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传统民居特征调研报告前言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专业:年级:10级调查目的:研究在特定的回族聚居地所呈现的回族民居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民族与地域文化.时间:2012年5月——2012年6月地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县市调查方法:实地调查,网络搜索有效资料调查对象:宁夏地区的不同的回族民居正文一.宁夏回族传统民居背景1.地区自然条件1.1地形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呈梯状下降,境地迭起,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丘、沙地散布。
全境由北向南分为贺兰山山地,银川平原、灵盐台地、山地与山间平原、黄土丘陵和六盘山山地等六个地貌区。
1.2水文卫县甘塘、盐池县东部为内流区外,其余地区无属黄河流域。
黄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325亿立方米。
在黄河及其各级支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102条、大于500平方公里的27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14条、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只有黄河和清水河2条。
向北流入黄河的清水河、祖厉河和苦水河,具有水量小、矿化度高、泥沙多、径流量变化大等特点。
向南流入渭河的泾河和葫芦河,具有水量较大、矿化度较低、泥沙较少、径流量变化小等特点。
黄河黑山峡~青铜峡河段,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在黄河支流中,只有泾河水量较大,水力资源相对较多。
1.3气候宁夏气候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52~68),宁夏气候的基本特点: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秋凉早;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象灾害较多。
年降水量从北到南200--500毫米,60%集中在夏季。
无霜期5个半月左右。
2.地域文化环境2.1多种文化的融合宁夏地域文化丰富,西夏文化,边塞文化,伊斯兰文化,丝绸文化,黄河生态文化的相互交融,产生了富有特色的地方建筑。
总体上说,宁夏民居风格浑朴,在建造技术与材料上蕴含着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勤劳和智慧。
2.2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大分散,小集中不仅指的是中国回族整体的聚居状况,也指宁夏回族聚居状况。
宁夏除泾原县回族聚居人口达到98%以上,其它县市回族与汉族混居。
在这个大前提下,回族自发地居住在一起,常形成独立的回族村或者在城镇边关形成片状居住区。
自发地居住在一起与回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回族在宁夏形成大分散的原因一方面是回族自身形成的历史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清末的民族政策。
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对民居的影响体现在:回族自身特点的弱化,民族团结的强化,在民居建筑形式上对本地汉族建筑形式的模仿甚至是完全吸收。
总之,在宁夏,回族的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从根本上上加强了汉族文化对回族文化的渗透力,有利于民族融合。
在民居建筑方面,回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回族在采用汉族建筑传统形式的同时,汉族也采用了回族喜欢的色彩。
二.宁夏回族传统民居的种类1.黄土建筑––窑洞式和堡子1.1窑洞式宁夏回族人民选择窑洞作为居住形式,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限制,也是经济水平的制约。
此种民居,多分布在宁夏南部山区一带。
由于地貌特征的差异,宁夏窑洞民居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1.1.1崖窑出现在山坡、土原边缘地区。
窑洞边缘靠山崖,前面有较开阔的川地。
常以曲线或折线排列,既减少土方量又顺于山势,根据山坡面积大小和山崖高度,可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
崖窑曾经是宁南山区最为普遍的民居。
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23万人死亡,由于崖窑倒塌压死或窒息致死的人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大地震后,海原、同心、西吉、原州等重灾区的居民逐渐废弃了崖窑,建造土木或砖木房子居住。
1.1.2院窑这类窑洞实际上是由地下。
穴居”演变而来,也可称为地下窑洞。
这是在黄土塬区干旱地带,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条件下,农民巧妙地利用黄土的特征(直立边坡的稳定性),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竖穴),形成四壁闭合的地下四合院,然后再向四壁挖窑洞(横穴)。
1.1.3箍窑箍窑是用土坯砌筑的筒形拱,一般跨度大约为三米。
先用土坯或夯土筑两道平行墙砌一米五‘高,然后在两道山墙之间搭起一个木制的拱架,在拱架上方用土坯和泥浆砌起拱形的窑顶.等到窑顶干透以后,再拆去木拱架,一座土窑就建成了。
拱是横向一道道砌的,实际上是许多单道券的并列,因此结构不坚固,大多只能维持二,三十年.。
箍窑通常建在窑洞侧面。
但是,宁夏有些平原地区,也有箍窑。
探其原因,居民是从山区搬迁至平原,对于原有建造技术的熟悉与节约,是建造箍窑的原因。
箍窑呈现与大地相近的土黄颜色,在有生命力的树木的掩映下,使人产生久远的感觉。
当然,箍窑的坚固性很差,防雨也存在问题,不具有耐久性。
内部空间狭小,居住与做饭同于一室。
开有门,门侧有小窗,门上还有汽窗。
现在只有少数人住在这样的房子。
箍窑曾经是川区比较时兴的民居,目前这种民居不仅在川区彻底被废弃,就连同心、西吉、海原等山区也很鲜见,连箍窑匠人都找不到了。
箍窑技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消失了。
箍窑比较坚固,一般可住几十年乃至百年,但住箍窑比住窑洞麻烦,每三五年需要在窑的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有塌的危险。
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美观,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现在居住窑洞的入已经寥寥无几,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人们还是喜欢住在宽敞的瓦房里。
1.2堡子堡子的起源是古代汉族等用土筑成的小城。
流行于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宁夏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堡子或者叫城堡,其历史由来已久。
《晋书·符登载记》云:“坚中垒将军徐嵩,屯骑校尉胡空各聚众五千,据险筑堡以自固.“堡”字本作“保”.系古代北方各地用于军屯和居住的地域性、防御性土筑的小城,小者可容数十户,大者能纳千户之众.平时军民在堡外耕作,遇侵犯者来袭,则入堡关闭四门而守卫.其遗志至今到处可见,完好者仍有民居。
我们今天在年宁夏境内所见到的堡子的废墟,几乎都是在战乱年代,富贵大家族为了聚众自保而筑起的。
堡子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地域民居——与黄土戈壁的地貌相结合的封闭高大的城墙围合的大型院落。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堡子与普通民居的区别仅在于外墙的尺度与外墙所围合的面积大小。
前者是模仿城墙作为外墙,模仿城池的尺度来建造堡子的大小;后者在尺度与规模上较小。
堡子内部也是按照四合院或者三合院来布局,房屋无异子普通房屋。
堡子的规模与体量的巨大和封闭给人以神秘感。
堡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外墙仿城墙。
堡子外墙仿城墙的建造方法,墙底部尺寸大,顶部尺寸小。
外轮廓形状略像棱台。
居民的这种建造习惯与宁夏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经常发生战争有关。
宁夏位于祖国边疆,历史上是边塞重镇,驻守大量的士兵,经常进行战事,因此,城池是较为常见的建筑类型。
地广人稀与战争的动荡使得城池成为坚固与安全的象征。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经济条件的人要建造抵御盗匪的建筑形式,自然就模仿了城池的做法。
堡子与福建的土楼一样是一种大规模的民居建筑物,同样也有抵御外界,寻求安全的目的,但是客家土楼的形式更具有刨造性,西北的堡子则具有模仿性。
[2]体量大。
堡子围合的院落面积较大。
围墙高,所以整体体量显得巨大。
[3]封闭。
堡子四周用高墙围合,只开一个小门,因而显得封闭。
[4]色彩单纯。
堡子这种建筑类型年代久远。
在经济水平与对材料的利用技术的制约下,人们用随处可见的黄土建造堡子。
高大的院墙是土筑的,房屋的墙也是土筑的,惟独房屋的项与大门可能使用木材。
堡子浑然与地同色,色彩朴素自然。
堡子与大地及环境的结合通过树木。
人们在居住的空间内种植了树木,使得堡子的环境具有了生命的气息。
[5]情感积聚的场所。
围墙围合的空间内具有丰富的活动。
堡子内往往是一大家族居住在一起,其活动不仅是家庭活动,还有家族的活动。
从家族的意义上讲,堡子具有邻里交往的空间的意义。
亲戚,也就是家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堡子里居民的生活,活跃了以家庭为单元的的居住者的情感,满足了他们与家庭之外的人的交往的愿望。
同时,这种具有血缘关系的居住区极大地增强了家族之间的感情与团结的纽带,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居住在堡子里的人能够在不与外界交流的情况下生活,而不感到精神上的限制。
【6]自给自足的系统。
堡子是一个自成的系统。
这个系统由居住、农业生产、养殖业、养殖副业等组成。
人们在堡予内居住、劳动、饮食、玩耍、聊天,用自己的劳动满足了自己的生存。
当然,这样小的空间是不能长久地维持他们的生活。
所以,堡子里的居民需要不定期地与外界进行交换活动。
2.砖石土木结构住房2.1小高房在宁夏南部山区还可以见到一种俗称“高房子”或者“小高楼”的建筑。
就是在院落主房的一端再加上一层小房子,有时候下面住人上面放杂物,有时候上面住人。
关于小高房的功能,最初的说法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便于居民观察外界,防止土匪来袭:也有说法是回族老人喜欢清净,在里面向西祈祷,不愿被其它人打扰;在现代和平年代,小高房具有了看门护院的功能。
小高房用于老人祈祷的说法有证可考。
《古兰经》中说,教徒在向西祈祷时,西面不能有人经过。
将房屋高度升高到二层,而且只一间,祈祷时西边一定不会有人外界,防止土匪来袭:也有说法是回族老人喜欢清净,在里面向西祈祷,不愿被其它人打扰;在现代和平年代,小高房具有了看门护院的功能。
小路过。
这是符合虔诚的回族老人的心理的。
在田野调查中,年轻的回族居民已经不能从上一辈那里得到关于小高房用途的确切知识,理解为居住在里面视野开阔,亮堂。
小高房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活泼了村庄的空间。
小高房是以耳房的开间尺度为准的,故虽有二层,但显得极为小巧、秀气。
小高房随主房的朝向,一般在主房的东边或西边,位于院落的一隅。
在朝向东或西的山墙开小窗,以利看到外界。
窗的形式极为活泼,有方形、圆形:八边形、尖券形、圆柱形等。
小高房的稀有形式与小巧的尺度给村落里简陋的硬山合院增加了审美情趣。
2.2砖木筑房砖木筑房是土筑房的改进。
将土砖或土坯改为烧结的实心黏土砖来砌筑房屋的承重墙体,大大提高了房屋的坚固性与安全性。
由于墙体强度的提高,房屋的高度与进深也大为增大。
砖木筑房有红砖与青砖两种材料。
居民选择红砖或青砖不是从审美的角度,而是市场供应的结果,或者有可能是政府指导的结果。
在强度与外观的耐久性方面,砖比土坯具有更强的寿命;在调查中发现,南部山区由于气候比较湿润,风化的作用较小,十五年前的砖房仍旧呈现崭新的面貌;南部川区气候干燥,砖表面略有风化侵蚀的痕迹。
2.3平屋顶的砖混房屋墙体用砖砌,屋顶用预制混凝土板,成为砖混结构。
平屋顶的砖混房屋多见于宁夏川区。
屋顶无瓦并轻微起坡。
平屋顶的砖筑房在视觉上要比坡屋顶平淡些,但由于大面积民居自发形成的在房屋正立面白色瓷砖的应用,院内花草的点缀,使得川区的平屋顶具有浓厚的回族特色。
2.4新农村一个响亮而有潮流的新名词,引领者现在农村的前进方向。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历史发展到21世纪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深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