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6深基坑支护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6深基坑支护课程设计任务书
本次课程设计任务为将基坑侧壁分成四段,分别确定以下内容:
(1)支护桩嵌固深度;
(2)桩身配筋计算;
(3)锚杆设计或内支撑设计;
(4)止水帷幕设计;
(5)桩顶冠梁设计;
(6)绘制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剖面图、桩身配筋图、各节点及大样图等。
四、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周边环境
该基坑周边环境如图所示:
基坑北侧:距离河道保护线12.0米左右,是本次支护重点和难点;
基坑南侧:距离某25层建筑物规划道路红线约3.0~5.0米左右;
基坑东侧:距离某小区用地红线约6.0米,是本次支护重点和难点;
基坑西侧:距离中华路道路红线围墙(市区交通要道,路下埋有水、电、气等管线)约3.0~5.0米,另外该处是以后施工车辆、材料进出通道,是本次支护重点和难点。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计算方法
采用等值梁法进行手算,并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按弹性法和经典法进行校核对比。
3.地面堆载q取值
根据周围环境条件q综合取值q=20.0kPa。
4.支撑标高
基坑所有第一层支撑中心标高均为-1.85m(相应于主体结构的±0.00)。
5.支护结构安全等级
③-2粘土~粉质粘土:灰黄~褐灰色,硬塑。层厚3.0~8.6m,埋深13.5~17.0m。
各土层有关参数如下:
基坑支护设计参数一览表
土层
重度
直剪固快
渗透系数
(°)
①-1杂填土
17.5
5.0
20.0
500
500
①-2淤泥质填土
18.0
5.0
5.0
100
100
①-3素填土
18.6
15.0
15.0
50
50
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 。
6.基坑各段土层分布及有关设计参数
(1)西侧AB段
基坑挖深-6.60m,地下水位埋深为地面下-2.00m,冠梁顶下落地面下-1.00m,支撑中心位于自然地面下-1.35m。
土层
①-1
①-2
②-1
②-2
②-3
②-4
③-1
层厚(米)
4.0
0.6
2.0
3.0
2.0
2.0
5.0
①-3素填土:灰黄~褐灰色,软~可塑,局部流塑,主要由粉质粘土混碎砖瓦填积。层厚1.5~5.6m,埋深0.6~3.5m。
②-1粉土:灰黄~褐灰色,稍密,夹薄层流塑状粉质粘土。层厚0.6~4.1m,埋深3.5~6.7m。
②-2粉砂夹细砂:灰黄~褐灰色,松散,局部夹稍密粉土。层厚1.0~5.0m,埋深5.2~8.8m。
深基坑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二、设计资料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三幢高层及裙房的基坑,场地下均设有一层地下室相连通。工程主体结构±0.00对应绝对标高+11.00,东侧自然地面标高平均为+9.50,西侧、南侧及北侧地面标高平均为+10.50。地下室底板顶标高为-6.2,东侧局部地下负-1层顶板,标高-4.20,考虑底板及垫层厚度,基坑实际开挖深度约6.60m(北侧、西侧及南侧)~5.60m(东侧),局部3.60m。
②-1粉土
18.9
11.7
24.5
16.5
51.8
②-2粉砂夹细砂
19.0
8.9
28.3
133
200
②-3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交互
18.1
8.0
15.0
3.82
18.2
②-4粉砂、粉土与粉质粘土交互
18.7
9.0
22.0
100
100
③-பைடு நூலகம்粉质粘土
20.0
30.0
15.0
1.0
1.0
注:()内为经验值,重度为平均值,直剪固快为标准值,渗透系数为室内试验最大值。
2.0
5.0
2.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在+9.50~+10.50m之间,场区原为居民密集区,现大部已拆除。支护深度影响范围内土层依次分布着:
①-1杂填土:褐灰~杂色,松散,主要由碎石、砖瓦等建筑垃圾组成。层厚1.5~5.6m。
①-2淤泥质填土:灰黑色,软~可塑,局部流塑。层厚0.6~3.0m,埋深2.5~4.7m。
场地地下水为潜水型,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和新近沉积土层中的孔隙水,人工填土透水性较好,局部厚度较大,含水较丰富;新近沉积②层土中,含水层厚度大,水量丰富;③层土透水性弱,含水量低。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下管道渗漏及附近河水补给,水位受季节性变化影响,年变化幅度约为0.5~1.0m,稳定水位埋深为地面下1.85~3.00m。
三、设计任务
经综合分析,本基坑拟采用如下支护方案:
①挡土:基坑四周采用钻孔灌注桩+一层预应力钢管支撑或采用钻孔灌注桩+预应力锚杆支护方案,局部(电梯井基坑)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支护。
②止水:整个基坑四周外围采用“双排双轴”深层搅拌桩,形成一个全封闭止水帷幕;
③降水:整个基坑采用“降水井”的降水方案,坑顶做好“截水沟”排水系统。
②-3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交互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为流塑状态,粉土为稍密状态。层厚0.7~4.5m,埋深8.5~11.6m。
②-4粉砂、粉土与粉质粘土交互层:灰色,粉砂为松散状态,粉质粘土为流塑状态。层厚0.7~3.7m,埋深8.5~13.0m。
③-1粉质粘土:褐灰~绿灰色,可塑,局部硬塑。层厚1.1~4.3m,埋深11.0~14.8m。
土层
①-1
①-3
②-1
②-2
②-3
②-4
③-1
层厚(米)
4.0
1.0
2.0
2.0
2.0
1.5
4.0
(4)东侧中部DE段
基坑挖深-3.60m,地下水位埋深为地面下-1.50m,冠梁顶下落地面下0.00m,支撑中心位于自然地面下-0.35m。
土层
①-1
①-2
②-2
②-3
③-1
层厚(米)
4.0
1.0
4.5
(2)北侧FA段和南侧BC段
基坑挖深-6.60m,地下水位埋深为地面下-2.00m,冠梁顶下落地面下-1.0m,支撑中心位于自然地面下-1.35m。
土层
①-1
①-3
②-1
②-2
②-3
②-4
③-1
层厚(米)
3.5
1.0
2.5
3.0
2.0
1.5
4.0
(3)东侧CD和EF段
基坑挖深-5.60m,地下水位埋深为地面下-2.00m,冠梁顶下落地面下0.00m,支撑中心位于自然地面下-0.3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