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音乐剧四大要素分析音乐剧

从音乐剧四大要素分析音乐剧

从音乐剧四大要素分析音乐剧《悲惨世界》
音乐剧是一门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表演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以其令人陶醉的流行音乐元素,扣人心弦的戏剧故事,吸引众人眼球的舞台艺术效果,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征服了和征服着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

美国著名音乐剧作家奥斯卡.小哈默斯坦曾给音乐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它是你能想象到的任何一种形式。

”从音乐剧的四大要素来看,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讲舞台美术融为一体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改编自法国文学巨匠雨果同名小说的音乐剧《悲惨世界》诞生于1978年的法国,首演于1980年。

1985年被改成英文版登上伦敦舞台。

1987年亮相美国百老汇。

乃当今音乐剧界"四大名剧"之一。

提起法国著名文学大师维克托·雨果的名字,中国人并不陌生。

用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改编的同名影视及芭蕾舞剧,就有几种版本在我国放映或公演过。

他这两部小说的中译本,以及戏剧《欧那尼》、《笑面人》,诗集《惩罚集》,也为我国文学、戏剧爱好者所熟悉。

但是谈到雨果一生费时最长,耗去精力最多的作品,当数《悲惨世界》了。

《悲惨世界》是雨果1828年在巴黎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后而创作的。

从他搜集资料、构思情节,到1848年小说正式出版,前后整整经历了34年时间。

也可以说,《悲惨世界》耗费了雨果一生大部分心血。

是他创作的伟大结晶。

从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取材,使音乐剧的作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使音乐剧的剧本有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和艺术基础。

自一九八五年上演《悲惨世界》以来,世界各地的《悲惨世界》剧迷们如滚雪球般不断地快速成长,超过《猫》、越过《歌剧魅影》,从来没有一出音乐剧可以十二种语言,同时在世界一百多个城市上演。

《悲惨世界》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其剧本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而提起剧诗,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是一提起音乐剧中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中令人难忘的歌词,人们会侃侃而谈。

比如剧中拉马克将军的死讯传开后,学生领袖恩佐拉带领众人唱的“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充满着昂扬的斗志,激荡人心,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且旋律朗朗上口,过耳难忘。

而后面的一首“只待明天”也是一首很有气势的大合唱,与前一首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说,剧本和剧诗是“一剧之核”。

但在我个人看来,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其音乐创作的成功,而声乐在该剧音乐中又占有主要位置,从观众在欣赏完后对剧中的多首歌曲的久久难忘也可见该剧歌曲创作的成功。

毫无疑问,音乐定义了音乐剧的存在,是音乐剧的灵魂。

小哈默斯坦在解释音乐剧的定义时还说过另一句话:“其中,只有一个元素是音乐剧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音乐!”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

其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曲目,比如《I dreamed a dream》、《Who Am I》等。

《Who AM I》这首曲子是在悲惨世界的故事中,沙威暗示冉阿
让自己发现了冉阿让就是24601之后,冉阿让反复问自己是否要坦白的过程中,冉阿让的内心独白。

冉阿让在内心反复思量,是否应该让被沙威抓住的那个人当自己的替罪羊,自己是应该坦白还是苟活下去,多次发问自己是谁,即《Who Am I》。

这段唱段包含深思的感觉,是冉阿让对自己的发问,唱段的情绪由开始的疑惑,迷茫,渐渐变成挣扎,最后的时候情绪明朗,冉阿让的善良战胜了胆怯,于是在最后,长短的情绪转为激昂,强硬,全部管弦乐一起再次推出《Who Am I》的主题时,表明他的光明一面已经战胜了怯懦的一面,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

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全新的音乐并不很多,而且旋律很简单。

而正是因此,才更显出作曲家超凡的创作才能,用很少的素材就能将雨果笔下的鸿篇巨著诠释地如此细腻深刻。

旋律简单是为了好唱、好听,让观众容易理解和记忆。

有人不屑一顾地说这远不如歌剧的音乐语言丰富。

的确,我承认这点,但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

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

比如芳汀在临终前唱响的曲子的旋律在最后快闭幕时又出现了,尽管歌词内容不同,但观众却能跟着哼唱了。

这就是为什么随着情节的发展,观众对某些旋律已经开始耳熟能详,产生一种亲切感了。

《悲惨世界》中的部分音乐旋律感不是很强,但这些旋律感不太强的音乐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起到的作用却不小。

观众也许听后忘了这些旋律,但是却记住了旋律衬托出的人物。

再来谈谈《悲惨世界》中的舞蹈表演。

《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中体现出来的舞蹈的部分真的不是太多,它是通过演员对剧情的了解然后以神态动作等一系列展现出来的。

比如德纳第的表演把德纳第的势力,狡诈,阴险表现的恰到好处。

他醉醺醺的神态,阿谀奉承的动作以及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让人一看便知他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样一个人。

芳汀在唱起“我曾有梦”时先是充满笑意与希望,随后因现实的残酷与无情使得她的希望破灭了,她的嗓音越唱越沙哑,脸上带着无奈与忧伤,扮演者在情感的转变上把握的很好。

芳汀在沦为妓女之后,表面上看来变得沉沦放荡不羁,实则内心充满怨愤,扮演者通过表情和嗓音的转变把这些都表现出来了。

总之,音乐剧《悲惨世界》里舞蹈成分不多,但这些也足以考验表演者的舞蹈功底,而且能把剧本的核心思想表演出来,更是这部音乐剧的成功。

话说音乐剧的舞美设计是一剧之美。

这部剧在舞台背景,服装,音响,舞台灯光上也构思巧妙。

剧中运用了许多如打字幕来转換时空背景的电影手法。

舞台的设计十分巧妙,在中间有个大的旋转圆盘。

人物在剧中利用圆盘在制造走路,远近上的效果上很有真实感。

舞台上有一可个以组合、变化的大型场景道具。

可以一瞬间从一座贫民窟的陆桥变成大学生的咖啡店,再成变成路障的,再变回去。

歌曲不论是平靜、活泼或雄壮都透露著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未來的期望。

很完整的描绘出当时法国人民的心境。

而剧中那个行径恶劣的店老板和他的老婆,都是穿着肥大的衣服,大大的垫肩,夸张的裤子臀围,这些服装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不是好人。

最重要的是在美国第49届音响协会奖上,《悲惨世界》夺得最佳音响效果奖。

由这几点上看来,《悲惨世界》的舞美设计绝对是无可挑剔的。

我认为《悲惨世界》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描写如此真实如此深刻又如此亲切。

他的沙威,那种绝对的不宽容,相信自己就是正义的偏执,难道不是我们人类千百年来多少悲剧的根源吗?他的那些小市民,他们自私,贪婪,嫉妒,没有廉耻,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得道德阴暗面?他里面的爱情,有那么痛苦那么绝望的爱情也有那么快乐那么自私的爱情。

他包括了这么多人,好的坏的,却并没有太多的夸奖或者谴责,倒是有深深的理解和悲悯。

而当他把人性看得如此透彻时,却没有悲观,反而,用冉阿让,来热烈的赞美爱的美丽,宽容的温暖,人性的高贵。

音乐剧《悲惨世界》无论从剧本还是音乐,舞蹈还是舞美设计,都无可挑剔,还有比这更精美更宏大更深邃的作品吗?
参考文献:
1.《悲惨世界》,作者:维克多·雨果,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综合音乐艺术赏析》,作者:刘星,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3.《音乐欣赏教程》,作者:张丽民编著,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4.《音乐剧魅影》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音乐剧》作者:鲁狄杰·柏林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