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范围
4、小篆(第一次统一的文字) 特点:定型化、统一化、线条化。
5、隶书
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剧 烈变革。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 今文字时代。使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 化:把曲折宛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 竖、撇、捺、钩等笔画,整个字体方正 平直。同时使汉字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
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 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 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 其资性端正如此。
四、表概括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诗经》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阿房宫赋》
五、表反常 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公羊传》 与恶而弃好。《左传》 舍大臣而与小臣谋。《左传》 罪至重而刑至轻。《荀子》 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者,权轻而臣重者, 可亡也。《韩非子》
《楚辞· 九歌· 国殇》:“车错彀兮短兵接。”成语“砺兵秣马”。 《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以本义为中心,直接引申出持兵器的人——“士兵’”、
“军队”。《资治通鉴· 吴纪》:“瑜得精兵五万,自
足制之。”
苏询《六国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以本义为中心,直接引申出与兵器有关的事——“军 事”、“战争”。
又如“商朝”、“汉朝”、“唐朝”、“宋朝”的“朝”。图示:
朝: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词义引申的根据和方式:
一、相似类比 斗:《诗经》酌以大斗。
《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 《诗经》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于笛的
管乐器。
《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孙子兵法·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 《左传· 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
(2)串联式 定义:由本义产生一个引申义,再由这个引申 产生另一个引申义,接连引申,成为连锁形式。
例如:“朝”: 《说文》:“旦也。”本义是“早晨”。 《楚辞·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 菊之落英。”
《汉书· 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迁的本义是指由下向上迁移,如:出于 幽谷,迁于乔木。 后引申为一般的迁移,才和“徙”成了 同义词。
反义词
一个义项相反、语法功能相同的两个词 为反义词。
反义词相对的类型
一、非A即B 男女 雌雄 牝牡 是非 真伪 异同 有无 存亡 生死 作息 嫡庶
汉字的形体演变
一、第一阶段:秦以前的文字 1、甲骨文 2、金文 3、战国文字 (1)秦国文字:大篆 (2)东方六国文字 4、小篆 5、隶书 6、楷书、行书、草书
1、甲骨文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上的刻画是古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带有浓重的原始绘画意味:
形体未定形,异体字繁多:
《史记· 孟尝君列传》: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3、方式情态相似 奋(奮) ,本义:鸟类振羽展翅 。
《礼记》:羽翼奋。 《诗经》: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过秦论》: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 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断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 嫌迟。 《周易》:断木为杵。 《汉书-霍光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4、感受相似 酣 (醉、醒、酘dòu 、酲chéng 、酖、酗 ) 本指喝酒将醉未醉的程度。 酣歌、酣睡 好、圆、甘
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 “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tú 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 公而请弑之。 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wěi氏,立桓公 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
六、表强调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伸。《孟子》 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 《庄子》 一而不贰为圣人。《荀子》 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史记》
二、表相关和转化 穷则变,变则通。《周易》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 曰:“美而艳。”《左传》 世故丘山积卑而为高。《庄子》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说林上》
。“二年春,宋督攻孔父,杀孔父而取 其妻。” “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三、表一致。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庄子》 外内称恶。《韩非子》 宠辱皆忘。《岳阳楼记》 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汉书霍光传》
《鲍昭诗》:“仰视大火,俯听波声”。
《三国志· 魏书》:“窃相谓曰:为何一 日杀二烈士。
二、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
劝: 《左传》: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 君者。 《史记· 货殖列传》:各劝其业。 穷: 《庄子》: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史记》:人穷则反本。
睡: 《战国策· 秦策》 :读书欲睡,引锥自剌 其股。 《史记· 商君列传》 :孝公既见卫鞅,语 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引申为帝王坟墓。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乐游原上
望昭陵。
补充资料: 左阝为山。降、陟、除、阴、阳、陂 右阝为邑。都 部、郑、邓、郭、郊、 郎。
古今词义的演变
一、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的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孟子· 滕文公》:牺牲不成……,不敢 以祭. 《左传》: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 专。
二、词义引申的方式。
了解词义引申的方式,有助于分析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从引申
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看,词义引申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并列式, 一类是串联式。
(1)并列式(辐射式)
以本义为中心,直接而并列地引申出几个词义。例如: “兵”,小篆作 械也。” 双手持斧,本义是兵器。《说文》:“兵,
肥: 《史记》:人或问陈平曰:“贫何食而肥 如是也。”
3、词义的转移 汤:《孟子· 告子上》:“冬日则饮汤, 夏日则饮水。”
脚:
《韩非子· 难言》:“孙子膑脚于魏。” 《说文》:“脚,胫也。 《释名》: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手脚 冻皴皮肉死。”
寺:
《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后汉书· 刘般传》:“官显职闲,而府 寺宽敞。” 汉代有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 、 太仆寺(掌马政、出巡)、太常寺(掌 宗庙礼仪)、鸿胪寺(掌朝会、宾客) 、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等官署名。
四、色彩义的变化
《国语· 越语上》:“虽无四方之忧,然 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匠 顶 理 好
木匠——工匠 头顶——顶部 额 项 颊 颡 治玉——治理 女子美貌——一切美好的事物
2、词义的缩小 宫: 《说文》:“宫,室也。” 《墨子· 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 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 上入执宫功。——《诗· 豳风· 七月》
瓦:
由于古代臣子要在早晨拜见君主,便引申出
“朝见”、“朝拜”。
《韩非子· 五蠢》:“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古代诸侯见天子,臣子见君主,儿子见父母,
通称“朝”。
《史记》: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由“朝见”引申出朝见的地方“朝廷”。
《战国策· 齐策》“入朝见威王。” 由一个接一个的帝王踞于朝廷,又引申出表示时间的“朝代”。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二字之称上下错举 1、先上一字后下一字。 《汉书》: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 允之士。尧时曰獯鬻,周曰猃狁,秦曰匈 奴。 2、先下一字后上一字。
《汉书》: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 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 廉茂,孝廉、茂才
《风俗通》:袁彭清拟夷叔,政则冉季。 (伯夷叔齐)
爱: 《论语· 八佾》: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孟子》:吾何爱一牛。
访: 《尚书· 洪范》:王访于箕子。 《左传》:穆公访诸蹇叔。
狱: 《左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 《论语》: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三、词义变化的结果
1、词义的扩大 江:江汉朝宗于海。 河: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嘴 : 鸟嘴——今,一切动物或器物的嘴。 菜:《说文》草之可食者。(荤、腥)
错综的修辞手法 一、姓与名错举。 先姓后名。 《贾谊新书》:使曹勃不能制。(曹参、 周勃) 《夏侯常侍耒》:子之承亲,孝齐闵参。 (闵子骞、曾参) 先名后姓 《汉碑》:丧父事母,有柴颍之行。(高 柴、颍考叔)
二、姓与字错举。 先姓后字: 《荀子》:天非私曾骞而外众人。(曾参、 闵子骞) 《晋碑》:同贯宰贡。《宰我、子贡》 先字后姓: 《汉碑》:有夷史之直。 伯夷、史鱼 三、姓与国错举 《汉书》:名何必夏子,俗何必成康。
《韩非子》: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引申为杀人者,刺客。 《史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
将,由领兵引申为领兵的人。
《史记-淮阴侯列传》:陛下不善将兵, 而善将将。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陵,本义是大土山。
《左传》: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 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