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课程《运动心理学》试题

研究生课程《运动心理学》试题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段卫杰
单位: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专业:体育教育
考试科目:运动心理学
考试分数:
年月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运动心理学试卷
试题一:什么是健康?心理健康及标准(20分)
1 健康、心理健康概念各(5分)
答:健康定义之一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

心理健康是指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多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心理健康标准(10分)
答: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概念与行为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
(5)正常健康的交往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存延续性
试题二:什么是紧张焦虑情绪?特点、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20分)
1 紧张焦虑情绪概念(5分)
答:焦虑是指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威胁时,体验到身体
和心理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伴有恐怖的情趣
状态。

2 紧张焦虑情绪特点(5分)
答:包括紧张、不安、担心、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恐怖的情趣状态
3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10分)
答:产生原因有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对伤病的恐惧及
对社会反映的恐惧
(1)努力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2)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当
(3)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心,及对教师的信任
(4)使学生或运动员学会做好每次比赛的心理准备
(5)使学生降低对比赛胜负的意识
(6)教会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技能
试题三:什么是运动技能?初步掌握运动技能阶段的心理学分析(20分)
1 运动技能概念(5分)
答:运动技能也叫操作技能,例如写字、骑车、打球、体操、等,这些都是由相应
的神经系统支配相应的骨骼肌运动实现一系列外显动作,这些动作协调的组成
一定的动作方式就形成运动技能。

2初步掌握运动技能阶段的心理学分析(15分)
(1)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泛化时期,动作不协调,僵硬,并
感知不到错误动作
(2)动作学习认知活动特点:此阶段以视觉感知动作信息来控制和调节
动作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动作示范要正确、全面、协调、自如。

学生动觉感知能力差,对动作完成的调控能力不强。

难以发现自身动作
的错误。

(3)学生的情绪和能量消耗特点, 此阶段学生在学习中情绪的紧张度
较高,大脑皮质兴奋性也高,学生对动作外部特点进行认知加工和记忆
储存,使学生心理能量消耗较大,学生易出现心理疲劳。

试题四:论述新科学观产生条件及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的观点(20分)
1 新科学观产生条件(6分)
人的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人的行为、心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对人的心理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加以研究。

在心理
学的先驱者冯特那里,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这两种研究定向本来是并举的,然
而,近代以来对科学理性的崇拜,使唯科学主义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在这种时
代精神的感召下,科学取向的心理学逐渐占据霸主的地位,成为主流的心理学。

于是,心理学试图仅仅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人的心理的全部,这显
然是行不通的。

心理学一味地想挤进自然科学的大门,其结果只会碰得头破血流。

由此看来,心理学的困境与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所持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
观造成的。

因此,心理学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所持的科学观,有必要建立一
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的科学观。

2 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的观点(各7分)
答:在研究对象上,心理学应强调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活生生的人的心理的整
体研究。

既要研究一般的心理过程,又要把人性、人格、价值、潜能和自我实
现等提到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地位;既要研究外显的行为,又要研究主观的心
理体验,反对切割、分离和遗弃人的心理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倡导方法与对象的统一,鼓励方法的多样性,反对研究中的
唯实证方法的倾向。

实验室研究得出的结果不能作为最终的结论,而要把它
放到宏观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氛围中去加以理解和解释。

坚持心理学质的分
析与量的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试题五:论述心理活动产生的条件,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20分)
1 心理活动产生的条件(10分)
答:应是人们或动物(具有心理现象)在进行语言、行为、表情等活动前所
进行的思维。

又称心理现象或心理因素,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结。

一切心理活动均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称为心理过程,它有认识、情
绪和意志三个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即人格。

心理活动主要是人脑长生的。

脑神经细胞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兴奋与抑制两
种状态的互相作用。

神经细胞活动时,处于兴奋状态;不活动时就处于抑
制状态。

兴奋是工作,抑制是休息。

某一器官活动,则主管这一器官的神
经细胞就会产生兴奋。

例如,计算和思考时,则额叶的神经细胞兴奋;做
体育运动时,则运动区的细胞兴奋。

兴奋与抑制,互相作用,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大脑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兴奋,则周围一些区域就处于抑制状
态;没有周围区域的抑制也就没有特定区域的兴奋。

因此,我们读书写字
时就不能打球,管读书写字的细胞兴奋,就要求管打球的细胞抑制起来。

兴奋和抑制是可以扩散的,某一区域的兴奋扩散了,就会使周围区域的细
胞也兴奋起来。

这时,人就会转移注意,不能专心一意地做原来的工作;
当某一区域的抑制扩散时,周围区域的细胞也进入抑制状态。

这就进入睡
眠状态。

兴奋和抑制还可以集中,某一区域的兴奋集中,使周围区域的抑
制加强,这叫负诱导,如注意听课,就不能想游玩的事,凝视黑板,写字
就要停止。

某一区域的抑制集中,也就使周围区域的兴奋增强,这叫正
诱导,在我们紧张地工作或学习时,如果身体某些部位不舒服,我们就需
要暂时地努力忘记它,不去想它,这样才能使工作与学习顺利地进行下去。

心理作用于主体的流程图:外界事物影响——主体人——能够感受到与否——能够接受与否——接受,并在内心产生思考,多次反复,强化——
产生情绪、情感、以至思想。

2 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10分)
答: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现象是由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以及意志行为过程等,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心理过程简单地说,感觉是人的感官对直接作用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比如物体的颜色、大小、气味。

,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触觉等,知觉是对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
的反映,比如我们是通过看到颜色和形状、触觉到的感觉、嗅到的气
味、吃到的味道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知道这是一个苹果,那是一只香蕉
,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达到预期的目的,人就要制定计划,采取一定的
方法并要努力去克服困难以实施计划,这一心理过程就叫做意志行为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