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文化概况导游词

温州文化概况导游词

( 浙江导游词)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YB-BH-027356温州文化概况导游词Introduction to Wenzhou culture温州文化概况导游词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全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和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总面积11783平方公里,总人口800万人。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

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0xx 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

公元675年始称温州。

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则诚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是全市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作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外同时挂温州市文物局牌子)。

局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处、监察室、计财产业处、政策法规处、行政审批处、文物管理处、文化艺术处、市场管理处、广播电视管理处、新闻出版管理处和机关党委等12个处室。

局属单位分别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市博物馆、市艺术研究所、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温州书画院、市越剧团、市瓯剧团、温州大剧院、温州大戏院、市电影公司、东南剧院、新时代电影大世界、新中国影都等21个。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46人,其中高级职称88人,中级职称297人,初级职称661人。

近年来,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系列工程,紧扣重点,突出特色,全面抓好建设、繁荣、发展、管理、保护、改革等各项工作,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各项事业得到平稳和较快发展。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

全市达标文化馆、图书馆达12个,达标综合文化馆达223个,总建筑面积21.67万平方米。

20xx年以来,投入近12多亿元,新建在建文化设施面积13万多平方米,温州博物馆、温州图书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

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投资6亿多元的温州大剧院已经投入使用。

建成省级东海明珠、市级金海岸文化明珠乡镇162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分中心179个,初步形成市、县、乡三级文化网络。

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不断涌现。

全市有国办艺术表演团体九个,剧种包括瓯剧、越剧、昆剧、木偶等,九个国办剧团年演出超1000场,观众近200万人次,戏剧事业呈现出创作、演出两旺的局面。

近年来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和浓郁地方特色文艺作品,特别是1998年以来,充分挖掘、继承、利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启动了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创作了一批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南戏新编剧目,受到专家的推崇和群众的欢迎。

南戏新编剧目《荆钗记》、《张协状元》、《洗马桥》和新编现代越剧《温州女人》应邀晋京或赴港台和各市巡回演出,参加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曹禺剧本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等国家级奖项。

近十年来,我市每年都有歌舞、戏剧小品、美术等作品入选全国“群星奖”,累计获得“群星奖”四金八银六铜的成绩。

书法作品近年来获国家级奖项10个,美术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3个。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切实加强。

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50处,县(市、区)级文保单位496处,馆藏文物近4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68件。

民族民间艺术得到保护。

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3个。

黄杨木雕、剪纸、瓯绣、发绣、瓯塑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乐清市象阳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工艺之乡。

文化产业不断繁荣。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共有18955多家(含个体经营户),其中法人单位近6000家,从业人员16万多人,全年经营收入313多亿元。

印刷业形成规模,企业达2795家,产值220亿元,年产值5000万以上企业31家、亿元以上企业15家。

出版物发行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图书发行网点1661处,出版物批发单位29家。

电影业通过狠抓改革和大力开拓市场,温州雁荡电影院线发展福建宁德、宁波象山影院等加盟,成为跨省跨地区的全国院线,20xx年票房总收入达到6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繁荣。

目前已建成覆盖市区通向全市8个县市的与省接轨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用户143万。

全市建有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10座,自办12套电视节目和12套广播节目,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50%和98.38%。

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也日臻完善。

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将围绕文化大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打造温州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四大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文化综合实力,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为温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温州文化概况导游词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

辛亥革命爆发,1920xx 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

1920xx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

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区。

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

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

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

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温州历代人材辈出,在学术、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

在南宋时期,学术上形成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在我国学术史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文学方面,诗坛上出现了“永嘉四灵”诗派;戏曲上首创了"南戏"这种民间戏剧形式。

南宋熙祐年间,医学家陈元择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础创立了永嘉医派;两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杰出人才,如黄公望、刘基、孙诒让等等。

当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灿烂:夏鼐、夏承焘、苏步青、谷超豪……。

温州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谱写了现进代的创业篇章,温州人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的四百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1978年到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农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翻了五至六番,年均增幅达20~40%;大多数温州人的生活水平已步入小康;古老的温州城,面貌日新月异,昔日黑压压一片的破旧民房,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所代替,城区建成面积从1978年的12平方公里拓展到76平方公里,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城市形象矗在东海之滨。

温州文化概况导游词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温州古代称瓯越。

还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

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

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

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据《温州府志》载,当年建城时,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饶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

于是他仿照北斗星体位置,围绕诸山筑城,故称斗城。

传说在筑城时,有只白鹿衔花疾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作一团样云冉冉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一片鸟语花香。

人们为取吉利,称为白鹿城或鹿城。

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

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

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温州历代人材辈出,在学术、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

在南宋时期,学术上形成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在我国学术史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文学方面,诗坛上出现了"永嘉四灵"诗派;戏曲上首创了"南戏"这种民间戏剧形式。

南宋熙祐年间,医学家陈元择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础创立了永嘉医派;两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杰出人才,如黄公望、刘基、孙诒让等等。

当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灿烂:夏鼐、夏承焘、苏步青、谷超豪、刘旦宅、孟庆江、林曦明、林剑丹、陈忠康、张素、张如元、马亦钊、汪廷汉、戴宏海……温州历代鼎甲:温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废科举(公元859-1920xx 年)的1050年间,共有文科状元7人,进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两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

历代共有武状元19人,武进士近400人,其中两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约70-80人。

古文化遗址首次于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门山发现,后在许多地点又陆续发现。

80年代以来通过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查明境内二区九县(市)均遗有古文化遗址,计达百余处,主要分布在瓯江、飞云江及其支流两岸,大多依山旁水。

温州古文化遗址大致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除少数早期石器磨制欠精、器面留有锤击痕迹外,大多数石器磨制精致,已采用打、磨、琢兼施技术;陶器主要有夹炭陶。

与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以乐清白石遗址为代表。

后阶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较简单,其锛类石器横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质陶、彩绘陶和印纹硬陶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