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八)历史★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学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宗法制的规定,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进行分封。
其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图中③为嫡长子,所以应选C。
2.下图为汉武帝采纳的有关太学运作的具体方案。
据此可得出太学的创办A. 在文化上提升了大一统的水平B. 使地方教育有了统一管理机构C. 初步形成了面向社会考试选官的制度D. 培养了一批精通各派学术经典的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汉武帝兴办太学,太学生员学习儒家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促进思想上的统一,因此太学的创办在文化上提升了大一统的水平。
故答案为A项。
太学不是管理地方教育的机构,排除B项;太学生员来自于中央官和地方官的推荐,并非面向社会。
面向社会的是科举制,排除C项;太学生员学习儒家经典,无法培养精通各派学术经典的人才,排除D项。
3.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灵渠;东汉政府治理黄河水害上有显著的成效;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关;明太祖时,兴修塘堰近五万处。
这反映A. 从秦以后,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B. 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C. 兴修水利工程有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D. 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兴修或设置官职管理水利,故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D项正确。
材料中只有唐朝体现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A项错误。
材料涉及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没有体现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故B项错误。
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体现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但与材料其它信息不符,C项错误。
4.有学者将中国古代“城”和“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
下列古代城市,最早出现“城区即市区”的是A. 秦朝咸阳B. 唐朝长安C. 宋朝东京D. 明朝苏州【答案】C【解析】“城区即市区”指坊市界限被打破,这最早发生于宋朝东京,故C正确;秦朝咸阳和唐朝长安实行坊市分离的制度,故AB都错误;明朝苏州不是最早出现“城区即市区”,故D错误。
故选C。
5.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 阁臣拥有“批红”权力C. 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D. 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A项是错误的;阁臣拥有的是“票拟”权,而非“批红”权力,故可排除B;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非中央一级法定机构或行政机构,其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由皇帝的旨意而定,所以就出现了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的情况,故选C;内阁正式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故D项说法是错误的。
6.“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
”这是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中把上述地区作为通商口岸的理由。
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①向中国倾销鸦片②掠夺中国原料③打开中国市场④向中国输出资本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广州属于传统贸易口岸,便于向国大量倾销商品,福州方便英国掠夺中国武夷山红茶,上海可以打开中国市场,②③符合题意,选择C项正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主要不是输入鸦片,排除①;向中国输出资本是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侵华特点,排除④。
【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7.一位北洋舰队外籍军官在回忆黄海海战时说:“提督的腿在海战中严重摔伤了。
但是他拒绝进入舱内,而是坐在甲板上看着他的水兵作战。
”这位“提督”是A. 邓世昌B. 丁汝昌C. 林永升D. 叶祖珪【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黄海海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的海军提督是丁汝昌,此战役发生于黄海大东沟海战,故选B。
邓世昌、林永生和叶祖珪都不是提督,故A、C和D项错误,排除。
8.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A. 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答案】B【解析】【详解】湖北军政府成立于武昌起义后,①与材料时间轴不符,故A项错误;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黄花岗起义时间是1911年4月,故①是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清帝退位于1912年2月,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B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轴,故B项正确;清帝退位于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与②不符,故C错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在武昌起义后,与①不符,故D项错误。
9.余英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中尖锐指出,激进的知识分子挖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然后用他们自己也不甚了了的一种西方意识形态填补了这个空隙。
这在本质上说明了新文化运动A. 严重的崇洋媚外心理B. 对中国文化的全盘否定C. 颠覆民族传统的行为D. 完全照搬西方意识形态【答案】B【解析】材料“挖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然后用他们自己也不甚了了的一种西方意识形态填补了这个空隙。
”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全盘否定,故B项正确。
A项“崇洋媚外心理”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C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材料只是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全盘肯定西方意识形态,D项“完全照搬”说法错误,排除。
10.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A. 化工业、卷烟业B. 制碱业、橡胶业C. 手工业、农业D. 面粉业、纺织业【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等轻工业部门发展最快,故D项正确;化工业、制碱业虽有发展,但不如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等行业发展快,故AB项排除;农业不属于工业,故C项排除。
11.下图是1937年1月《新华画报》刊登的漫画《全部三毛上前线》。
该漫画A. 旨在呼吁国民政府坚持抗战B. 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 配合了中共联蒋抗日的主张D. 反映了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漫画《全部三毛上前线》体现了画家企盼全民抗日局面的出现,而《新华画报》予以刊登说明了此漫画的主张配合了中共要求联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C项正确;由材料中“1937年1月”可知,该漫画刊登时,全国抗战局面还没有爆发,ABD出现于全面抗战爆发后,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7年1月”“全部三毛上前线”,结合所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知识分析解答。
12.下图为新中国粮食产量统计图,图中粮食产量由下降徘徊转为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A. 国际环境的改善与缓和B. 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C. 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变D.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图中粮食产量由下降徘徊转为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部分和环节进行调整与改变。
故答案为C项。
A、B项与这一变化无关,均排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变革,排除D项。
【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点,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发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经营和产品分配的自主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13.“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分别发生在1978年、1992年和1997年。
这里所说的发生在1992年的思想解放应是A.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确立邓小平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打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崇拜,故选B。
A发生于1978年,排除;C项发生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4.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