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第四系
第四系分布较广,全区各地均有出露。
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有河流沉积、洞穴堆积、
滨海沉积和其他堆积,包括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
更新世时期有火山喷发活动,形成
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广西第四纪以来发育的岩溶景观和洞穴堆积,是研究古人类和发展旅
游事业的基础。
更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较详,可分早、中、晚三期,分别命名为柳城动
物群、巴马动物群、柳江动物群。
赋存矿产极其丰富,有粘土、砂金、砂锡、钛铁砂,稀有
金属,分散元素,砂、砾石及堆积型锰矿、铝土矿、褐铁矿、红锑矿、磷矿等,是广西重要
含矿地层之一。
河流沉积
河流沉积分布于浔江等主要河流沿岸。
浔江组命名地在浔江河谷,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沿河两岸
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四级阶地,海拔160-200米,相对标高90-110米。
沉积物下部
为黄、棕红色的砾石层,上部为粘土层。
厚一般在5米以内。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
世。
白沙组命名地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57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在
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构成三级阶地。
海拔130-180米,相对标高50-60米。
为数米厚的红、
棕红色的砾石层。
未发现化石,其时代归早更新世。
南宁盆地及藤县和平圩等地所见,在砾
石层之上有4-8米厚的红色粘土层。
砾石、粘土可作建筑材料。
在富川、贺县、钟山一带含
砂锡矿。
望高组命名地在钟山县望高乡,北京大学地质系1975年建立。
该组平行不整合于白沙
组之上,构成二级阶地。
海拔100-150米,相对标高20-40米。
沉积物下部为砾石层,厚1.5-
15米;上部为粘土或砂层,厚6-27米。
化石有植物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武鸣县里建乡
祝寿村发现真象化石。
贺县泥炭层碳化木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27 600-23 600年,其时代属
晚更新世。
贺县、钟山等地有泥炭,南丹大厂和富川、贺县、钟山等地有砂锡矿等。
桂平组命名地在桂平县城附近。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该组不整合于望高
组或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之上。
沉积物为砂土、粘土层夹泥炭层。
厚数米至33米。
化石有植物
和脊椎动物。
龙州县下冻附近及柳州市一带保存有新石器及陶片,其时代为早全新世。
富川、
贺县、钟山及南丹、河池等地产砂锡矿,桂东一带有砂金矿。
近代河流沉积(未命名) 为河床、河漫滩堆积,平行不整合于比它老的地层之上。
堆积
物为砾石、砂、粘土。
厚10米以内。
其时代属晚全新世。
局部地方产砂金、砂锡矿等。
洞穴堆积
洞穴堆积分布于由碳酸盐岩组成的石山岩溶洞穴中。
柳城组命名地在柳城县社冲乡巨猿洞,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四级
溶洞中。
海拔160-200米,相对标高80-110米。
堆积物底部为粘土,中部为砂质粘土,顶部
为石钟乳盖板。
厚不超过5米。
化石有巨猿等哺乳动物,其时代属早更新世。
太平组命名地在柳城县太平乡封门洞,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三级
溶洞中,海拔130-180米,相对标高50-90米。
堆积物为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夹有岩屑。
厚
约4米。
大新县黑洞、武鸣县甘圩、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水库附近产出步氏巨猿化石,其
时代属中更新世。
新兴组命名地在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二
级溶洞中,海拔100-166米,相对标高16-30米。
堆积物为红黄—灰黄色的砂质粘土、粘土夹
灰岩、燧石角砾,上有钙华板数层。
厚1.5米,未见顶。
化石有大熊猫、剑齿象等。
来宾县
桥巩乡麒麟山盖头洞及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发现有古人类化石,分别命名为麒麟山人、柳
江人。
其时代属晚更新世。
迁江组命名地在来宾县迁江镇巴拉洞,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建立。
分布于二级
溶洞中,海拔100米,相对标高10—20米。
堆积物为灰、灰黄、黄红色的粘土及砂,部分洞
穴发现有介壳及新石器、陶片、灰烬,化石有哺乳类及腹足类等。
灵山县滑岩洞有古人骨化
石,桂林市甑皮岩文化层堆积年代据同位素年龄为距今10 990-7 850年;文化层以上的钙华
板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6 600-3 370年,其时代属早全新世。
现代洞穴堆积(未命名) 分布于石山区的一些洞穴中。
堆积物为砂、砾、粘土。
厚度不
详。
时代归晚全新世。
滨海沉积
滨海沉积分布于沿海一带。
湛江组沿用广东省湛江市的命名,广东地质局九四三地质队1956年建立。
仅见于河谷
或冲沟中。
沉积物为灰、灰白、灰黄、黄褐、棕红和紫红色的砾石、砂、粘土质砂和砂质粘
土互层。
合浦、北海一带为花斑状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在大风江东岸、营盘、铁山港
等地,由灰白色的粘土、砂砾层组成。
厚15-235米。
与下伏南康群呈不整合接触。
化石有木
本的樟科、山龙眼科和禾本科—里白属或蒿属—山龙眼科孢粉组合。
同位素年龄为200万年,
其时代属早更新世。
石峁岭火山岩沿用广东省湛江市的命名。
广东省湛江地质局1961年建立,原名英峰山
火山岩,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大队1981年改称现名。
主要分布在涠洲岛。
其岩性,上部为灰
绿色玄武凝灰岩,含贝壳碎屑;中部为灰黑色斑状橄榄玄武岩;下部为灰绿色中粒凝灰质砂
岩,含贝壳碎屑。
厚41-100米。
不整合于湛江组之上。
同位素年龄为70万年,其时代属中更
新世早期。
北海组命名地为北海市,邓植仪1934年建立。
分布于北海、合浦一带,构成古洪积—
冲积平原,海拔10-40米。
沉积物下部为红褐、棕黄、灰白色的砂砾层,底部发育一层红褐
色蜂窝状铁质胶结的铁盘;上部为砖红色粘土质砂或砂质粘土,其中夹一层厚
5-10厘米的褐
铁矿结核层。
厚2-20米。
不整合于湛江组之上。
化石有木本的无患子科—苏铁属—蕃荔枝科
和禾本科—蒿属—桃金娘科孢粉组合,同位素年龄为70-60万年,其时代属中更新世晚期。
湖光岩火山岩命名地在广东湛江市郊湖光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64年建立,
原名合流火山岩,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大队1981年改称现名。
岩性为灰黑色的橄榄玄武岩、
火山碎屑角砾岩、凝灰角砾岩、集块岩、层凝灰岩及浮石、火山灰等。
厚40米。
不整合覆于
湛江组、北海组之上。
其时代属晚更新世。
陆丰组沿用广东省陆丰县的命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78年建立,广西海洋
研究所1986年引用于广西。
沉积物为褐、黑色的半固结砂、铁锰结核、黄色砾石、灰色淤泥
夹炭化木。
厚10米。
化石有木本的罗摩科、夹竹桃、桑科、苏铁科及禾本科花粉等,同位素
年龄为3.28-1.62万年,其时代属晚更新世中晚期。
全新统(未命名) 早期沉积物为浅黄、土黄、灰白色的细、中、粗砂及砾石层,下部夹灰黑、
黑色的粘土或泥岩层。
厚3-15米。
与下伏第四纪以前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化石有毕克卷转
虫、亚易变筛九字虫、双壁藻、小环藻及麻黄属、蒿属、水龙骨科、栎属孢粉等,同位素年
龄为13 420-7 830年。
中期沉积物为深灰色淤泥,厚3-5米。
与下伏早期沉积物呈整合接触。
产毕克卷转虫、异地希望虫、五块虫、艾氏虫、风螺、异地企虫、晰始海星介、大洋桥石、
新单角介和直链藻、双壁藻、斜斑藻以及水龙骨科孢粉等。
同位素年龄为5 830-3 965年。
晚期沉积物为浅黄色粗、中、细砂和灰黑色的淤泥、细砂及珊瑚、贝壳碎屑堆积层。
厚10米
以内,整合于中期沉积物之上。
化石有异地希望虫、毕克卷转虫、大洋桥石、艾氏石、马蹄
螺、茅螺、砂轮虫和三角藻、幅环藻以及桃金娘科、山龙眼科、禾本科孢粉等。
同位素年龄
为830年,时代属全新世。
其他堆积
其他堆积尚有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
冲积—洪积层主要分布于山区与开阔的平原交界地带。
为厚数米至十余米的砾石和砂
砾层。
时代属中更新世中期。
残积—坡积层广布于山区。
堆积物为砂、泥、角砾等。
红色石灰土是岩溶石山区广泛
分布的由碳酸盐岩风化的溶余物。
在许多地方赋存有次生残积淋滤堆积锰矿、铝土矿、褐铁
矿和磷矿。
主要形成时期为更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