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作文复习指导与训练(二)第一课时复习内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教学过程:专题一: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技法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
做事情如此,写文章也是这样。
不少同学尽管有习作的材料,可往往被文章的第一句话难住,有的冥思苦想无从下笔,有的七改八改耽误时间。
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使你笔下生花,而且能增加文采,吸引读者。
下面提供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法:即开头简单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直接入题。
如:放学的铃声早已在凄风冷雨中飘远,校园里空荡荡的,我孤独地在校大路上徘徊。
突然,院墙边一株瘦弱却开着花的小桃树锁住了我的目光。
(《就这样被打动》) 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故乡》)如: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家,用眼泪尽情发泄;心烦的时候,你会回家,让家的温暖驱散心中的乌云;家——融进去的是悲伤,化解出来的是快乐;家——接纳的是难过,释放的是开心。
家,真好!(中考满分作文《家,真好》)2、描写景物法: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铺垫。
如:西风卷着落叶,飘向东,飘向西,我的头发也随风东西飘飞,风钻进脖子,冷瘦瘦。
一只大雁——只有一只,孤独地向南飞着,洒下一路哀鸣。
(《孤独的心》)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
透过船篷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如: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
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中考满分作文《心中筑起一堵墙》)如: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示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
(中考满分作文《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如: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道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
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
当许许多多都已逝过,当许许多多都已凋尽,我们起码还可以对自己说:“别伤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觉,虽然只是曾经拥有。
”(中考满分作文《曾经拥有》)运用时要注意几点:1、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人物思想,渲染气氛,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2、描写要抓住特征,遣词造句要准确,要适合文章内容的展开和人物情感的抒发。
3、倒叙法:即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吸引力。
如:站在这充满荣誉的领奖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羡慕的笑脸,听着他们真诚的掌声,我忽然想起了两年前,他们——我的同学将我从孤寂的暗夜引向光明的经历。
(《走出黑夜》)4、引用法: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歌词俗语、名篇美句等开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拿破伦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说:“不想登上领奖台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我终于站到了领奖台上》)如:“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
(中考满分作文《歌声与微笑》)如: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是的,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中考满分作文《拥有自信方能成功》)如:“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每当我吟诵起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
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出一幅画来。
(中考满分作文《陶醉》)5、设置悬念法: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如:我怎么也没想到,在关键时候,他会背叛我。
(《我的“死党”》)如:他点一支烟,猛吸一口,说:“你知道我一生最后悔的是什么吗?”(《往事》)如: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
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
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报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
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
(中考满分作文《感受生活之美》)总之,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
“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啰嗦重复。
“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美”就是开头能给人以美感。
结尾技法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结尾技法:1、自然收束式: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束。
如:兄妹俩被美妙的陶醉了。
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
(《月光曲》)2、首尾呼应式:如:《雪夜》的结尾中这样写道:"谁也没有再说话。
屋里也很静,屋外也很静。
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与开头"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形成照应,既渲染了气氛,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又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一举两得。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道:“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凉衬衫。
”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3、画龙点睛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
如: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枣核》)如: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如: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找到。
但我想:即使世间没有,老师心里也装有。
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
(《蝴蝶的金翅膀》)4、突然逆转式(又叫“出乎意料式”)。
结尾的情节与前面的形成大逆转,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回味。
如:想到这,嘎子一骨碌爬起来就跑——他觉得自己闯祸了,可不想被爷爷逮着揍个半死。
跑出去老远了,他还听见爷爷的呼唤。
……(后来爸爸把在野外睡着的嘎子抱了回来)嘎子醒了,爷爷一边笑呵呵地向他招手,一边拿着一个胖胖熊玩具——那可是嘎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啊!(《嘎子“闯祸”》不管什么方法结尾,都应该简洁明了,如果长篇大论,就会冲淡正文,喧宾夺主,给读者以“画蛇添足”之感,文章的感染力就大大削弱了。
希望读者同学们能认真阅读优秀文章,从中受到启发,逐步掌握作文结尾的方法,让结尾既切合主题,又不落俗套。
开头和结尾的练习:为下列命题作文写出开头和结尾1、《爱是那七块钱的记忆》每回看到路边有乞者望着我,心头都会一阵莫名的痛,不象刀割般强烈,也不象针刺一样难以忍受。
只是隐隐的如淋雨似的真实又无法忽略。
……许多年以来,无论时世怎样变化,无论环境怎样变迁,我从来不愿改变我的老土本质,即便是老土的近似于固执!即便是难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但我仍然愿以一颗真挚的心去面对一切!那位老者,那位宁愿用一生去啃半个干馒头却在我“需要”的时候还我七块钱的乞者,她让我永远没有理由放弃对生活的热情,更让我永远没有理由抛弃对友人的真切!2、《心中的彩虹》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风儿一直吹啊吹,天空是阴暗的,我的心也是阴暗的。
……风不再呼啸,雨渐渐停了,太阳探出了头,柔和的光撒向中原大地,湛蓝地天空挂起了一道用坚强塔建的彩虹。
说明:可以就一个题目写出多种开头和结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专题二: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教学过程: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架机器,每一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
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即过渡与照应,这样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否则,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不能称之为文,那么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一、过渡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
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1、不同事件或场景间的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
“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2、叙述顺序转换间的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
如: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二、照应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
如《爸爸的花落了》一文中,前文写爸爸爱花与后文中花落了(身患重病的爸爸不能侍弄花了)就是照应关系。
《最后一课》中前文写小弗朗士看普鲁士兵操练、看布告和听画眉鸟唱歌等等与后文中的课堂上的心理活动也是照应关系。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