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形发生电路实验报告

波形发生电路实验报告

波形发生电路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由集成运放构成的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原理与设计方法。

2. 学习电压比较器的组成及电压传输特性的测试方法。

3. 掌握由集成运放构成的矩形波和三角波振荡电路的原理与设计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正弦波发生电路
(1)实验参考电路见图1。

(2)缓慢调节电位器R W,观察电路输出波形的变化,完成以下测试:
①R W为0Ω 时的u O的波形;
②调整R W使电路刚好起振,记录u O的幅值、频率及R W的阻值;
③调整R W使输出为不失真的正弦波且幅值最大,记录u O幅值、频率及R W的阻值;
④将两个二极管断开,观察R W从小到大变化时输出波形的变化情况。

2. 方波- 三角波发生电路
(1)实验参考电路见图2。

(2)测试滞回比较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
将图2 电路的第一级改造为滞回比较电路,在输入端输入合适的测试信号,用示波器X-Y模式观测电压传输特性曲线并记录阈值电压和u O1的幅值。

(3)测量图2电路u O1、u O2波形的幅值、周期及u O1波形的上升和下降时间。

3.矩形波- 锯齿波发生电路
修改电路图2,使之成为矩形波- 锯齿波发生电路。

要求锯齿波的逆程(电压下降)时间大约是正程时间的20%,记录u O1、u O2的幅值、周期。

三、实验要求
1. 实验课上搭建硬件电路,记录各项测试数据。

2. 完成正弦波电路的实验后在面包板上保留其电路,并使其输出电压U o在1-3V范围内连续可调。

四、预习计算
1.正弦波振荡电路
起振条件为|A|略大于3,刚起振时幅值较小,认为二极管还未导通,即R4+R W
R2
+1略大于3,即R W略大于10kΩ时刚好起振,随着R W的增大,振幅会增大,当R W过大时波形会出现失真。

振荡频率由RC串并联选频网络决定,f0=1
2πR1C1
≈106.1Hz
2.方波- 三角波发生电路
滞回比较器的阈值电压±U T=±R2
R1
U Z=±2.9V,测试滞回比较电路时将R2与运放A2的输出端断开,改接输入信号(三角波为宜)。

方波(u O1)的幅值为U Z=5.8V,三角波(u O2)的幅值为U T=2.9V。

U T=−
1
R4C
(−U Z)
T
2
−U T
U T=R2
1
U Z
解得:T=4R2R4C
R1
=0.4ms,即u O1和u O2的周期为0.4ms。

3.矩形波- 锯齿波发生电路
只需让电容充放电回路的时间常数不一样即可。

电路原理图如下:
关于参数选择:理论上需要R4=20%R6,结合元件盒中的元器件,最终选择R4为3.6kΩ,这样理论上逆程时间为正程时间的18%,实测结果要好于理论值。

五、电路仿真
1.正弦波振荡电路
刚起振时R W为10.34kΩ,正弦波幅值为1.649V,频率为1/9.43ms=106.0Hz
输出为不失真的正弦波且幅值最大时R W为17.86 kΩ,正弦波幅值为10.597V,频率为1/9.456ms=105.8Hz
逆程时间/正程时间=26.7%
六、硬件实验
1.实验截图
(1)正弦波发生电路
失真波形:
(2)方波- 三角波发生电路
(3)矩形波- 锯齿波发生电路
2.实验数据
(1)正弦波发生电路
○1当R W为0Ω时,输出始终为0。

23
○4将两个二极管断开时,增大R W到刚好起振之后继续增大,输出波形幅值迅速变大,很快出现失真现象。

(2)方波- 三角波发生电路
1
2
(3)矩形波- 锯齿波发生电路
逆程时间:50us
正程时间:248us
七.数据处理与分析
振荡频率f0的实验值比理论值略大,可能原因是选频网络中电阻电容实际值比标称值稍微小一些。

八、思考题
1.电路如图1所示,电位器R W调到什么位置电路既容易起振,又能输出较好的正弦波?答:R W调到十几k(不超过18k)时电路既容易起振,又能输出较好的正弦波,再根据所需幅值精确调节R W。

2.图1电路中两个并联二极管的作用是什么?
答:利用二极管的非线性起到稳幅作用,使输出幅值不会一直增大导致波形很快失真。

3.在测试滞回比较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时,输入电压的频率不能过高,为什么?
答:因为运放的转换速率有限,所以滞回比较器需要一定的响应时间,如果输入电压的频率过高,会使得滞回比较器的输出变化不能跟上输入的变化,这样在XY模式下测得的电压传输特性也就不准确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