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教材分析(1-5课时)

第一节教材分析(1-5课时)

第二章分子结构和性质第一节共价键成都二十中方婕成都十八中宁顺群本节课时安排:本节共分5课时完成第1课时内容:P28-29 一、共价键,模型探究σ键、π键。

第2课时内容:P29-30 一、共价键的成键规律,科学探究1、3。

第3课时内容:P29-30 一、共价键,科学探究2,结合电负性理解共价键和离子键,第4课时内容:P30-31 二、键参数;第5课时内容:P32-33 三、等电子原理第一课时一、课时安排本课时包含内容:P28-29 一、共价键二、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编写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化学1、化学2的基础上,结合第一章的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进一步从分子结构与性质来认识选修3的主题,即在本书引言中提到的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性质的改变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发生了变化的结果。

在九年级化学中学生就已经知道分子很小,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在化学2中学生们又学习了化学建,简单了解了共价键,但是,仅仅凭借这些知识学生还不能解释分子的性质与分子的结构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共价键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2、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初中化学中知道原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化学必修2中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中学习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涵义,能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在本书第一章又学习了原子轨道、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不同能层的能级电子云轮廓图和电负性等。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为进一步介绍共价键的分类和特征打好了基础,也为近一步认识共价键这一抽象的概念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

本课时新老教材的内容对比如下表:3、教材素材处理教材以“学与问”栏目为情景引入,分为三个问题(1)怎样用电子式表示H2、HCl、Cl2的形成过程?(2)为什么不可能有H3、H2Cl、Cl3分子?(3)如何用电子云的概念来进一步理解共价键?然后以图片的形式介绍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过程,再用文本分析电子云在两个氢原子核间的重叠,据此引出σ键的特征,顺势分析了HCl和Cl2中的共价键,并都以图片的形式介绍s-p σ键和p-p σ键,最后同样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p-p π键,并结合文本分析对比p-p σ键与p-p π键在对称性上的差异。

4、需补充的素材建议在第1课时中可把课后练习题1“用泡沫塑料制作电子云模型以及σ键和π键的电子云模型,并用铁丝或竹签等插过泡沫塑料制作这些模型的坐标轴”放到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当堂制作,以加深学生对σ键和π键对称性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在化学2中学习了化学键的初步知识,知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能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将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基础上继续学习共价键的知识,即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

学生能运用图片进行形象思维以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

在学习方法上,在化学2中学习简单的有机物时制作模型理解甲烷的空间构型,也已经为本节课进一步运用模型制作学习σ键和π键打好了基础。

2、学生已有的基础对本节学习的影响学生已有知识中,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不同能层的能级电子云轮廓图和电负性等知识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会形成积极的影响。

同时,若学生的上诉准备知识学习不到位也将影响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

而且,不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学中要注意引导,消除由此带来的干扰和影响。

四、教学目标确定基础目标:1、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知道共价键有饱和性。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感知δ键和π键在对称性上的明显差别。

拓展目标:通过模型制作学习σ键和π键,理解δ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知道模型制作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 感知δ键和π键在对称性上的明显差别五、教学基本设计(1)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设计活动设计一:[探究共价键的饱和性]: 时间约5分钟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学案上画出氢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出氢原子、氯原子电子式和电子排布式后,让学生再用电子式表示出H2、HCl、Cl2、分子的形成过程。

教师检查并投影纠正学生在学案上的练习后提问:①结合H,Cl的电子式和原子轨道,单个的H、Cl原子能稳定存在吗?它们形成的分子为什么是H2、HCl、Cl2呢?而不是H3、H2Cl、Cl3?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共价键的饱和性。

②根据共价键的饱和性,在用电子式分析H2O、NH3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共价键的饱和性的理解。

活动设计二:[自学阅读] 时间约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云、原子轨道来进一步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8-29科学探究栏目前的图片和文本分析:H2、HCl、Cl2分子在形成时它们的原子轨道相互靠拢并重叠,它们的电子云轮廓图会相同吗?原子轨道相互靠拢并重叠时还有那种形式?引导学生先运用图片进行形象思维以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设计三:[模型探究σ键的轴对称性]时间约10分钟学生阅读后,教师先结合图2-1讲解s-s σ键的形成后,学生用泡沫塑料制作S电子云模型,让同组两个学生把S电子云模型相互靠拢并体会s-s σ键在形成时两个S轨道重叠的特征,即轴对称。

在学生完成对s-s σ键的形成的理解后,在让学生结合图2-2,让同组两个学生把电子云模型相互靠拢自己制作模型体会s-p σ键的形成和p-p σ键的形成,并结合模型让学生归纳体会s-s σ键、s-p σ键、p-p σ键在对称性上的共同特点,并用铁丝或竹签等插过重叠的泡沫塑料,加深即对三种σ键在轴对称性上的理解。

活动设计四:[模型探究π键的镜面对称性] 时间约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用泡沫塑料制作P电子云模型,并结合图2-3让同组两个学生把P电子云模型相互靠拢,体会p-p π键的形成,并用铁丝或竹签等插过重叠的泡沫塑料,再在重叠的两块泡沫塑料中间放上一面镜子,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其镜面对称。

活动设计五:[归纳学习] 时间约5分钟引导学生列表比较σ键和π键,加深对σ键和π键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

活动设计六:[课堂练习] 时间约5分钟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共价键的分类,强化对σ键和π键的认识。

(2)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课时安排:本课时包含内容:P29-30 科学探究1、3。

二、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编写意图:本课时在上节课对共价键初步学习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方式探究共价化合物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学习用共价键知识分析简单的共价分子中的σ键和π键。

学习共价键的成键规律。

2、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在初中化学中学习空气时学生已经了解了N2很稳定,不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通常可用作保护气;在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学习氨时,学生只知道N2与H2的反应条件很特别,需要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在必修2学习共价键时课本上只是给出了N2的电子式,但并没有研究它。

因此,教材在选修中再次用科学探究的栏目研究N2中的共价键,再解释N2的中的共价键的类别,深化对N2的了解。

学习简单有机物中学生已经熟悉了乙烷、乙烯、乙炔,也知道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不同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教材在本节再用学生熟悉的物质作为探究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归纳共价键的成键规律,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3、教材素材处理:P29科学探究1,可作为课堂导入,创设情景同时,起到了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作用。

P31科学探究3,可让学生结合球棍模型和乙烷、乙烯、乙炔的化学性质来认识其中的共价键。

4、需补充的素材第一节课上学生制作的P电子云模型可留在本节课上继续使用,把学习简单有机物中用到的乙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给学生观察。

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容知识、方法: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容知识:通过第1课时学习已了解了共价键中σ键和π键的区别,已经会写N的电子式、电子排布式、氮原子电子排布图和氮气的电子式。

已经熟悉了乙烷、乙烯、乙炔的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不同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学生已有的相关学习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模型制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时1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从结构的角度探究共价小分子的构成的方法。

2.学生已有基础对本节学习的影响:好的影响:会写N的电子式、电子排布式、氮原子电子排布图和氮气的电子式与结构式,了解了共价键中σ键和π键在对称性上的区别会让学生容易接受科学探究1。

已经熟悉乙烷、乙烯、乙炔的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不同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也为科学探究3搭好了铺垫。

不好的影响:学生的作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强会影响科学探究1的完成。

同时,课本上给出乙烷、乙烯、乙炔比例模型中碳原子与碳原子的重叠情况容易错误的引导学生对σ键的“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并肩”重叠的理解,同时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杂化轨道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四、教学目标确定:1 进一步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2 结合N2、乙烷、乙烯、乙炔等事例从结构的角度探究共价小分子的构成。

3 知道共价键的成键规律。

教学难点、重点:共价键的成键规律五、教学基本设计(1)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设计活动设计一:[复习旧知]: 时间约8分钟教师利用学案指导学生对第一节课的内容共价键及共价键的分类进行修订,即是矫正学生的错误,同时又引入本节课的科学探究。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修订学案上的不适当的回答,思考老师的讲解。

互评作业。

活动设计二:[科学探究1]: 时间约10分钟教师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1前,先引导学生完成对氮原子电子排布式、氮原子电子排布图和氮气的电子式的书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一个平台,同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在学生完成探究后,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氮原子电子排布式、氮原子电子排布图和氮气的电子式的书写后,结合课本28-29上已有的图片,完成科学探究1活动设计三:[科学探究3]: 时间约10分钟教师给出乙烷、乙烯、乙炔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一个平台,同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σ键的“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并肩”重叠在乙烯、乙炔比例模型中的理解。

在学生完成探究后,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归纳共价键的成键规律。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教师给出的乙烷、乙烯、乙炔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完成科学探究3。

活动设计四:[归纳总结]: 时间约5分钟引导学生结合N2、乙烷、乙烯、乙炔等事例归纳共价键的成键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