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不同点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 坡下的农田、建筑 物和道路,造成人 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 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 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 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 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海洋灾害:
风暴潮
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
主要危害 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
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
资源。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 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
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 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 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
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
岸。)
中国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
苏、鲁、辽;
原因: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
影响:
不利: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
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 治》知识点总结
1. 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 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自然灾害形成条件?(2点) 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 灾害的客体。
3. 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3点) ①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 层环境 )、②致灾因子、③受灾体。
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 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⑥加强 国际合作等。 危害:①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②
诱发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 塌、地裂缝等。③引发瘟疫。 (二)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 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 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 不稳定的岩体与土 体,在重力作用下 沿一定滑动面整体 向下滑动的地质现 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 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发生条 件
一般发生在岩 体比较破碎、地势 起伏较大、植被覆 盖较差的地区。山 地丘陵区和工程建 设频繁的地区,都 是滑坡多发区。
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 1965年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伏旱是盛 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 长江中下游多见。伏旱一般影响不很严重,只有旱情持续到9,10月或 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 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北方秋 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 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 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04年10月至 2005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对工农业及生活 用水等影响很大。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 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如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持续了7个月。 (二)洪涝灾害: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 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 流; ④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 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突发性
基本概念:震级、烈度、等震线、震源、震中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 处,地壳活动剧烈。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 地震;
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 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 和减灾意识;
影响较小。 (2)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
挡。 影响: 不利: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 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有利: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 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五)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世界分布:中亚、美国、北非)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 多;③地表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 耕作制度(轮荒);
亡,
有利: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
气。
减小损失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
测)
(四)寒潮:
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
雪、冻害等现象。 季节: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中国寒潮分布特点 (1)时空分布特点: 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
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 弯曲(荆江河段); (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
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 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 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 程;④修建分洪区;
(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 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 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 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 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 石流; (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 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时空分 布规律
时间上: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 节变化) 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 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 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 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我国地震 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 分布特点 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
布)。
灾情特点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 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 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我国灾情特点: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 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洪水 和冰川融水 和东北山区。
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
形成的洪水
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 冰凌堵塞河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洪水 道
的宁夏、内蒙古河段
和部分下游河段,其
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
河段。
(三)台风——热带气旋
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
4. 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3点)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 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
5.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哪些地域差异?(3方面) 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 大;反之则小。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 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自然原因: (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 旱);
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 (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九种自然灾害分布典型区域及主要特点
1、洪涝灾害 ——东北、黄河流域、长江、淮河、珠江流域等。 2、干旱高温 ——较广,如华北地区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南 地区干旱;西北、西南内陆地区干旱。 3、台风 ——台、闽、粤、琼东南沿海地区 4、沙尘暴——西北、华北 5、寒 潮——影响范围大,我国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 海南、台湾等地)。 6、地 震——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地区。 7、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 8、赤潮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湾等 9、咸潮——东南沿海,如珠江三角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