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罗马法体系
因何变?
材料:罗马当时的政治制度虽已由王政改为共和,但仍是贵族专政。法律——主要不是成文的习惯 法——的执掌,全为贵族的祭司团垄断,遇有讼争,贵族的司法人员徇情枉法,平民遭受欺凌,加以高利 贷盛行,其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隶制迫使平民处于难于生存的境地。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平民发起成 文法运动,企图用制定的法律明文来限制贵族的专横与压迫。
华东师大版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目录
Ⅰ
教材地位
Ⅱ
学情分析
Ⅲ
教学目标
Ⅳ
重难点
Ⅴ
教学过程
Ⅵ
感悟反思
Ⅰ 教材地位
历史价值: 上承古代希腊民主,下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建立。 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为中国法制提供借鉴。
Ⅱ 学情分析
心理认知水平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初步具备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个性鲜明,对事物能够做出自 己判断。
——周枏《罗马〈十二表法〉》
教师讲述罗马平民“撤离运动”
设计 意图
问题: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为何要发起成文法运动?有何成果? 突出历史感,了解成文法产生的背景。
Ⅴ 教学过程
困境与抉择1.0 如何变?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材料:中国学者周枏就认为“这些板子是铜的?木质的?象牙的?还是大理石的? 至今仍是个疑问”。
不可。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随着商业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来的法律不再满足需要。……因此他们制定了
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使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师讲述同盟者战争、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设计 意图
问题:《万国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实证意识。
新 课 教学学
设计 意图
利用时间轴、地图,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时空观。
Ⅴ 教学过程
概念辨析
罗马法,一般是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 全部法律。
设计 意图
明晰概念,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
Ⅴ 教学过程
第一篇 开启法制,循时而变
Ⅴ 教学过程
困境与抉择1.0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设计 意图
开启了制定成文法传统。
Ⅴ 教学过程
困境与抉择1.0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角色扮演
《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请你以古罗马人的身份自由想象,发表看法。 (你的身份可能是贵族、平民或奴隶)
设计 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深刻领悟《十二铜表法》体现了平民 与贵族的妥协和罗马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刘招静《<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起点》
设计 意图
引入史学研究成果,切口虽小,但有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意义。
Ⅴ 教学过程
困境与抉择1.0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如何变?
材料:《十二铜表法》(也称《十二表法》)主要包括: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及监护、所
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刘招静《<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起点》
问题:依据材料,《十二铜表法》有什么特点?
设计 意图
通过分析材料,学生可以认识到《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保护私有财产, 维护贵族利益。
Ⅴ 教学过程
困境与抉择1.0 如何变?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材料:第十一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问题:平民从这部维护贵族既得利益的法律中到底得到了什么?
设计 意图
理解《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确立了按律量刑的依据。
Ⅴ 教学过程
困境与抉择1.0 如何变?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材料: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使平民取得平等的婚姻权利。 公元前367年,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 公元前326年,确立禁止债务奴隶制的法律。 ——岳麓版教科书必修一
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影响。
突出
创设情境,问题教学法。
理解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原因。
突破
分析材料,学生合作探究。
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司法女神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 许慎《说文解字》
廌
设计 意图
涵养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Ⅴ 教学过程
知识能力水平
初中曾学习过罗马通史; 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的能 力。
提供多角度材料
概念解释
Ⅲ 教学目标
分析罗马法发展历程,指出其阶级局限性。
将罗马法置于罗马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在特定的历史背 景下理解法的意义。
运用学术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分析罗马法的演变,培养 史料实证的意识。
探究罗马法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培养学生 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能力。 联系中国法制建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 识。
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而不合法的关系则获得事实上的保护,如同合法的权利一样”。这一
时期,只要是牵涉罗马公民之间的诉讼案件,就由内务大法官负责审理,受理的依据是公民法;而涉
及到外邦人诉讼的案件,包括外邦人之间、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则由外务大法官负责
受理,审理的依据是万民法。由此可知,公元前3世纪中叶到公元3世纪初的罗马,内务大法官和外务
Ⅴ 教学过程
困境与抉择2.0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因何变?
材料:根据罗马公民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
易;2)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3)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
在场时当面进行;4)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
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多是习
惯法的汇编。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第三表(执行):
一、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二、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
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三、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
Ⅴ 教学过程
困境与抉择2.0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如何变?
材料: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
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一
材料:公元前242 年,在内务大法官之外,罗马又专门设立外务大法官,外务大法官的主要职责为
“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讼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原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