气)。
2 化学调节呼吸的加强取决于吸入气中CO2的增加。
化学感受器:外周-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感受PO2,PCO2及[H+]);中枢-延髓腹面(感受PCO2以及由PCO2变化引起的[H+]变化,非常灵敏) CO2是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兴奋剂。
呼吸性酸中毒:疾病引起肺通气不足- CO2潴留- 动脉血PCO2↑及pH↓(但血液HCO3升高不明显) 呼吸性碱中毒:肺通气过度- 血液中的H2CO3丧失过多- 动脉血PCO2↓及pH↑第十章渗透调节与排泄一、掌握哺乳动物肾单位的结构,以及每一组成部分的特殊功能。
二、了解尿形成的过程,可灵活分析影响每一步的因素(如影响超滤的因素有:膜透性及有效面积、有效滤过压、肾血流量等),其中尿浓缩机制是一个难点。
影响滤过的因素①有效滤过压(动脉血压< 80mmHg时,GHP↓;BCOP;结石:CHP↑);②肾小球血流量(决定BCOP↑的快慢);③膜的透性(肾小球炎症、缺氧等:蛋白尿,血尿);④有效滤过面积(急性肾小球肾炎:少尿)。
浓缩的因素①髓绊升支粗段对水透性低,对Na+的主动重吸收使组织间隙[NaCl]↓(启动);②髓质内层集合管对尿素的透性增加,使组织间隙渗透压升高(关键);③与髓绊平行的直小血管(亦为逆流交换系统)可协助保持浓度梯度。
三、掌握泌尿功能的调节及机理:肾脏自身调节;神经调节;体液(ADH,醛固酮)调节。
1.1肾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 RBF)肾动脉压(P)在80 – 180 mmHg 之间变化时,RBF保持相对恒定:RBF = P / R(肾动脉阻力) P↑入球小动脉壁张力↑-血管所受牵张↑-平滑肌收缩↑-R↑1.2渗透性利尿当肾小管内有大量未被重吸收的溶质存在时,尿量增加。
原尿渗透浓度↑使PCT内水重吸收↓- PCT内Na+浓度↓-Na+重吸收↓- 进入髓袢的小管液↑,但[Na+]↓-升支粗段重吸收Na+↓- 髓质渗透浓度↓-水重吸收↓水利尿:水排出↑,溶质排出不增加1.3球-管平衡(定比重吸收):GFR↑-PCT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GFR↑(RBF不变)- PCT管周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组织间液中H2O进入毛细血管↑-组织间液渗透压↑-PCT中H2O和Na+进入组织间隙↑。
保证Na+和水的排出不会因GFR的变化而发生大的变化。
2.1交感神经兴奋(Adr↑或NE↑)①入球小动脉收缩> 出球小动脉收缩– GFR↓;(a受体)②球旁细胞肾素释放↑(b受体) ;③PCT重吸收Na+、Cl-和HCO3-↑(a受体) 。
2.2 抗利尿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受体部位: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作用:↑对水的重吸收-浓缩尿;↑髓绊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调节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循环血量(左心房等处有容量感受器)↓-ADH分泌↑。
2.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主动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保Na+排K+。
①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动脉血压↓-肾血流量↓-感受器兴奋-肾素释放↑;②致密斑:动脉血压↓-GFR↓-滤过的Na+↓-流经致密斑的Na+↓-感受器兴奋-肾素释放↑;③血中[K+]↑或[Na+]↓-醛固酮分泌↑第十一章内分泌-激素调节一、掌握激素的特点以及研究一个内分泌腺机能的实验过程。
①切除腺体α机能减退;②切除后再移植腺体(或注射提取物) α机能代偿;③正常机体移植腺体α机能亢进;④存在于流出腺体的静脉血中;⑤分离、提纯,确定分泌物结构;二、了解各种激素(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肾上腺激素、胰腺激素、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激素、胃肠激素、性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糖皮质激素主要作用①糖原异生作用;②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代谢;③促进脂肪代谢分解;④抗炎、抗过敏;⑤调节水盐代谢。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①促进肾小管―保钠排钾‖,相应增加水的重吸收;②增加汗腺、肠腺等部位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醛固酮的分泌受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
三、掌握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反馈调节机制,以及其它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并能联系某些疾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等)或特殊生理状况(如长期饥饿、疼痛、自然灾害中逃生等)加以分析。
短期应急: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糖储备、心律、呼吸、血压、细胞代谢长期应急: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分解脂质和氨基酸抗利尿激素/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保留水、钠四、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神经激素、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激素-受体复合物等。
神经激素:神经细胞释放的激素,eg抗利尿激素/催产素;(旁分泌,eg抑胃素/胃泌素)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血管连接二者;刺激-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释放体液传递因子入门脉-…激素-受体复合物:类固醇激素扩散入细胞,与受体分子结合五、掌握灵长类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FSH和LH血浆浓度的变化,以及卵巢(卵泡)和子宫内膜的变化。
(本章难点)雌激素(estrogens; 由颗粒细胞和黄体细胞分泌)①促进性器官发育与成熟;②促进副性征出现;③促进子宫内膜增生;④引起动物发情,调节生殖周期。
孕激素(progesterone, 孕酮;由黄体细胞分泌)①子宫内膜继续增生,利于胚胎着床;② 子宫和输卵管平滑肌兴奋性—保胎;③在雌激素作用基础上刺激乳腺腺泡与导管发育;④使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5℃左右。
六、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
免疫功能受递质、激素等的调节●免疫系统的胸腺(递质有ACh、NE、P物质、GABA等)、骨髓、脾脏、淋巴结(交感神经末梢与淋巴细胞仅距6nm) 都有自主神经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