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10-17军人心理健康讲座

2012-10-17军人心理健康讲座


自我历经三个发展阶段 :躯体自我、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自我强度: 对刺激的 忍受力 问题解决 的能力
5、了解心理防御机制
认识自我应付方式
(1)心理防御机制定义: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 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 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心理 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应对性质:
(1)、良好的应对 (2)、对身体不良的应对 (3)、对社会不良的应对 (4)、对社会危害的应对(最危险的 应对)最不良的应对
4、心理防御机制
应对风格:相对稳定和习惯化了的 应对方式
心理防御机制(内隐)—应对方式(外显)
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生活中习得的某些应付挫折 的反应方式,其目的在于减轻心理矛盾,消除焦虑,更好地 适应环境
(2)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 1)、 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 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 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常常表现出一种自信、进取的倾向。 2)、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动力减 退,行为退缩甚至恐惧,而影响心理健康。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心理防御机制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人格结构三部分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追求不同目标。
心理动力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分配与流动。当三者关系协 调,人格则表现出健康状况,当三者关系敌对,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1、本我:“原我”,以原始的冲动和欲望为主,遵循“快乐原则”, 即以欲望的满足和最 大程度的快乐为最大目标(哪怕那些欲望违背了伦理道德甚至法律 法规)。 2、自我:“自己”,以本我为基础分化出来,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 层,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功能,充当仲裁者,遵循 “现实原则”。让本我的冲动在超我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得到 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
3、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通过内化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而形成的一些崇高的信念与高尚的 行为准则,遵循“道德原则”。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 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
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 三个“我”吵架: 当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时? 为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时? 当我们有时怀疑 “这还是不是我”? 当我们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 “做得?还是做不得?” ……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 经症的产生。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三个“我”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 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于是自
3、自我意识问题
20岁左右青年军人正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追求 独立性与部队严格管理之间的矛盾;对成人权利的争取和自 身能力不足的矛盾;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等,总是让我们迷茫和烦躁,如 何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 是青年军人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 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焦虑是指向未来的、 对突发事件产生紧张的内心体验,出现回避、烦躁等,呈高度警觉状态。 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的焦虑心理,是一种情感的泛化,所谓一朝被蛇咬, 三年怕井绳,心理上的持续警觉状态不能回归正常。
心理问题的分类
2008-07-13 15:26:15
求助 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为主)
医院精神科 (药物结合咨询)
(二)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适应问题


心理适应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应对方式及性格气质等各种因素的 综合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能力的一种表现。心理适应能力是军人综合 素质中的重要内容,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由于军人职业有其特殊性,训练紧张,管理严格,随时有可能执行 高度应急任务,这些情况加上来自外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使一些人容 易发生心理适应不良问题。 从普通社会一员到军人,从战士到班长、军官、再回归成普通社会 一员,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包括: (1)新兵入营后的心理适应. (2)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 (3)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 (4)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 (5)军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 (6)退役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 其中以新兵入营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和 明显。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保护机制
当心理防御机制失效、使用不当、或 过多的依赖,以致破坏了正常的心理活动, 妨碍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被视为异常, 甚至病态。
心理测试1:应付方式问卷 测查个体对待应急事件的策略
六个因子: 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
目的和意义:
A、了解生活中习得的应付方式 B、提高自我强度建立合理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21世纪 :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 心理不正常(心理疾病)发生明显增多
2006年的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卫生部调查 显示,我国目前精神类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 神经精神类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
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两者之 间的一种状态,在身体、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 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大概占 20%—30% )
(四)、心理健康与心态
1、心理健康: 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 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与社会保持同步。 2、心态:心理状态。 是你心情的调整能力。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需要多久 的时间来调整,你会有多大的情绪波动,你会做出什么样的 行为(是积极的面对想办法解决问题、还是消极的面对埋怨 老天为难你)
组织结构
社会压力
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
工作压力
噪音污染
家庭与工作 技术应激
剥夺个性的发展
空气污染
环境压力
过度拥挤
心理疾病挑战现代人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全世界抑郁症已经达到2亿,已经成了 世纪病;求医者30%至40%有精神卫生问题;占总人口20%的人存 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自杀居意外死亡之首。
研究发现,很多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心 绞痛等,统称为心身疾病。心理健康不仅与疾病、事业的成功有关, 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心理疾病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据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资料统计显示:中国自杀人数每年约28.5万人, 其中自杀未遂者为250万人。中国每两分钟有一人自杀死亡,八人 自杀未遂,每年至少有二十五万人死于自杀。 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空难救援完成后,参加打捞尸体的武警官兵中有几名出现 不敢去黑暗的地方、不敢进黑屋子。
(三)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
1、应对与心理防御产生的前提:
(1)、需要(基础)------动机(行为的驱动力) (2)、需要和动机受阻 ------心理冲突和挫折
(3)、为保持心理上平衡------个体便启动各种应 对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进行应对
(3)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突发事件最易诱发的一种情绪,是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景 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恐惧伴有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机体机能充分动员,但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突发事件中的危险。
军人恐惧心理在执行突发事件中最易诱发。
比如, 2004年11月21日8时21分,包头飞往上海的MU5210航班起飞十几秒 后出现事故,坠入包头市南海公园的湖中并发生爆炸起火,机上47名乘客, 6名机组人员以及地面2人共55人在事故中丧生。 包头市公安消防支队8时24分接到的报警电话,最早的一批官兵8时 28分赶到现场,随后机场消防到达,当时现场一片火海、浓烟滚滚。 消防官兵立即分成3 组:进行灭火和搜救打捞工作。
应付(应对): 是个体为应付心理压力和挫折,做出的认 知性和行为性努力。
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改变自己对挫 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借以减少精神痛苦,维 护自尊心,求得心理平衡。 它受到个体的认知评价、生活经验、个性特 征及社会支持
2、常见的应对方式:
1、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2、积极参加与拓展业余爱好 3、努力工作、发奋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来弥 补精神 上的创伤 4、搞迷信或参加宗教活动 5、求助他人,寻求外界支持 6、克制不良情绪反应 7、使用烟酒、镇静麻醉剂,借以消除心中的烦闷与忧愁 8、性活动增加,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9、直接攻击、报复行为 10、自罚、自伤与自杀企图或行为
维护心理健康 塑造阳光心 态
津市馨莲心理文化中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王志宏 QQ1040432492
(一)健康 新概念
心 理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
良好状态
生 理
道 德
——21世纪,WHO
缺乏相互独立
高血压人格
抑郁型人格 敏感型人格
缺乏交流沟通 缺乏共同解决 问题的能力
酒精型人格
角色模糊 人际应激 职业发展
我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 超我和本我做三者之间的努力调节,所以自我永远是矛盾 产物。
若自我不能承受三者压力,就会启动心理防有关系 B、增加面积可以减少压力
面对压力------增加心理的面积 心理的面积是什么? A、台湾临床心理学家柯永河认为: “自我强度” 可以很好地化解压力。 B、自我强度:对刺激的忍受力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C、加强自我强度即在于:个人必须体认到,在追 求生活目标遇到阻碍时,仍不轻易放弃,必须要 有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决心。
4、情绪情感问题
(1)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人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的境 遇或生老病死等情况,自然会产生情绪变化,尤其是抑郁情绪。 某些事件的发生增加了一些具有抑郁性人格者发生抑郁情绪的危险,出 现持久的情绪低落、忧郁、失去愉快感,不愿与外界接触或不愿与人打交道, 常伴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等,继而出现丧失感和厌世感 导致抑郁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