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0.3 缩孔与缩松的形成原理
10.3 缩孔与缩松的形成原理
③危害: 机械性能、 气密性、耐蚀性、锻造裂纹 危害: 机械性能、 气密性、耐蚀性、
铸件中缩孔的形成示意图
Al-4.5%Cu合金中的显微缩松 合金中的显微缩松 a.含气量高的显微缩松与球形孔洞;b.树枝间的显微缩松 含气量高的显微缩松与球形孔洞; 树枝间的显微缩松 含气量高的显微缩松与球形孔洞
图 铸铁共晶石墨长大特点示意图 灰铸铁——“自补缩能力” “自补缩能力” 灰铸铁 球墨铸铁——膨胀力大 膨胀力大——若铸型移动 若铸型移动——缩松倾向大 球墨铸铁 膨胀力大 若铸型移动 缩松倾向大 若铸型刚性大——自补缩 若铸型刚性大 自补缩
铸件在凝固过程中,由于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 铸件在凝固过程中,由于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往往在铸件最 容积大而集中的孔洞称为缩孔, 后凝固的部位出现孔洞 。容积大而集中的孔洞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孔 洞称为缩松 1 缩孔(Shrinkage hole) 缩孔( ) 热节:铸件厚壁处、 热节:铸件厚壁处、两壁相交处及内浇口附近等凝固较晚或凝固缓慢的部位 特征:尺寸较大,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 特征:尺寸较大,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有枝晶脉络状凸起 分类: 分类:内缩孔和外缩孔
3、铸铁的收缩 、
(1)液态收缩 液态收缩
ε v液 = (90 + 30C ) ×10 −6
(2)凝固收缩: )凝固收缩: 状态改变+温度降低 状态改变+ 图 铸铁的收缩过程曲线 1-白口铸铁;2-灰铸铁 -白口铸铁; - 析出1%石墨,体积增大 % 析出 %石墨,体积增大2%
ε v凝 = ε v ( L → S ) + α v ( L → S ) (T浇 − TL )
防止措施 成分选择 浇冒口设计(缩孔)-定向凝固和同时凝固 浇冒口设计(缩孔)-定向凝固和同时凝固 )- 高压下浇注与凝固(缩松) 高压下浇注与凝固(缩松) 急冷—减少糊状(缩松),如冷铁 急冷 减少糊状(缩松),如冷铁 减少糊状 ),
定向凝固方式示意图 均匀壁厚铸件定向凝固过程
图 扩展角对补缩困难区的影响
图 灰铁与球铁在湿砂型中浇注的膨胀曲线 灰铸铁——“自补缩能力” “自补缩能力” 灰铸铁 球墨铸铁——膨胀力大 膨胀力大——若铸型移动 若铸型移动——缩松倾向大 球墨铸铁 膨胀力大 若铸型移动 缩松倾向大 若铸型刚性大——自补缩 若铸型刚性大 自补缩
10.3.3 影响缩孔与缩松的因素及防止措施
产生缩孔、缩松因素与控制: 产生缩孔、缩松因素与控制: 因素与控制 收缩必然性→缩孔或缩松 取决于凝固方式 收缩必然性 缩孔或缩松→取决于凝固方式(层、糊) 缩孔或缩松 取决于凝固方式( 影响凝固方式因素: 成分、温度梯度 影响凝固方式因素: 成分、 影响缩孔和缩松大小的因素: 影响缩孔和缩松大小的因素: 金属的性质;铸型条件(激冷能力 激冷能力) 金属的性质;铸型条件 激冷能力 浇注条件; 浇注条件;铸件尺寸 缩孔防止: 缩孔于浇冒口中。 缩孔防止:合理设计浇冒口系统 → 缩孔于浇冒口中。 缩松防止:无法通过浇冒口消除。 枝晶发达→ 缩松 缩松↑ 缩松防止:无法通过浇冒口消除。△T↑ 枝晶发达
1、液态收缩: ε v液 = α v液 (T浇 − TL ) ×100% 、液态收缩: 2、凝固收缩: 、凝固收缩: 3、固态收缩: ε v固 = α v固 (TS − T室 ) × 100% 、固态收缩:
ε L = α L (TS − T室 ) ×100%
2、铸钢的收缩 、
(1)液态 ) (2)凝固 )
V1 = V0 [1 − α v (T0 − T1 )]
线收缩——金属在固态时从高温到常温(室温)的线尺 金属在固态时从高温到常温(室温) 线收缩 金属在固态时从高温到常温 寸改变量 L1 = L0 [1 − α L (T0 − T1 )] 体收缩率: 体收缩率: 线收缩率: 线收缩率:
ε v = (V0 − V1 ) / V0 ×100% = α v (T0 − T1 ) ×100% ε L = ( L0 − L1 ) / L0 ×100% = α L (T0 − T1 ) ×100%
凝
灰铸铁凝固收缩与碳当量的关系 灰铸铁凝固收缩与碳当量的关系 凝固收缩
(3)铸铁的固体收缩 )铸铁的固体收缩 曲线
图 Fe-C合金的自由线收缩曲线 合金的自由线收缩曲线 1-碳钢;2-白口铁;3-灰铸铁;4-球墨铸铁 -碳钢; -白口铁; -灰铸铁; -
10.3.2 缩孔与缩松的形成机理
•缩孔与缩松的分类及特征 缩孔与缩松的分类及特征
第10章 10章
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与控制
缩孔与缩松的形成原 缩孔与缩松的形成原
§1nkage porosity
10.3.1 金属的收缩 • 1、收缩的基本概念 、
• ——铸件在液态、凝固态和固态冷却过程中发生的体积 铸件在液态、 铸件在液态 减少。 减少。 体收缩——金属从液态到常温(室温)的体积改变量 金属从液态到常温(室温) 体收缩 金属从液态到常温
铸件热节处的缩孔与缩松
10.3.2 缩孔与缩松的形成机理
①缩孔:凝固体积收缩,得不到液态金属的补充 →逐层凝 缩孔:凝固体积收缩, 逐层凝
固时→ 通过液态金属的流动使收缩集中于铸件最后凝固 固时 部位形成集中缩孔。 集中缩孔 部位形成集中缩孔。 糊状区、 液体流动困难→ ②缩松:糊状凝固 糊状区、液固共存 液体流动困难 缩松:糊状凝固→糊状区 液固共存—液体流动困难 晶间树枝间得不到补充 →分散的小缩孔 分散的小缩孔
a) 明缩孔 b) 凹角缩孔 c) 芯面缩孔 d) 内部缩孔
2 缩松(Porosity) 缩松( )
分类:宏观缩松(简称缩松)和微观缩松(显微缩松) 分类:宏观缩松(简称缩松)和微观缩松(显微缩松) 分布:多出现于结晶温度范围较宽的合金中, 分布:多出现于结晶温度范围较宽的合金中,常分布在铸件壁的轴线 区域、缩孔附近或铸件厚壁的中心部位。 区域、缩孔附近或铸件厚壁的中心部位。
冷铁对缩孔位置的影响 (顺序凝固) 顺序凝固)
冷铁造成同时凝固方式示意图 冷铁造成同时凝固方式示意图 同时凝固
(四)加压补缩——压力下凝固 加压补缩 压力下凝固 (压力釜,挤压铸造,高压铸造) 压力釜,挤压铸造,高压铸造)
图 碳钢的比容与温度和含碳量的关系 1-0.35%C;2-0.25%C;3-0.8%C - % ; - ; -
(3)固态收缩 ) a.珠光体转变前收缩 珠光体转变前收缩 b.共析转变期的膨胀 共析转变期的膨胀 c.珠光体转变后收缩 珠光体转变后收缩
ε v固 = ε v珠前-ε Vγ →α + ε v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