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立健全教师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教师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教师多元评价体系,激励、指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已全面推进,然而,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特别是教师、学校的评价制度尚未健全。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师,学生的成长、发展在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更在教师。

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惟一标准的做法,建立起一套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转变评价观念长期以来,对教师的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的功能是管理与奖惩,评价的主体是领导者,评价的方法过分地追求量化,其目的是为了给教师下一个结论,便于进行比较与甄别。

这种评价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申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在课程评价中又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由此可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形成性评价。

它不仅关注教师的过去成绩和工作表现,更关注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

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可能性,而评价则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因此,我们在具体操作时,要十分重视教师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关注教师的个性差异,实施多主体评价,强化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反思、发展等多重功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构建评价目标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对教师的评价,目标是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激发教师内在发展的动力,使教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三、改进评价方法传统的教师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表现为自上而下的领导评价占主导地位,而教师本人及其同事、学生、家长的参与很少,教师处于被动的被评价地位。

这样往往很容易造成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抵触情绪,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认同。

为了适应新的评价理念,体现新的评价目标,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主体单一和过分量化、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做法,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同事评价,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进步的历程。

着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1、多主体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

可以说每一个教师对自己是最了解的,对自己工作的背景和工作对象是最清楚的,他们最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同时他们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我反思能力。

因此,我们在对教师的评价时注意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实践证明,教师在自评中认识到的问题往往比在他评中别人给其指出来更容易接受,更便于改进。

所以,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或问题,完全可以通立教师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解决。

教师自我评价可采用调查问卷、教学后记、自评量表、自我总结等方法进行。

同事评价。

同事间特别是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个年级组之间的教师整天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对彼此间的优点、缺点、长处、不足等情况颇为了解,同事对教师的工作有着较深刻的共鸣。

所以,同事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教师可从同事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引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都非常有益。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评议、互评量表、听课评课、民意测验等方式开展教师互评,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领导评价。

各学校成立教师评价领导小组,通过评价量表、交换意见、撰写评语等方式对教师分阶段实施评价。

学生、家长评价。

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座谈访谈、调查问卷、评价量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由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作出评价。

有人可能会怀疑,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能做到客观、准确吗?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学生的眼睛是最亮的,学生的意见是最中肯的,学生的建议是最值得老师听取和采纳的,因为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交往等有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

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也是比较客观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评价结果与教师自评、同事互评以及领导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2、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也被一些学者翻译为成长档案袋。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被广泛的用于对学生的评价。

本学期,我们把这种评价方法借鉴到对教师的评价中来,在各学校创建了教师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收集教师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典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多主体评价记录、教学实绩、获奖证书、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等相关资料。

这样可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成长记录袋展示活动,让教师在回顾、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培养教师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激励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能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情感体验等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对此,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一课多式(多名教师用多种模式上同一节课)、多课一式(多名教师用同一种模式执教不同的课)等教学、教研沙龙活动,大家一起来评价和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研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根据新课程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念,我们改变过去大搞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的形式,注重观摩评议的过程,淡化评比甄别的结果,使教师能轻装上阵,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4、典型案例评价。

这种评价的具体做法就是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案例,如:观看课堂教学录像片段,评析教育教学杂志上的一些经验做法,研讨本地本校的一些典型课例等,组织教师进行研究分析,让教师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

教师多元评价方案日期:2008-01-29 责编:(修订稿)一、指导思想教师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教师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有利于实践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

二、基本原则遵循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在激励中成长。

三、实施办法本方案采取多元评价、量化积分的方法,对教师进行师德水平、业务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考核。

重师德,重过程、重结果,重反思,重创造。

每学期择优选拔年级总人数的1/4为校内优秀教师。

(一)师德考核(50分)要求:依法执教,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考核内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问题,乱收费问题,有偿家教与校外办补习班问题,对家长的态度,敬业精神,合作精神,服从意识,安全问题,考试、评教等工作中的舞弊问题。

考核办法:1、教师自评。

分A、B、C三档,分别计5、4、3分。

2、学生评教。

分A、B、C三档,分别计20、18、16分。

3、教师互评。

分A、B、C三档,分别计10、8、6分。

4、教师考核委员会评议。

分A、B、C三档,分别计15、13、11分。

教师考核委员会成员:主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副主任;政教主任;各年级年级长。

(二)业务考核(50分)要求: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理念先进,治学严谨,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率高,教学成绩突出。

考核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成绩,教研活动。

考核办法:1、教学成绩。

比重30%,包括两项内容:(1)期末考试优秀指标率。

重10%。

计算方法是:双过线指标一个计个标准指标,单过线指标一个计0.5个标准指标。

标准指标除以分配指标得优秀指标率。

年级第一名10分,第二名9分,第三名8分,依此类推。

(2)优秀学生。

比重10%。

计算方法是:优秀学生总名额按年级总班数乘10。

按各班绝对优秀人数排名。

年级第一名10分,第二名9分,第三名8分,依此类推。

(3)平均分。

比重10%。

计算方法:年级排名,第一名10分,第二名9分,第三名8分,依此类推。

说明:初中部成绩考核年级统一评比,高中部由于班级层次较多,同类班级相互评比。

一个人教全年级课的小学科教师取其他学科教师成绩综合得分的平均值。

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劳技教师只参加师德考核。

2、教学检查。

包括期中作业检查、期中学生座谈会、期末教案检查三项,比重10%。

(1)作业检查。

分A、B、C三档,分别计3、2、1分。

(2)学生座谈会。

分A、B、C三档,分别计3、2、1分。

(3)教案检查。

分A、B、C三档,别计4、3、2分。

3、教研组长评议。

比重10%。

教研组长期末对本学科教师教学教研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分A、B、C三档,其中A档不超过本组总人数的1/4,分别计10、8、6分。

(三)创新考核(加分因素)。

1、研究性学习。

每学期由课程委员会对研究性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计A、B、C三档,A档加1分。

2、校本选修课。

每学期由课程委员会对校本选修课开设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计A、B、C三档,A档加1分。

3、优质课加分。

(1)校内优质课(如英语节、新人赛等)加1分。

(2)市级优质课一等奖2分,二等奖1.5分,三等奖1分。

(3)省级优质课一等奖3分,二等奖2.5分,三等奖1.5分。

(4)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

4、高中部学科竞赛加分。

指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科。

(1)学生获得市级一等奖每人次2分,二等奖每人次0.5分,三等奖0.2分。

(2)学生获得省级特等奖每人次10分,一等奖每人次6分,二等奖每人次2分,三等奖0.5分。

以上只取最高级别奖,不累计,为几名教师共同辅导的,几名教师平均分配。

其他学件制作加分。

市级一等奖计1.5分,二等奖1分,三等奖0.5分;省级以上奖和在正规刊物(CN)上发表的论文计2分,同一篇文章不重复计算,2分封顶。

校级一等奖0.5分。

(四)减分与一票否决因素。

1、上课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旷课一次扣3分,请病假每节扣0.1分,事假每节扣0.2分,请病事假连续达到一周扣1分,事假扣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