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病虫害防治课件

森林病虫害防治课件


几种重大危险性的病虫害
杨树蛀干类害虫和食叶类害虫 在我国,对杨树危害最严重的蛀干类害虫为各种天牛。北方主要是光肩星 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南方主要是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和云斑天牛( Batocera horsfieldi)。 我国北方的“三北”防护林由于杨树天牛的危害,一代林网已几乎完全毁 灭,二代林网据统计也有80%以上的杨树林受害,其中50%以上的杨 树林由于严重受害而不得不完全砍除。1995年,三北地区有913万 hm2新植防护林严重受害(其中杨树受害面积达467万hm2),占三 北新造防护林的77%。杨树天牛成为北方杨树发展的一大障碍。在这 些地区杨树受害后其寿命缩短到了10年左右。在南方的湖北、湖南等 地,大面积栽植的欧美杨也遭受到桑天牛和云斑天牛的严重为害。 目前对杨树天牛的防治除了从树种配置等方面来考虑外,别无其它根治性 措施或更有效应用的措施。 近两年杨树食叶害虫在河南和江苏大面积暴发成灾,其主要种类为杨扇舟 蛾(Clostera ana)和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仅1999年河南全省4亿株杨树就被害2亿株,其中中重度受害的有1.2 亿株,叶全吃光近3千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在江苏苏北 平原的杨树上这两种食叶害虫在1999和2000年也造成了大面积灾害 。
森林病虫害基础知识
3、森林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原因 一是造林质量不高,缺乏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资金的合理配置,重数量轻质量 ,最终导致大量劣质人工林的出现,给病虫害的长期严重发生带来隐患; 二是造林和管护严重脱节,致使一旦发生大面积灾情,群众缺少防灾救灾积极 性,国家也无足够财力担当此重任; 三是预防为主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经费当作救灾费,将经 费多少与灾害大小等事起来,难以调动基层森防人员主动开展防治工作的积极 性; 四是缺乏有效的虫情监测手段,不能及时掌握病虫情的发生发展动态,致使防 治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五是缺乏生态学观点,长期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有害 生物产生抗性,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森林的自身调控功 能严重失调; 六是缺乏有效的施药工具,对受灾森林不能做到全面、快速有效的处理,往往 剩下大量残存种群,再次形成灾害的条件未能消除; 七是基础研究工作不够,影响了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森林病虫害防治

敬请合作指导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
岑巩职中: 岑巩职中:孙国华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背景
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 1950年代为100万hm2,1960年代为140万 hm2,到了1990年代上升至1100万hm2,平均 年递增25%,每年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达50多亿元。全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占总森 林面积的8.2%,占人工林面积的23.7%,已成为 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传入病虫害 的种类不断增加,病虫风险评估成为研究的热点。 3、是唤起政府、林业工作者和公众共同参与森林 病虫害管理意识。
森林病虫灾害图片
几种重大危险性的病虫害
松材线虫枯萎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松材线虫枯萎病 1982年我国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松材线虫引起黑松(Pinus thunbergii)大量 枯萎死亡。现该病已扩展到6省1市,发生面积达7万hm2,死亡松树1600万 株,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 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 目前,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采取了清理病死木,杀灭天牛成虫,熏蒸处理病死木 和加强对疫区病木的检疫等防治措施,这些措施对防止此病的迅速蔓延扩展起 到重要作用。 但从全国来说,该病害无论在局部面积还是整体范围上均呈扩展蔓延之势,其主 要原因是防治措施不到位;同时,一些新疫点的形成也不排除从国外再度传入 病原的可能性。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于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因其繁殖力强,食性杂(可危害200多种寄主 ),适生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目前已传播到4省3市(包括陕西、辽宁、山东 、河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等),是一种引起严重损失的危险性食叶害虫。 防治措施主要是以自然(天敌)控制为主,辅以人工剪网、围草把等人工物理措 施和化学防治措施。用这些方法在一些地区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基本上达 到虫在树上不成大灾或虫不下树、不进田。如1996年底在陕西境内的美国白 蛾已被基本扑灭。但近年此虫又有进一步蔓延危害之势,在一些省份发生仍较 严重。
森林病虫害基础知识
9、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 森林植物检疫,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营林措施:良种壮苗、适地适树;选用抗病虫树种;封山育林, 营造混交林,抚育间伐,培育抗病虫林分。 生物防治措施 :①保护林内有益生物,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繁 殖栖息的条件。②引进或释放有益生物。扩大林中有益的生物的 种类和种群数量。 物理机械防治 昆虫激素和信息素。 遗传防治 化学防治 生态防治
我国常见的森林病虫害
最常见的有松毛虫、松干蚧、竹蝗、光肩星天 牛、青杨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杨 干象、松 毒蛾、松梢螟、杉梢小卷蛾、落叶松鞘蛾、落 叶松花蝇等害虫,以及落叶松落叶病、落叶松 枯梢病、杉木炭疽病、泡桐丛枝病、枣疯病、 松苗立枯病、松针褐斑病、松树萎蔫病,毛竹 枯梢病、油茶炭疽病、杨树烂皮病、木麻黄青 枯病等病害。
森林病虫害基础知识
4、主要对策及措施 按照新时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确立新的防治策略 实施四个转变: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防治策略上, 由治标向治标兼治,治本为主转变,防治组织管理上,由 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防治技术上,由化学防治向生 物防治转变。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抓好林业六大工程区的病虫害防 治工作 采取实际步骤,大力推进以营林为主的治本措施 坚持和完善工程治理模式 进一步加强检疫监测,控制林业有害生物蔓延危害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解决防治生产的关键问题 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提高减灾控灾能力
森林病虫害基础知识
5、森林病虫害管理责任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是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 据《森林法》第22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 作”,《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第4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 措施和制度,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第5条:“国务院 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其所 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负责森林病虫害的具体组织工作。区乡林业 站负责组织本区乡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植物检疫条例》第二 条“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植物检疫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检 疫工作。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所 属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可见,全国各 级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其所属 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即森防站)负责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具体组织 工作。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属于行政管理,也称之行业管理。森林病虫害防 治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如何依法运用权 力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进行有效管理。
森林病虫害基础知识
2、森林病虫害防治在现代林业中的地位 森林病虫害防治作为森林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 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病虫害本身作为生物因子是森林的组成部分; 二是在造林绿化等基本的林业活动中,病虫害防治已 成为主要的技术措施之一; 三是病虫害本身发生面积大且发生趋势日益严重,损 失惊人。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的影响有“无烟的火灾 ”之称。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背景
4、是我国森林的质量和经营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 了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大,灾害严重。病虫害发生 的种类与林分结构和质量紧密相关,多数属于寄主主导型 ,一旦遇到灾变天气,就会大面积成灾。 5、是技术上低于发达国家,在森林病虫害监测技术上还不 十分成熟。航空和航天监测技术的应用、生产商业性病害 检测试剂尚缺乏必要的手段和资金;基础性研究非常薄弱 ,缺乏技术储备。缺乏病虫害发生的系统历史资料统计和 收集,病虫害研究缺乏连续的试验点或试验基地,使病虫 害管理和预测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病虫害防治器械相当 落后。生物农药生产工艺落后。
森林病虫害基础知识
6、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主要任务 对林业生产过程中的选种、育种、造林、管 护、采伐、运输等各环节上森林病虫害的调 查、预测预报、预防、除治和检疫实行有效 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控制病虫灾害的发生, 及时解除或减免危害,保护森林的正常生长 ,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森林病虫害基础知识
森林病虫害图片
引用林业培训图片(另插移动盘文件)
森林病虫害防治总原则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森林病虫害基础知识
1、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概念: 1989年国务院颁布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对森 林病虫害的定义为:“对森林、林木种苗及木材、 竹材的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和除治”。 广义的含义:是指人类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森林病虫害等有害生物对森林 的危害,促进森林健康生长和提高林分质量的生产 经营活动。包括森林植物检疫、监测预报、预防和 除治林业有害生物等。
几种重大危险性的病虫害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松突圆蚧 松突圆蚧于1970年代末从美国传入我国广东,到1988年已扩展至广东18个 县市的51万hm2的松林,引起14万hm2马尾松枯死,对松林造成很大威胁。 广东针对此虫从日本引进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nus azumai)防治 松突圆蚧取得了成功,有效地控制住该虫的发生与蔓延。 ⑷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发生于我国南方13省(区),常年发生面积达200-330万hm2, 减少木材生长量约300万m3,是我国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森林害 虫。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体 系和防治措施,但由于我国大面积人工松林的生态系统简单,林分自控能力差 ,松毛虫在林间的种群数量仍常发生较大波动。近年来,通过对该虫实施监测 ,采用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B. t)等生防制剂控制林间虫口数量使之维持在 较低水平,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控制住马尾松毛虫的泛滥成灾,但局部地区的 暴发成灾仍时有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