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讲座心得科技讲座心得听讲座心得--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知不觉我已近快毕业了,现在回忆起来,这大学四年来的听讲座,我从中受益匪浅。
还记得第一次去听讲座场景,那时的我还只是一个傻乎乎的大一新生,只是听说听讲座可以加学分就去听。
现在想想未免觉得有些荒唐,但却就是这个看似荒唐的行为,让我从此迷上了208那个有着浓浓的学术气息的讲学厅,让我在大学的四年里不至于真的荒废了一切!大学这四年,听过多少讲座,早已数不清;这四年, 听过多少讲座,说都说不过来。
每一次讲座,都有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教授们、讲师们,每一位,无不是陆海潘江,他们那幽默、诙谐、睿智的言语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激励着我,指引着我。
虽然有一些讲座的具体内容我已忘记,但有一些却留个我很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听过的赵玲玲教授关于“如何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讲座, 听完以后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名大四的准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我们应如何从中脱颖而出?除了高学历的证书外,基本的面试技巧和职场礼仪也是我们迈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开始,赵玲玲教授讲述决定第一印象要素中包括外表、举止仪态、交谈内容。
讲座围绕着主题简述以下四个方面:一:提出男女正确的着装方式。
套装、配饰选择与色彩搭配均以简单、大方、稳重为主,衣服的面料要选择质感好的二:简述正确的站姿、坐姿、行姿。
如站时要挺胸收腹,行走时优雅稳健。
三:从肢体语言方面提出建议。
四:简述应聘面试时的礼仪,包括进出门礼仪、交谈礼仪、肢体礼仪。
讲座共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老师对男女生的穿衣礼仪、穿衣色彩的搭配以及站姿、坐姿、行姿进行讲解,还现场找了两位同学手把手的教。
第二环节是进行如何化好面试妆的介绍,达到了讲座的高潮。
老师亲自为现场的同学作模特,给大家做示范,从各个细节入手,仔细描述在职场中需注意的问题。
又比如我听过的王乐夫院长关于《我的美丽祖国在长春》的讲座,听完以后我确实是有很大的感触。
讲座是关于周游方面的,旅游能给人带来灵感,很多时候,有一些难题一直被困住了,久久不能得到解决,有时侯出去逛逛,也许久突然来了灵感,一切难题都因迎面而解。
旅游还能使人的心胸更加宽广,在很多情况下,喜欢旅游的人心胸都是比较宽广的,并不是因为其心胸宽广才喜欢上旅游,而是在旅游的过程养成的一种气质。
爱旅游的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和各式各样的事接触,渐渐地人也就变得大气,而这种大气会让别人觉得更乐意与之相处。
在这大学的四年里,我很庆幸自己能坚持去听了那么多各种各样的讲座,我也在这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我,为自己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积聚着能量,我希望终有一天,我也能像我的老师们一样,以自己丰富的学识、不俗的谈吐去滋养我的学生们!第二篇、创新讲座感想科技讲座心得创新学术讲座――课后感想创新是一切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源动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实现人生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作用。
同时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一种指南,它还应作为一种行动贯穿到我们每一项实践中。
同时创新还应应用于我们的各项专业研究领域,以便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
本文则以土壤盐渍化改良为例,主要概述了创新的一般概念和要求,以及在土壤盐渍化改良方面的应用实践。
目录:1.创新的概念 (2)2创新的发展 (2)3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3.1创新型人才 (3)3.2创新思维的培养 (3)3.2.1创新思维的禁锢和突破方法 (4)3.2.2创造力培养 (5)3.2.3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5)4创新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6)1.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创新起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分为两个层面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其中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实践创新要以理论创新为指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目的,理论创新要以实践创新为检验标准。
创新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而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思维、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创新,比如为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可以改变工具的使用方法,改变工人的组成和结构;比如为实现仪器工具的多功能,我们可以改变工具的结构,或许稍微变动一下其零部件我们就可以得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工具。
这些例子都叫创新,不只是造出了一种新的东西,或想出了新的方法才叫创新。
2•创新的发展创新是在20世纪初形成理论。
其概念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19xx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概念包括五方面: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1962年,由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七十年代又将概念扩展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科技讲座心得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
厄特巴克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缪尔赛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进入21世纪,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了对创新的认识: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创新双螺旋)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而且知识社会条件下以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进一步得到关注。
3.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的培养3.1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指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和心理上有自信、有激情、有责任担当的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科学技术和专业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型人才。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创新心理的培养。
自信心不足,点子不能成为行动,行动不能得到坚持;缺乏激情,创新没有动力,思维会僵化,行动会迟缓;没有责任心,创新风险容易失控,即便成功可能也难取得持续进步。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6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3.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教材知识的学习。
创新的培养要培养其发散思维和个人思维的独创性、相异性。
创新思维要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说,在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生活中一个经典的创新思维的例子:两个推销人员到一个岛屿上去推销鞋。
一个推销员到了岛屿上之后,就发现这个岛屿上每个人都是赤脚。
他气馁了,没有穿鞋的,这个岛屿上是没有穿鞋的习惯的,推销鞋怎么行。
于是马上发电报回去,打手机回去,鞋不要运来了,这个岛上没有销路的,每个人都不穿鞋的,这是第一个推销员。
第二个推销员来了,兴奋地发现,这个岛屿上的鞋的销售市场太大了,每一个人都不穿鞋啊,要是一个人穿一双鞋,不得了。
那要销出多少双鞋出去,马上打电报,空运鞋来,赶快空运鞋。
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321创新思维的禁锢和突破方法创新思维的培养中的障碍破除:第一,我们要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
我们的思维要创新,主要有三大障碍,首先是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即平时大家所熟知的转牛角尖。
思维一旦进入了死胡同,就很难出来, 那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现出来了。
思维定势的产生是由于我们习惯了权威,权威说过了,我们就很难改变,于是思维就固定了;还有就是从众心理,个体逐渐、盲目地顺应了群体和先验和情感,也造成了思维定势。
俗话说,思维一旦进入死角智力就在常人之下。
所以要思维创新就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
其次是习惯性思维,传统性思维,思维惯性,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
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生活中相同的食物或情景反复出现,不断刺激和作用于人的大脑,就形成条件反射;人们不断重复同样的经历和感知,日积月累上升为经验性的东西,就容易形成思维习惯或思维惯性,甚至固化为思维定势。
要克服习惯性思维的干扰,最重要的是要看问题的本质而非表面,要仔细研究问题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一见到问题就匆忙用脑中已有的模式去分析、判断。
第三思维封闭,考虑事情时站得层次太低,没有站得很高,思维境界就会很小,没有打开,思维封闭了,很难创新。
第二,我们要思维创新。
知道了我们思维上的障碍,就要力图去打破思维障碍取得思维创新。
首先打破思维障碍我们要采取多向思维法。
第一为顺向思维法,就是按照逻辑按照规律按照常规去推导。
第二叫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逆向思维在生活中例子很多,如司马光砸缸就人的事例就很典型。
第三是转向思维,或称颠倒思维,包括前向思维,后向思维,由上而下的思维,由下而上的思维,因果颠倒思维,还有要借脑思维,借人家的大脑来思维,都是创新思维。
第四即侧向思维,侧向思维是一种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外部其它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示,找到超出限定条件之外的新思路,实质上是一种联想思维。
曹冲称象的典故中就是用到的侧向思维。
知道了这些思维方法,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工作和研究中就要有意识地运用,多角度思考问题,促成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
322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