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简介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 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 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 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 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 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 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是一部相当个人 化的作品。
音乐欣赏
悲怆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 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 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 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 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 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 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 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 一流的精品。
家庭情况现在乌德穆尔 特共和国的小镇子。 他的父亲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办 矿厂的采矿工程师 母亲是父亲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罗斯人。
生平事迹
柴科夫斯基从5岁开始学钢 琴 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 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 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 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 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 继续钢琴的学习。
柴科夫斯基于1858年 (18岁)离开学校然 后进入司法部做部长 秘书,不久他就加入 了司法部的合唱团。 1866年(22岁)他在 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授,两年后完成了第 一部歌剧《司令官》
1876年, 梅克夫 人 柴科夫斯基与梅克 (Nadezhda von Meck)夫人建立 了通讯友谊,这给 柴科夫斯基以极大 的精神安慰。 梅克夫人是一位颇 有文化教养的富孀, 非常喜爱柴科夫斯 基的作品。两人在 频繁的通信中建立 了深厚的友谊。梅 克夫人从1877年 开始,每年给予柴 科夫斯基以优厚的 经济资助,使柴科 夫斯基有可能辞去 音乐学院的教职, 把自己的全部精力 投入创作。
人物介绍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 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 物。 主要音乐作品有六部交响曲、 三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 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 叶》,音乐会序曲《1812》、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 鹅湖》、《睡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