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2011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2011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2.教育的本质特征是()A.动物的本能活动B.儿童对成人的模仿C.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3.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B.涂尔干C.杜威D.加里宁4.我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5.“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

”这句话反映了()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A.成熟B.遗传C.教育D.环境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品德评价法D.实践锻炼法7.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各国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小组教学B.道尔顿制C.个别教学D.班级授课制8.班主任建立班级组织时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是()A.有利于管理的原则B.有利于控制的原则C.有利于教育的原则D.有利于创新的原则9.感知、记忆、思维是信息加工过程,也是我们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基本过程,它们属于()A.认知过程B.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C.人格心理D.动机系统10.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注意是既有预定目的、又需要意志努力的。

这种注意是()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注意的分配11.有关记忆的研究表明,排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单词比排在中间的单词记忆效果要好。

这种现象属于()A.有意回忆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系列位置效应12.学生利用头脑中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是()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发散思维13.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确定目标,而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心理努力克服困难,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行为调节和控制在与实现目标一致的方向上。

这种心理过程是()A.动机B.情绪C.意志D.思维14.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迁移。

如果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两种学习活动的共同原理,迁移就可能产生。

持这种观点的是()A.共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C.关系理论D.认知结构迁移论15.艾里克森认为,大约13~19岁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学习信任B.建立自我同一性C.发展主动性D.获得自主感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

每小题4分,共16分)16.教育目的17.课程18.替代强化19.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

每小题5分,共20分)20.简述学生的权利。

21.简述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相互关系。

2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哪些?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4.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25.试述归因理论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26.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角色有很多比喻,如“教师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培育美丽的花朵”“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等。

请任选一种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其蕴涵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主要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作品是《论语》,它是孑1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行编撰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错因分析】己忆混淆。

2.C【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的本质特征。

★★★【错因分析】考生对教育的本质特征理解不准确。

3.C【解析】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其主要的教育观点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等。

【命题立意】考查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

★★★【错因分析】考生对各教育家的主要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掌握不牢固,记忆混淆。

4.B【解析】“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命题立意】考查癸卯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错因分析】考生易混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地位。

5.D【解析】同样的种子由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的改变,结果就产生了橘与枳的差别,这说明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事物的发展。

【命题立意】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环境因素。

★【错因分析】此题是常考点,难度不大。

考生需准确把握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6.B【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这体现了榜样示范法。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榜样示范法的掌握。

★★【错因分析】审题有误。

7.D【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班级授课制是当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班级授课制的理解。

★★★【错因分析】考生对班级授课制理解不全面。

8.C【解析】在学校里,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组织的建立,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因此,其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班级组织建设的首要原则的掌握。

★★【错因分析】此题难度不大。

考生需认真审题,准确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的首要原则。

9.A【解析】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命题立意】考查认知过程所包含的心理活动。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三个心理过程所包含的心理活动。

10.A【解析】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命题立意】考查有意注意的概念。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11.D【解析】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命题立意】考查系列位置效应的概念。

★★【错因分析】考生要注意准确区分系列位置效应与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概念。

12.C【解析】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抽象逻辑思维概念的理解。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与思维的其他种类相混淆。

13.C【解析】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命题立意】考查意志的概念。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14.B【解析】概括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贾德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于后续的学习中。

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

【命题立意】考查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错因分析】此题有一定难度,考生要准确区分几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15.B【解析】青少年阶段(12岁~18岁)的学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命题立意】考查青少年阶段学生的发展任务。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与其他人格发展阶段的发展任务相混淆。

二、名词解释16.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目的的内涵。

★★17.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命题立意】考查课程的内涵。

★★18.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命题立意】考查替代强化的概念。

★★19.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了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命题立意】考查教师期望效应的概念。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20.(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的权利。

★★★21.(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素养。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素质构成。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命题立意】考查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22.(1)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

(2)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它们是:①言语智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

能说会道、妙笔生花是言语智力高的表现。

②逻辑一数学智力,指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

③视觉~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④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⑤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⑥人际智力(也即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⑦自知智力(也即内省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后来,加德纳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认识自然智力,它是认识自然,并对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命题立意】考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23.(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