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学习孔子的思想以及后人的评价

如何学习孔子的思想以及后人的评价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4、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的看法二、孔子自称自己是最好学的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

他说: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孔子博学是眾人皆知,人或以為他是天生聪慧而得的学问,孔子却要强调说这是他后天努力得来的。

孔子自谓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却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就学习的精神而言,孔子就不谦虚了,这其实也是孔子对后人的策勉,天生智慧本能大家或许有所不同,但是努力的精神却是人人可為,孔子就以这样的不谦虚来激励世人,他并不是天纵英明,而是努力学习得来的成就。

又见:「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孔子自己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并且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因為在学习中的快乐是任何人间名利权势所不可替代的,学习就是提升智慧能力,智慧能力就是生命的本身,而这件事情是人人可為的,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不学而能的,如果不是一个捷敏求知的态度,是不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孔子也自己说他之所以知道许多的事情以及做人的道理那都是后天勤奋的结果的。

又见:「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人家夸奖孔子什麼都会,简直无法仅用几种优点来称讚他,孔子听了很高兴,也不好自夸自己在道德文章上的境界,但是至少在一般的生活技能上如射箭、驾车的事情孔子是可以说自己还算专精的,这就是说所学习的东西一定要精通,但是人的一生却可以不断地精通各种知能,一生都活在学习新的技能中的日子是令人愉快的,任何时候需要任何知能时自己就都能应付了。

又见:「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罕)人家夸奖孔子多能,孔子弟子以為孔子是老天爷对他特别厚爱,才让他既如此有智慧又具有眾多的艺能。

孔子却自谦地说,自己是因為讨生活的需要,所以才用心学习各种职场知能,但是又因為自己还有更重大的志向,所以也不会就耽乐於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中,而不再追求学习其它的知识能力,因此会了一样再学一样,所以知能眾多。

看了孔子对自己学习精神的满意心情,岂不引发心嚮往之而乐於学习的情绪呢。

三、孔子称讚顏回的好学精神孔子一生教育子弟无数,在他的学生中最為孔子称道的就是顏回,顏回為什麼值得孔子讚许呢?实在就是好学而已。

参见其言:「哀公问:弟子孰為好学?孔子对曰:有顏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在為人处世的意境上,為人处世则是一个日常生活态度的把持的问题,儒者是要在社会上做事的,做事就会有过失,有过失就承担下来改过即是,并不需要掩饰过错甚至推委於他人,能够在生活上展现承担的精神,就是真正懂得学做人的人,这样的品德在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顏回做得到,所以孔子讚其好学,所以对孔子而言真正的好学就是在生活中展现德性一事而已。

又言:「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孔子说,只有顏回对於我所说的道理是真当一回事地认真实践,勤奋不已,从不间断。

也就是说,对於為人处世的智慧之学习就是要实践,实践才是学习到了家,否则只是空话。

又言:「子谓顏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顏回的进德修业的动能是时时无止境的,这就表示顏回的德性纯熟,日常生活中一切进退周旋都应对有方,孔子找不出他的缺失之处,故「未见其止也」。

可惜顏回早死,故而孔子极為伤心哀嘆。

又言:「季康子问:「弟子孰為好学?」孔子对曰:「有顏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先进)在好学的顏回去世之后,孔子就从来不讚许其他任何弟子是好学的人了。

可见好学的标準是很严格的,其中真正的意义就在德性的纯熟不偏失。

终身学习就是智慧之学,学了就是要做,做就是时刻不止息的做,进德修业是没有一息可停的,亦即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不可以有德性上的亏损的,这就是顏回之所以受到孔子肯定的原因,今日之学者就是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

四、学习的目的在成德以為服务社会孔子好学,顏回是最好的学生,但是学习的目的是什麼呢?不论是学知识、学能力、还是学智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修己成德以為社会服务。

参见其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眾;而亲仁,行有餘力,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说,平日教导子弟学习的目标就在為人处世,在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在完成与人约定之事业,在為社会做著照顾百姓的事业,在时时以仁德的胸怀关爱週遭,然后,行有餘力,就应该学习古往今来人类文明中各种文化知识与能力,也就是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的知能,从而有机会则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教育的目标以及生命的意义。

又见:「子曰:君子食无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要论好学,就是要在做事中提升德性,為人服务。

儒家的价值信念就是要為社会服务,因此有能力的人不是把力气放在自己的生活舒适的满足上,而是把力气放在作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面。

谨慎与人应对进退,创造良好的社会互动气氛,使得事业易成。

对於有德性者要乐於亲近,以他们的典范做為规正自己的标準,这才是好学的人。

总之,好学就是要把服务的精神贯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践履,学习就是為了服务,有能力就要為社会做事,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做事,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此人的一生都有了生命的意义了。

又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為政)孔子自述年轻时就立志向学,学习立身处世的道理之后就要在社会中扮演角色,从而逐步提升人生意境,在一定的齿德之后就要作為他人的典范,将自己明白的道理教导出来,不仅对己有用,还要指导他人,并且始终谨守在德性的标準上,从而达到任运自由的境界。

对於社会的现象的实际固然不能一朝改之,但是对於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言语进退至少能做到心安理得。

这是孔子自述一生成长的阶段,也是我们当代人可以时时拿来作為齿德徒增的检验标準。

又见:「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之后就是要将其适切地运用出来,运用之际即要与人互动,与人互动之际即要对我们的知识技能的使用是能照顾到眾人的整体利益,这就需要适切的礼节的节制,唯有使用知能时能顾及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使用才能有效,也才能让自己对知能有信心,而不会变成以知能伤害社会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