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环境学-6光环境

建筑环境学-6光环境


该方向上的发光强度为 I= d/dΩ;

在该方向上的发光强度平均值为 I= /Ω (坎德拉cd);
即1cd=1lm/1Sr ,表示:在1球面度立体角内均匀发射出1lm的光通量 例:一只裸露的40W的白炽灯,光通量=350lm,求其平均发光强度.
解: I=/Ω=350/4π =28cd

定义:人们主观感受到的物体明亮程度。
1) 与物体的物理亮度有关; 2) 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的明暗程度有关; 结论: 相同的物体表面亮度,在不同的环境亮度时, 产生不同的亮度感觉.
6.1.2光的反射与透射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时(如玻璃、空气、墙··), ·· ·· 会发生反射、透射与吸收现象。 若入射光通量为;设被反射部分为ρ;被吸收部分 为α;被透射部分为τ; = ρ+ α + τ ρ + α + τ =1 光通量经过介质反射和透射后,光的分布变化取决于: 材料表面的光滑程度; 材料内部分子结构
§6-3 天然采光
2、天窗
利用房屋屋顶设置的采光口称天窗,这种采光方式称天
窗采光或顶部采光。
适用场合:

大型工业厂房和大厅房间。
特点: a.采光效率高,约为侧窗的8倍; b.照度均匀性较好; c.很少受到室外的遮挡

a.

b.
• •
c.
组成: 由装在屋架上的天窗架和天窗架上的窗扇组成。窗扇 可作成垂直或倾斜,窗扇可开启,起到通风的作用。 特点: 采光特性和高侧窗相似,眩光小,便于组织通风。 在跨中的照度最大,而柱子处的照度最小。 适用场合: 适用于中等精密工作,以及室内产热量大或有害气体时, 较为适宜。
对于光源的色温,色温越高,色 表越冷;反之,亦然。
结论:随着色温的升高,所要求的舒适 照度也相应提高.
(五)避免眩光干扰
眩光是当视野内出现高亮度或过大的亮度
对比时,引起视觉上的不舒适或视觉疲劳, 这种高亮度或亮度对比称眩光。
按其形成方式,眩光可分为:
直接眩光;反射眩光;光幕眩光;亮度 对比形成的眩光;明适应不足形成的眩光 等。

二、舒适光环境要素与评价标准
(一)合适的照度或亮度 物体亮度为3.18×10-6 物体亮度为3.18×103 物体亮度为6.32×104
cd/㎡,人眼能够感知,称最低亮度阈; cd/㎡,人眼具有最大灵敏度; cd/㎡,视觉失效,称最高亮度阈;
(二)合理的照度分布 规定照度的平面称参考面,即工作面,通常为0.7~0.8m高 的水平面。在荧光灯、或白炽灯的照明下,桌面照度为 750~1700lx时,满意程度最高; (三)舒适的亮度分布: 可以减少亮度对比使环境柔和、统一。 (四)宜人的光色:
d.大气透明度。
§6-3 天然采光
(二)不同采光口形式的特征及其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


1) 2)
3)
4)
1、侧窗 它是在房间的一侧或两侧墙上开的采光口,是最常见 的一种采光形式。 适用场合: 用于进深 不大的房间采光。 如:教室、住宅、办公室等 特点: 构造简单、布置方便、造价低廉; 光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利于形成阴影; 可通过它看到外界景物,扩大视野; 由于窗位置低,人眼易看到明亮的天空,易造成眩光;
(六)光的方向性
§6-3
一、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

二、自然采光原理与设计
§6-3 天然采光
6.3.1 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

(一)天然光与人工光的视觉 效果 在相同的照度条件下,人 眼在天然光下比在人工光下有 更高的灵敏度。 (二)天然光 和人工光的光谱能量分布特征
6.3.2自然采光原理与设计
况。
发光强度用I表示 单位为坎德拉(cd)。
有一个空心球体,半径为r;
球心O处有一点光源; 球表面ABCD的面积为S;

此点光源向S面上发出 lm的光通量;
S面在球心O形成的角称为立体角;
立体角用Ω表示 ,Ω=S/r2 (球面度Sr)
设点光源在某方向上的无限小立体角dΩ内发出的光通量为d,则
黄色:0.59~0.56μm; 绿色: 0.56~0.49μm;
蓝色:0.49~0.45μm; 紫色: 0.45~0.38μm 光的三层含义: 可见光 必须要有良好的视觉器官;
三是二者相互作用引起的视觉效果
第一节 光的性质与度量 6.1.1基本光度单位及相互关系 一、光通量:
1、辐射通量(辐射功率):
§6-3 天然采光
2)、全云天
天空全部被云层所遮盖的天气称全云天或全阴天。此时,室
外天然光全部为扩散光,物体后无阴影。
全阴天地面照度取决于: a.太阳高度角。 b.云状。不同的云组成成分不同,对光线的影响不同。云状可
分低云;高云。
c.地面反射能力。
如:地面积雪时,扩散光照度可比无雪时提高达一倍以上。
此为计算点光源产生照度的基本公式,称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当光线不是垂直入射到被照表面,即入射角不为 零时;


如图所示: S2与S1 两平面,成α角; S1 的法线与光线重合, S2 的法线与光源射线成α角;
E2 = E1cosα 又E1=I/ r2 E2= I cosα
= E1S1= E2S2 S2 = S1/ cosα
(二)均匀扩散反射、透射材料
半透明材料使入射光线发生扩散透射; 表面粗糙的不透明材料使入射光线发生扩散反射,使光线分散
在更大的立体角范围内。
1、均匀扩散材料: 定义:将入射光线均匀地向四面八方反射或透射,并且,从各
个角度看,其亮度完全相同,看不见光源形象,这类材料被称 为~。
均匀扩散材料包括: 1)均匀扩散反射材料:如:氧化镁、石膏、及大部分无光泽、
具有这种性质的反光材料包括:光滑的纸、油漆表面等
透光材料包括:磨砂玻璃等
§6-2
一、眼睛与视觉特征

二、颜色对视觉的影响
第二节 视觉与光环境
6.2.1眼睛与视觉特征
(一)眼睛的构造与亮度阈限
2、亮度阈限
在视觉研究中,将背景亮度Lb=0时,眼睛所能识别
的临界亮度称作视觉的绝对光阈。
里科定律:亮度×面积=常数 邦森-罗斯科定律:亮度
(2)表达式:
dIθ Lθ = dScos θ
其中: θ—发光面法线与视线方向夹角
即该物体亮度与该物体在视线方向上的发光强度成正比, 与该物体在视线方向上的投影面积成反比。 物理亮度的常用单位为:坎德拉每平米(cd/㎡);又称尼脱(nt) 它表示1㎡表面上,沿法线方向发出1坎德拉的发光强度
2、主观亮度:
2、视场:
观察者头部不动但眼睛可以转动,这样所看到的空间范
围称~。
(三)临界亮度对比度与对比敏感度 对比即为,观看对象与和其背景之间的亮度差异。 差异越大,视度越高。用亮度对比度表示为:
C=△L/Lb
式中: △L—物件和背景的亮度差
Lb—背景的亮度
(四)视觉敏锐度
视角:
物体的大小对眼睛形成的张角,称为视角 -1 d ~ d 弧度=3340 d 分 α=tg = l l l
(二)视野和视场
1、视野: 观察者正视前方时,头和眼睛都保持不动时,这样所察觉到
的空间范围称~。
视野分:
单眼视野:水平方向180°;垂直方向:向上60°,向下70° 双眼视野:水平方向120°;垂直方向:向上60°,向下70°
中心视野: 在视轴1°范围内,具有最高的视觉灵敏度,能分辨最细小 的细部,称~。 从视野中心往外30°范围,视觉清晰度最好,称“近背景视 野”,这是观看物体总体时最有利的位置.
r2
结论:表面法线与光线成α角处的照度,是随它至点光源的距离 平方成反比,与光源在α方向的发光强度和入射角α的余弦成正 比。 提示:距离平方反比定律适用于点光源。 当光源尺寸小于至被照面距离的1/5时,该光源可被视为点光源
例:
如图所示:在桌上2m处挂一40W白炽灯, 光通量=350lm,求灯下桌面点1处照度 E1,及点2处照度E2 解:I=/Ω=350/4π =28cd I E1= 2 cosα 1 = 28 cos0° =7.5lx 2 r1 2


I E2= 2 cosα 2 = 28 2 cos α2 r2 22+1
cos α2=2/√12+22 =0. 9
E2=5.37lx
五、亮度
1、物理亮度: (1)定义:
物体在视线方向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发光 强度。 具体的说,就是物体在视线方向上的发光强度 越大,该物体表面在视线方向的亮度越大。
§6-1光的性质与度量 §6-2视觉与光环境
§6-3天然采光
§6-4人工照明
§6-1
一、基本光度单位及相互关系
二、光的反射与透射
第六章 建筑光环境
光的性质: 光是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并能被人眼所感到的那一部分辐 射能,波长范围为380~780nm ,不同波长的光在视觉上 形成不同的颜色; 红色:0.78~0.63μm; 橙色: 0.63~0.59μm;
单位时间内辐射体辐射的能量称辐射通量。 2、光通量: 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射出的以人眼感觉为基准的能量, 换句话说,就是在可见光范围内辐射出的并被人眼感觉 到的辐射通量。 3、光通量物理意义及表示方法: 光通量表明了光源的发光能力。
光通量用表示 ,单位为流明(lm)。
二、发光强度
1、定义:
光通量的空间密度,称发光强度。 2、发光强度物理意义及表示方法: 发光强度表征光源发出的光通量在空间的分布状
三、照度
1、定义:
对于被照面而言,用落在其单位面积上的光 通量多少的数值来表示它被照射的程度,称照 度。

2、照度的物理意义及表示方法:

照度表征被照面上的光通量密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