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民居分析报告14级环艺二班2014050812167焦典目录引言 (3)北京四合院 (4)四川山地住宅 (9)云南“一颗印” (14)傣族的干阑式住宅 (19)上海的里弄建筑 (24)总结 (29)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北京四合院一、简介(人文)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
作为一种合院式的居住形式,其发端于周,起源于唐宋,成书于元明,而到清朝则发展到极致。
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四合院平面图二、结构形式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基地情况(两胡同之间的隙地),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多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花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
前院较浅,以例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痊(东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熟;倒座本部小院内设厕所。
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
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
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人作为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布置假山、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
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等;如信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
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四合院平面布局与细部构造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北京四合院结构图三、历史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
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
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
南北相连。
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
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30间。
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
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
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
家里人在院子里,无论做什么,外人看不见的,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
北京四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当然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很少可以震倒,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
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
北京四合院四、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
”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五、气候特点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
1月-7至-4℃,7月25至26℃。
极端最低-27.4℃,极端最高42℃以上。
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
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规模适中,利于冬季多纳阳光;北京以南地区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利于减少阳光;北京四合院也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建筑形式。
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号,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
北京四合院四川山地住宅一、简介(人文)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一种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
利用曲轴、副轴,使建筑随地形蜿蜒多变,曲折迭进,宜左宜右,忽上忽下,充满自然情趣。
空间大、中、小结合,层次丰富,有小中见大的效果。
在封闭的院落中设敞厅、望楼,取得开敞而外实内虚的效果。
室内外空间交融,善于利用室外空间,将建筑空间结合环境自由延伸,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映增辉。
四川山地住宅平面图二、结构形式四川民居多依地形、就势而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采用石、砖、木、竹等多种材运用多种设计手法。
其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式屋顶前坡短、后坡长,多外廊,深出檐,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
民居是四川最古老的建筑,四川民居是由远古的干栏式建筑演变而成。
成都十二桥发现的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雏形,以后演变为汉代的干栏式建筑,再进一步演变为地龙墙、高勒脚、木地板、四周设通风口的民居(汉代画像砖),到了东汉即出现了庭园式民居(东汉庭院画像砖)。
整个民居分四个院落、前堂、后寝、厨房、望楼,功能分区明确,多为穿斗式、抬梁式结构,有撑拱、斗拱的作法,已体现出四川传统民居的布局和风格。
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
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四川山地住宅结构平面图三、历史四川传统山地建筑意指四川省内未涉及现代建筑技术的山地建筑。
它基于山地地形,以穿斗式结构为典型,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特色鲜明的一脉。
杂合与封闭的矛盾性架构,平民文化根基,更明确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建筑美学中更深切的自然主义情结,是四川传统山地建筑的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使之在建筑学、史学、美学等诸学科中都表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明初、清初两次大规模移民,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明代书院发展很快,四川大多数府、州都有书院设立。
清代由于科举制度最盛,各州县考棚林立,现存阆中考棚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曾进行过四届考试,其平面布局有一定代表性。
明清以来提倡文教,四川奎星阁(或楼)及文峰塔相继建成。
四川奎星阁其华丽精巧为全国之最:乐山清代奎星楼,是仅次于应县木塔的层楼式建筑;成都崇丽阁,亦是楼阁式建筑的佳作。
在四川留存至今的木结构建筑除一处宋代建筑、少数几处元代建筑、三十余处明代建筑以外,其余六千余处,均为清代建筑。
现存的大量的明清建筑,反映了四川古建筑的高度成就。
四川山地住宅四、文化内涵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四川民居极其注意与环境的融合,大多依山临水,后高前低,层层拔高,与四邻环境协调,并用古林修竹、挖池堆石加以点化,使之具有特殊的韵味。
如峨眉山徐宅,地处万年寺附近,木结构的灰瓦屋顶,外观朴实并与山野相融。
其选址十分讲究,背依群山,面向秀林,虚实结合,错落有致,既是观赏峨眉山风光的好地方,又与峨眉山秀丽多姿的景色十分谐调。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一种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