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吴江”发展规划(20142020)及三年行动计划.doc

“智慧吴江”发展规划(20142020)及三年行动计划.doc

谢谢你的观赏“智慧吴江”发展规划序言智慧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公共服务、工商业活动、城市运行管理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模式。

早在2006年,新加坡就率先提出“智慧国家、全球城市”概念;2008年美国提出“智慧地球”目标,作为“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新战略;随即欧盟提出“欧洲2020”,明确新世纪要走“智慧增长、包容增长、可持续增长”道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从概念与技术探索阶段逐步过渡到规划设计与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阶段,目前已有近300个城市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部分城市已开始实施。

吴江位于苏、浙、沪三省份交界,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南连浙江,曾是一个民营经济发达的县级市,也保留了山水田园的江南水乡风貌。

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着力建设“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进一步放大行政区划调整的积极效应,构筑苏州中心城市接轨上海的新前沿,提升苏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实力,增创苏州中心城市改革开放的新优势,形成苏州中心城市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新亮点。

“智慧吴江”的建设和发展是城市的战略选择也是现实需求,将以其先进的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和全新城市形态。

“智慧吴江”聚焦于创新思维、跨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横向协调机制、实现资源联动发展,提升服务体验、构筑乐居吴江新家园,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深化基础设施集约建设等主题;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服务、信息基础等核心领域的应用。

在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法论的指导下,“智慧吴江”相关课题组,经过对政府部门、重点园区、重点企业、运营商及市民的全面调研,并充分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经验,立足吴江实际,坚持积极创新、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完成《“智慧吴江”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阐述了“智慧吴江”的建设背景、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成为指导未来我区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推进方案。

目录一、建设背景1(一)发展要求 11. 国家信息化战略相继出台,信息时代指明新方向 12. 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三大目标明确新路径 13. 紧抓撤市设区发展新机遇,四新定位需要新突破 2 (二)发展基础 31.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城市发展优势明显 32. 产业振兴贡献突出,载体引领效果明显 43. 城市管理高效有序,应急整合持续推进 54. 公共服务亮点纷呈,民生福祉显著改善 65. 信息基础持续优化,集约建设成效初显8(三)面临挑战 91. 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实现联动发展92. 如何整合区内资源,实现协同发展93. 如何提升服务效能,实现乐居发展104. 如何突破既有范式,实现创新发展11二、总体思路11(一)指导思想 11(二)内涵12(三)基本原则 131. 统筹协调,以人为本132. 共享资源,加强示范133. 政企合作,模式创新134. 基础升级,保障安全14(四)建设目标 14三、主要任务15(一)融合跨界、整合资源,新思维培育产业新型业态151. 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工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52. 融合跨界,智慧城市建设培育产业新型业态 173. 整合资源,创新思维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19(二)统筹共享、政民互动,新模式营造城市发展新环境201. 统筹协调,打造高效联动运行环境202. 集约共享,打造安全可靠信息环境233. 政民互动,打造开放合作治理环境24(三)融合服务、正向鼓励,新体验构筑乐居吴江新家园251. 持续提升,深化民生服务重点领域智慧应用 252. 融合服务,构筑以人为本服务体系263. 正向鼓励,倡导诚信、互助、绿色、参与的市民精神28 (四)产城融合、以点带面,新理念打造智慧吴江新示范291. 以点带面,构建智慧太湖新城样板区 292. 聚合发展,打造体验未来的示范区域 30四、实施保障31(一)组织保障夯实基础31(二)政策保障提供支撑33(三)资金保障带动发展33(四)人才保障增强活力34附件1:2015-2017三年行动计划概要36一、推进步骤36二、重点工程381.基础网络工程382.云计算中心工程403.信息资源中心工程424.城市管理和应急联动中心工程455.企业融合服务平台工程476.市民融合服务平台工程497.智慧旅游工程518.智慧卫生工程539.智慧教育工程5510.智慧生活广场工程5911.智慧社区工程6012.智慧规划工程6213.智慧交通工程6514.智慧环保工程6715.智慧水利工程69一、建设背景(一)发展要求1. 国家信息化战略相继出台,信息时代指明新方向国家层面的信息化战略相继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思路逐渐清晰。

2013年8月起,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和《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部委也颁布了《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政策,引导和规范我国智慧城市建设。

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拓展新型信息服务业态,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拓宽电子商务发展空间”、“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等新理念,为我区顺应信息时代技术发展趋势、实现城市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

2. 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三大目标明确新路径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针,指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并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

2014年5月,江苏省政府发布《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明确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将“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四化同步,强调优化布局,体现生态文明,彰显文化传承”。

新型城市建设中“绿色、智慧、人文”的建设目标,“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发展方向,为我区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进行“智慧吴江”建设提供了最佳路径。

3. 紧抓撤市设区发展新机遇,四新定位需要新突破2012年9月,《江苏省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销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

撤市设区是吴江面临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我区明确“四新定位”,即“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将进一步放大行政区划调整的积极效应,构筑苏州中心城市接轨上海的新前沿,提升苏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实力,增创苏州中心城市改革开放的新优势,形成苏州中心城市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新亮点。

新定位需要新突破,我区积极实施“四五六战略”,提出“立足‘四新’定位,加快实现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创新动力明显提升、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乡统筹明显提升和干部能力明显提升,找准着力点、融合点线面,着力打造好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综合保税区、汾湖高新区、吴江高新区、太湖新城和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六大载体,实现在提升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发展战略。

2014年,国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下发促进智慧城市发展意见:推动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吴江”建设将围绕“四五六战略”发展战略,发挥同城苏州优势效应,以及吴江的区位、环境、产业和人文优势,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促进创新品牌打造、服务资源整合、合作平台构建,助力我区实现错位发展和跨越发展,早日成为苏州新的增长极、虹桥副中心、生态文明的新典范。

(二)发展基础1.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城市发展优势明显人文环境优势。

吴江历史悠久,已有六千多年历史,吴文化特色鲜明,传统美食、芦墟山歌、桃源镇酒文化、民俗文化、古镇建筑等竞相争艳,吴江大地自古英才辈出,近现代涌现出一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杰出人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生态环境优势。

吴江是苏州湖泊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地处水乡,河道纵横,共有大小湖泊300多个,总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太湖以及汾湖、九里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区位交通优势。

地处苏浙沪交汇的长三角中心腹地,北靠苏州主城区,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濒太湖;高速、国道、省道、京杭大运河横穿城区,基本建成所有镇2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30分钟内到达市区、过境车辆40分钟内离境的道路交通格局。

经济实力优势。

吴江连续多年雄踞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强,荣获2010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排行榜县级市第一名。

2013年吴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1亿元,主要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有429家。

2. 产业振兴贡献突出,载体引领效果明显产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稳步向好。

2013年,我区积极实施“四五六”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产业发展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7︰60.3︰37调整为2013年的2.7:54.7:42.6。

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持续推进。

我区积极推进“4+4+1”产业振兴计划,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缆电缆、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2013年,电子信息、丝绸纺织两大千亿级产业总体运行平稳,四大支柱产业中的光电缆及装备制造稳步提升;四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50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9%;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2.6%,比2010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

载体引领效果明显。

依托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综合保税区、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太湖新城、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六大载体”,吴江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长三角经济圈腹地的区位特点,因地制宜,坚持以载体经济提升促进产业提升,主要载体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八成,形成载体经济的集团优势与集聚能力。

3. 城市管理高效有序,各项整合持续推进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

数字城管成为亮点,2013年,数字城管顺利通过省住建厅系统验收,已建立“一级监督、两级指挥”的数字城管体系,即数字城管中心统一监督、区镇两级指挥,建立单元网格2323个,实现建成区全覆盖;强化规范,推进市政灯光工程,楼宇绿地灯光全部纳入路灯“三遥”控制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