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式就我国当下犯罪学研究之实况而言,在(问卷)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四种基本方式之中,高质量(问卷)调查研究还是缺乏和急需的。

首先,文献研究的前提是二手资料的质量及获取具有一定的保障,而这一条件目前很难具备。

一方面,受我国犯罪学研究整体水平的制约,学界在经验资料的搜集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学术规范,另一方面,主管机关经常会以“敏感”为由拒绝透漏相关数据。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参考以现存的问卷调查报告(参考有关权威文献),其报告的对象是未成年人管教所中在押的未成年人。

(2)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据统计研究,参考在押为未成年人犯版本问卷中主要测量了个人的基本情况、交往情况、家庭情况以及父母教养、学校教育、日常生活、居住环境以及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八个方面的变量。

(1)个人基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户籍,是否处于闲散状态等。

(2)犯罪情况:犯罪地点,罪数,主要犯罪类别,刑期,案发年龄,初犯年龄,有无共犯,共犯人数,共犯结构,共犯原因,侵害对象的特征,对被害人反抗的反应,对各种犯罪预防措施的反应,犯罪的动因,犯罪谋划程度,犯罪方法的习得途径,作案及反侦查能力,犯罪频率。

(3)交往情况:交友途径,交往内容,交往频率,朋友的心理位置和距离,朋友类型。

(4)家庭状况及父母教养: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是否在一起正常生活,父母是否争吵打架,父母是否发生婚外情,父母是否酗酒、赌博、吸毒、受处罚,与父母相处时间长短,有无夜不归宿,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母惩罚的严厉程度,父母的过分干涉,父母的拒绝否认,父母管教的严格程度。

(5)学校教育: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师生情感,思想品德及法制教育,一般性校级管理,校内侵害存在情况,校内帮派存在情况,学生加入校内帮派的情况,老师纠错方式(体罚、嘲笑讽刺、批评、规劝感化、放任),旷课逃学情况。

(6)日常生活:✍日常休闲活动——进行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等文体活动,看电影、电视、影碟,听歌,玩电子游戏,读书、看报纸杂志,闲逛,和同性朋友一起玩,和异性朋友一起玩,晚上到娱乐场所跳舞、唱歌、看演出,到桑拿、按摩房、洗浴中心、休闲类场所玩,抽烟喝酒,待在家里休息与家人在一起;✍上网以及不良资讯的获取——每周上网时间,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上网看与性有关的内容(如美女图片、视频、色情电影等),观看黄色影碟、视频、视频或图片,看黑帮(帮会)题材的影视作品(如香港的《古惑仔》、《无间道》美国的《教父》等),上网看和暴力有关的内容(如凶杀案件,有暴力内容的电影等),看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影、电视、影碟或视频(尤其是拍得很刺激、逼真、血腥的那种); 涉性经历:朋友或同学“圈子”的性经历,本人是否谈过恋爱,是否与自己的恋爱对象发生过性关系,是否与不是恋爱对象的人发生性关系。

(7)居住环境:居住地(农村、集镇、小县城、城郊结合部、城市),邻居类型(有无违法者),当地村委会、居委会或单位是否组织人员进行巡逻、守护等治安活动,住宅小区是否有配专门的保卫或门卫,住宅周边设施(歌舞厅、迪厅、酒吧、桑拿、按摩、洗浴中心、小休闲、游戏厅、网吧、台球馆、录像厅、影剧院、免费或收费的运动、文艺场所、向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知识性场所。

)(8)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对犯罪行为性质的认知程度,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对法律普及程度,崇拜的偶像类型。

二、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1)未成年人犯罪与父母教养父母教养是家庭功能体现的重要方面。

父母教养,即父母对儿童的教育。

在中国,学者更常使用的概念是“家庭教育”从内涵上,家庭驾驭的概念大于父母教养,毕竟家庭中除了父母,其他家庭成员也会对儿童进行教育。

在父母缺失的一些家庭,儿童的教育是由其他监护人进行的。

不过,考虑到父母教养毕竟是绝大多数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因此,一定程度上父母教养和家庭教育混为一谈。

我国有学者认为,人的教育,尤其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有3/4是来自家庭①。

而我国的犯罪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几乎所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不良影响或直接原因。

当然,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受多种因素影响。

更有学者研究发现,未成年犯父母的婚姻状况与教养方式无显著相关,即父母是否离异并不影响他们对孩子所采取的教养方式。

而普通高校入学新生父母的婚姻状况却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一点的相关。

其中,它与父亲对被试的偏爱具有显著相关(t=0.213,p=0.028),即父母的离异可能导致父亲对孩子的更加关注。

在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方面,未成年犯父亲的职业与教养方式无显著相关(t=—0.229,p=0.002,t=—0.331,p=0.001),即文化程度越低,他们越会对孩子过分干涉或拒绝、否认。

普通高校入学新生父亲的职业与过分干涉呈显著正相关(t=0.299,p=0.002),即身为干部或知识分子的父亲可能对孩子有更多的干涉,父亲的文化程度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干涉呈显著负相关(t=—0.191,p=0.050),即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越不会对孩子进行过分干涉。

在父母职业和文化程度方面,未成年犯母亲的职业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t=—0.195,p=0.044),即母亲是知识分子或干部,她们对孩子较少进行严厉惩罚,母亲的文化程度与母亲教养方式无显著相关性 。

(2)父母不良教养方式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关于父母教养的不良方式,我国学者一般将其分成四种类型:一是溺爱型教养方式。

溺爱是一种家长宠爱、迁就和袒护子女的行为。

溺爱的主要表现一般包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袒护包庇。

当前,由于我国之前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通常会将大量的注意放在独生子女身上,这必然会导致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

过分溺爱容易使未成年子女养成与社会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不良习性,比如骄横、任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意志消沉、不求上进,只关心物质利益的满足;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等。

一旦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极易导致违法犯罪。

二是专制性教养方式。

在有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棒子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思想的影响,非打即骂,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

这类未成年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因此导致违法犯罪。

三是放任型教养方式。

采取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家长对子女常常是放任不管。

当前导致父母对子女放任不管的因素有很多。

如不少父母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第二职业或沉迷打麻将、热衷于炒股票等,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无疑是一种家教方面的失控现象。

同时,一些父母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业上,客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顾及子女教育。

另外,大量农村人口通过购买商品房涌入城镇,不少家庭将未成年的子女独自置于城镇,父母却仍留在农村劳作,导致父母不能正常负起教育的责任,在客观上使子女处于无家庭教育的境地,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容易发生越轨行为。

四是冲突型教育方式。

在有些家庭,父母之间的教育方式存在明显冲突和矛盾。

如父母在教育意见上存在分歧、矛盾甚至对立,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前后不一,言行不一,家里家外不一致等。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未成年人子女往往会无所所从,对父母不信任,甚至是对立,有些孩子因此滋生仇恨、不满等消极情绪,在特定的情景下,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会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有学者在对60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剖析时发现,有87.5%的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④。

据对广州某少管所的调查,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80%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

深圳市妇联权益部对深圳市14—18周岁违法犯罪未成年的家庭背景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家长放任自流、养而不教或失去管教能力、放弃教育的比例达15%;对子女溺爱、娇宠、纵容的比例达20%;发现子女有问题时采取吊打、捆绑、紧闭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比例达17%;对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采取包庇、赞许的比例达7%;另一项调查中,子女因做错事害怕父母打骂而经常不回家的比例有30%;偶尔不回家的比例占54%⑤。

以上数据说明,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都与他们在儿童时期的恶劣家庭环境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因此,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的角度,有必要加强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与未成年犯罪之间关系研究。

三、儿童虐待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一)关于虐待的“目的”为了区别体罚和虐待,有些学者特别关注施虐者的目的,即施虐者是否故意对儿童实施伤害。

如果不是故意,则不构成虐待。

但也有学者赞成这种区分,而只强调儿童所受到的潜在或现实的伤害。

即只要儿童受到了潜在的或者现实的伤害,监护人的行为可构成虐待。

(二)关于儿童虐待的类型(1)身体虐待所谓身体虐待,即对儿童施加的肉体惩罚。

狭义的虐待概念通常仅指身体虐待。

身体虐待可以被界定为任何一种导致非意外的身体伤害。

它通常表现为父母悲伤或者愤怒时对儿童实施的打、摇、摔。

身体虐待对儿童肉体所遭受的伤害有一定的要求,即“打孩子打到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肉体伤害”(2)照顾不良照顾不良,即对儿童照顾不周到,忽视了儿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有学者认为,照顾不良是一种典型的疏忽行为,监护人可以是故意也可以不是故意。

照管不良既包括了身体的照管不良,也包括了对儿童情感和道德需要的无视。

身体上的照管不良指“没有正常的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住处、照顾、监管和保护,而感情上的照管不良既包括了包括缺乏对儿童的爱、对儿童没有感情、故意不跟儿童进行接触以及部队儿童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道德上的照管不良,不但包括在家庭中让儿童接触到与社会规范相违背的道德行为(如卖淫、酗酒、猥琐等),而且包括对孩子的性进行必要的训练和约束。

”(3)性虐待性虐待是对儿童实施的性侵犯。

有学者认为,性虐待可以被界定为“一种性袭击或者性利用(sexual exploitation),性虐待的行为范围很广泛,它可以是一些长期的行为,也可以是偶然的一次事件。

被害人的年龄变化很大,可以从不满一周岁到青春期。

具体而言,性虐待包括了强奸、群奸、乱伦、鸡奸、口交、肛交和对儿童的性骚扰,也包括对不满14岁的儿童实施挑逗、调戏行为④”。

(三)关于身体虐待与违法犯罪的关系首先是身体虐待与违法犯罪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在国外有关虐待研究中,一个主流观点认为,“暴力孕育暴力”。

这意味着开始了暴力的代际循环。

不过,虽然很少有研究直接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大量的证据显示,身体虐待能产生直接证实了这一观点,但大量的证据显示,身体虐待能产生直接的消极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