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3章中国地理测试卷(新)

2015-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3章中国地理测试卷(新)

第3章中国地理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图为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迁出量较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甲、乙、丙三省人口密度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省境内人口密度分布比较均匀B.甲省人口密度由西南向东北递减C.乙省人口密度平原大于高原、丘陵大于山地D.丙省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解析】通过轮廓图可直接读出,甲为湖南,乙为安徽,丙为四川。

甲省东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人口稠密,西部和南部分别是云贵高原和江南丘陵,人口密度较小;乙省没有高原分布,故人口密度分布不存在平原大于高原的说法;丙省东部为四川盆地,人口密度大于西部的青藏高原。

【答案】 D2.农村人口大量迁出对三省区的主要影响是( )①城市化水平下降②大量农民实现了户口的农转非③缓解人地矛盾④人均耕地面积增大,有利于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A.①③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是图示三省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农村人口外迁会使农村人口在本省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城市人口的比重会上升,城市化水平会相对上升;三省人口大量迁出,能缓解省内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大量人口外迁有利于这三省区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

【答案】 C国际上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达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黄河流域为55%,内陆河流域为52.5%。

据此回答3~4题。

3.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生活需水量大B.气候干旱,降水少C.灌溉农业发达D.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高4.下列现象与西北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不相关的是( )A.河流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B.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C.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出现断流预警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3~4.【解析】第3题,西北地区的最主要的区域特征就是干旱,之所以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主要还是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为了满足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地表及地下的水资源;生产生活需水量大不是根本原因,因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需水量更大,但由于降水比较多,所以水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

第4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与西北地区高效用水无关。

【答案】 3.B 4.D读我国部分地区春雨时间分布图,回答5~6题。

注:虚线为降雨终止线,实线为降雨开始线。

图中数字表示月份,上、中、下分别表示上旬、中旬、下旬。

5.下列城市与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的场景肯定不符的是( )A.合肥 B.长沙C.南昌 D.武汉【解析】清明时间为每年的4月5日前后。

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沙、南昌的春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开始,武汉的春雨4月上旬开始,这三地均有可能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场景;而合肥的春雨5月上旬才开始,与“清明时节雨纷纷”诗句描述的场景肯定不符。

【答案】 A6.图中福州西部降雨开始线与降雨终止线密集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地形C.海陆位置 D.锋面【解析】福州西侧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所在地区,山地地形使该地区降雨开始线与降雨终止线密集。

【答案】 B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温度带界线和日平均气温稳定≥10℃日数(圆点)的变化。

读下图,完成7~9题。

7.图示区域温度带界线发生变化的地理背景是( )A.气候趋于干旱 B.气候趋于湿润C.全球变暖 D.全球气温下降8.图示区域西部温度带界线变化较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9.根据温度及温度带界线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地开始大面积种植柑橘B.②③两地气温差异增大C.④地农作物生长周期延长D.⑤地的结冰期逐年缩短7~9.【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温度带界限向北移动(如①区域原来是暖温带的变为了亚热带)及日平均气温稳定≥10℃日数数值为正的较多,说明温度升高,是全球变暖的体现;温度带界线(气温)变化不能直接判断气候变干旱和湿润。

第8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等信息分析西部温度带界限所在位置是秦岭,那么由于地形的阻挡和垂直地带变化规律,温度带界线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较小;若为海陆位置的影响,其变化趋势应该是由海洋向内陆逐渐变化,图示并不是这样的变化趋势。

第9题,由图可知由于①处温度升高,由原来的暖温带变为亚热带,根据橘生淮南为橘(柑橘是热带亚热带水果),柑橘的种植面积会大面积变大;日平均气温稳定≥10℃日数原来②<③,现在②增多③减少,两地气温差异变小而不是增大;④日平均气温稳定≥10℃日数增多,积温增大,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⑤尽管日平均气温稳定≥10℃日数增多,但不一定影响结冰期也就不能判断结冰期逐年缩短。

【答案】7.C 8.B 9.A下图是我国两大湖泊,近年来太湖水质有很大改善,湖区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据此回答10~11题。

10.近期,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闸。

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有( )A.调节湖泊汛期最高水位B.解决了鄱阳湖的泥沙淤积现象C.为本省提供更多的水电D.使长江下游水位季节变化更大【解析】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闸,可以有效地调蓄进出湖泊的水量,适时地蓄水或放水,进而调控湖泊的最高水位,同时,也可以调节长江的最高水位,使长江水位季节变化更小;修水闸后,湖泊的水流变缓,泥沙淤积更多;修建水闸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径流,可以为江西拦截更多的水资源,但由于江西地势平坦,水资源无法转化成水能进行发电。

【答案】 A11.治理太湖过程中政府采取的措施可能有( )①在湖滨带大量植树造林,改善生态②建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达标排放③增加网箱养殖面积,提高经济效益④提高全市民众“关注水环境、保护湿地”的生态意识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在流域内大量植树造林,发挥了湖滨带植被的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功能,提高了湖滨带截污、净污功能,有利于减轻太湖湖水污染负荷;建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达标排放,有利于减少入湖污水;提高全市民众“关注水环境、保护湿地”的生态意识,有利于减轻太湖水质污染。

增加网箱养殖面积,会导致湖区富营养化加剧。

【答案】 D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2~13题。

12.2014年初春,河流P处水位猛涨,这主要是由( )A.上游河流解冻,漂流的冰凌堵塞河道造成的B.上游水库大量泄水造成的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导致的D.上游突降大暴雨引起的【解析】该河段在冬春季节易发生凌汛,从而引起决堤泛滥。

【答案】 A13.图中所示河流这一段的水文特征是( )A.水量大B.夏汛明显C.含沙量大D.结冰期长【解析】黄河上游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冰雪消融,补给河流。

另外,7、8月降水多,雨水也补给河流,故夏汛明显。

【答案】 B下图表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渔业结构变化。

读图完成14~15题。

14.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A.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B.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C.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D.牧业、林业、种植业、渔业【解析】由于陕北黄土高原位于由季风区向大陆性气候区过渡的地带,同时该地人口较多,因此主要农业类型为种植业和牧业,林业比重较少,而渔业比重最少。

因此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答案】 C15.下列关于1996年以后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植业总产值呈下降趋势B.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C.牧业已成为第一大农业部门D.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减少【解析】1996年以后,该地林业和牧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种植业比重下降,这是退耕还林还草所致,说明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但种植业总产值不一定下降;种植业仍为第一大农业部门;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大量减少从图中无法得知。

【答案】 B每年6月上旬我国华北地区开始进入紧张的粮食作物收获季节,“龙口夺粮”反映了其忙碌的景象。

据此回答16~17题。

16.“龙口夺粮”的原因是( )A.在锋面雨带来临之前抢收粮食B.避免黄河水暴涨淹没农田C.避免台风造成损失D.以防龙卷风灾害【解析】华北平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8月该地区受夏季锋面雨带影响降水较多,在此之前抢收小麦是为了避免因雨减产。

【答案】 A17.据材料分析我国华北地区的夏收粮食作物及其熟制分别是( )A.春小麦、一年一熟B.冬小麦、一年三熟C.棉花、一年两熟D.冬小麦、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解析】从温度带来看,华北平原属于暖温带,熟制应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夏收粮食作物为冬小麦。

【答案】 D大打“桥牌”,如今成了长三角地区的重头戏。

长三角地区正步入以上海为龙头,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桥港经济新时代。

读长江口地区大桥分布图,回答18~20题。

18.崇启大桥的贯通对启东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A.利于商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B.使商业网点沿交通线集聚,规模扩大,密度减小C.加快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D.促使人口向上海大规模迁移【解析】利于商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值,但不一定会提高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促进商业网点沿交通线集聚,规模扩大,密度增大;加快渔业、风能等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变化不可能促使启东人口向上海大规模迁移。

【答案】 C19.南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接了上海转移而来的部分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其区位优势是( )①接近广阔的消费市场②东靠东海,水运便利,水资源丰富③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与上海相比均较低④依托上海先进的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的西南角是东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南通位于长江口北岸,因此东靠黄海,而不是东海。

【答案】 C20.近几年来,甲岛面积的增大速度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B.三峡水库实施蓄清排浑C.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的侵蚀作用减弱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水流大多从崇明岛北侧河道入海【解析】甲岛是由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形成的,近几年来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江携带到河口地区的泥沙减少,导致甲岛面积的增大速度下降。

排浑是将含沙量较大的水排出去,因而三峡水库实施蓄清排浑不会减少长江携带到河口地区的泥沙;海平面上升,海水对河口地区的侵蚀作用会加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水流向右偏转,大多从崇明岛南侧河道入海。

【答案】 A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读福建省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简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原因。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福建省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

(2)分析福建省中西部大量修建小型水电站所发挥的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