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一、培养目标1. 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学风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 系统掌握生态学基础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生态学及相关学科实验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与国外同行进行一般的学术交流能力和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具有从事生态学及生物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业务管理和教学工作等能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本学科包括6个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植被生态学、演替与恢复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1.研究方向之一:草地生态学本方向主要研究草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草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生态适应及其生理生态过程,草地景观格局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可持续发展等。
草地生态学是内蒙古大学最早的生态学研究方向之一,是在李继侗院士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创办,60年代后李博院士等积极推进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大学最具特色的学科和优势的学科方向。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最早开展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草原群落蒸发蒸腾,植物个体与群落的水分生理生态,高等植物与菌根的相互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阐明了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演替过程与机理,水分生态因子对于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作用路径、过程调控等方面的核心机制以及作用方式,提出了水分生态效能理论及分析方法。
21世纪以来,紧跟国际生态学发展潮流,先后开展了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用水等涉及草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与其它生态系统相比较,草地生态系统由于其结构较简单,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舞台,因此本学科方向在生态学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基地,本方向以内蒙古地区广泛分布的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的生态学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研究方向之二:植被生态学本方向以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为研究地域,以传统野外调查与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区域路线调查与定位监测相结合为研究方法,系统研究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组成与演化,植被空间格局与动态,植被格局与动态,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植被响应,沙地、湿地等特异性景观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特征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构建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和植被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
蒙古高原地域辽阔,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拥有广袤的草原与荒漠,是全球独特的景观之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舞台。
开展面向蒙古高原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生态学研究是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特色与优势。
近50年来,全面考察了我国北方地区、俄罗斯的贝加尔以南、蒙古国大部的植物区系与植被生态,系统研究了蒙古高原及相邻地区生态地理分异规律,探索了蒙古高原及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物种演化的古地理背景,揭示了草原与荒漠植被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提出了中国草原与荒漠植被分类与分区方案,完成了《内蒙古植被》、《内蒙古植物志》、《内蒙古遥感考察》等重要学术著作、内蒙古植被等7套资源系列图、内蒙古草原退化图。
本学科方向自李继侗先生创建后,由李博、马毓泉、刘钟龄、雍世鹏等老一辈学者发扬光大,具有雄厚的积累、良好的学术传承和较完善的学术体系,具有全面收集和存放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植物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植物标本馆和内蒙古地区先进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本学科方向将为我国乃至世界植被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理论成果,也将为我国北方生态建设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3.研究方向之三:演替与恢复生态学面对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之类当前不可回避的现实,本学科方向以草原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退化与恢复演替机理和过程等生态系统演替理论。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典型草原区设置了围栏样地,以短时间间隔、大测定量的规模监测严重退化群落在恢复演替中的行为与表现,由此拉开了国内演替生态学研究的序幕,至今已取得连续25年的动态监测数据。
对退化草原的性质、状态、种类组成、资源利用方式等基本问题做了系统阐述,证明退化草原群落是稳定于一定放牧压力的群落状态,是在低能量水平下自我调控、自我维持的系统,是一种没有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具有资源剩余的、对家畜啃食产生负反馈作用的群落状态,同时对恢复演替的轨迹与行为提出理论性的概括。
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使得国内演替生态学领域的学者从上世纪末能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展开工作。
上世纪末,首次提出典型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的机理模式,并揭示植物个体小型化是演替机理的关键环节。
为了加快退化草原恢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诸多农业措施对恢复演替速度与轨迹影响、刈割效应及打草场管理制度等研究,这些工作已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作用。
同时还开展了沙地、湿地、山地及荒漠植被演替过程与机理的研究。
近年来,在不同形态的“蘑菇圈”形成机理,不同群落状态中土壤微生物区系与酶活性动态也取得较好进展,对干旱区非常普遍的由苔藓、藻类和真菌共同构造形成的土壤结皮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分布格局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学科方向不仅对充实生态学演替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草原植被保护、退化草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4.研究方向之四:植物种群生态学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种群结构特征,植物种群的生态适应性与生境适宜性,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学,沙漠化过程植物种群的受损和恢复机理。
该方向是内蒙古大学生态学学科较早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突出体现了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研究的地区特色。
主要对我国沙地和草原建群种、优势种种群生态学和西北地区重要生物多样性中心——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珍稀植物的保护生物学进行系统研究,涉及对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活史、进化潜能、生殖对策、生境适宜性、物种濒危的原因等方面。
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层次,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种群生态学不仅是揭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基础,也是指导物种保护及农、林、牧业生产科学管理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5.研究方向之五:动物生态学本研究方向是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探究动物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占有的生态位,它们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深入揭示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为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分布于内蒙古特有的或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动物,搞清楚它们所具各种特征的机理,为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动物资源和控制有害动物寻求有效途径。
本研究方向面向环境保护和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采用现代科技如分子生物学方法、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在较高层次上进行动物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经济价值。
6.研究方向之六: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是以生态学、城市规划与城市学、人类生态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的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内容为:(1)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主要进行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演化规律,以及区域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有效地控制生态环境退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适宜的景观结构调整和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减少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流失。
(2)城市生态评价与生态规划综合运用野外实验观测、系统模拟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服务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胁迫下生态系统的演变与响应机制,探讨城市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制定城市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和生态系统管理与恢复技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方法与途径。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生一般为三年,在职(不脱产)硕士生一般为四年总学分≥38分公共学位课须修 2 门: 12 分专业学位课须修 4 门: 16 分专业选修课须修 3 门: 6 分跨学科课程须修 1 门: 2 分前沿讲座(含文献综述) 须参加 2-3 次; 2 分四、课程设置(见表1)五、前沿专题讲座内容和基本要求1.讲座或讨论班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第二学期为前沿专题讲座,由学生主讲,教师组织讨论,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综述报告;(2)研究方法与心得交流;(3)读书报告。
2.次数、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每周一次,每次三个小时,共12周。
考核方式:出席次数在10次以上,至少主讲两次,能积极参加讨论。
六、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研究生要用一年半(三个学期)的时间修完全部课程,保证要有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论文的选题要有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题目要求在第二学期之前确定,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第二学期结束之前提交开题报告。
在第四学期导师要对论文的进展作一次认真的检查,已完成多少,还需要补做多少,如有问题及时补救。
第六学期的五月初必须拿出论文初稿,经导师修改,反复几次,5月20日左右定稿,打印,送审。
要求将文献综述附于论文后面。
需要注意的是,每年都有个别学生的论文会被要求盲审,时间明显提前。
为此,导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盲审信息,避免延误。
通过学位论文的工作,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七、本专业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本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分担一定量的课堂讲授;2,指导本科生实验课,协助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3,课堂辅导与课外作业批改;4,野外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5,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6,在确保学位论文和课程学习圆满完成的前提下,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调查和组织创新项目,全面提高独立工作能力。
专业课程设置类别课程名称周学时总学时学分开课学期适用的研究方向任课教师(职称)学位基础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4/64 4 1-2 1-2 公共管理学院第一外国语4/128 8 1-2 1-2 外国语学院专业学位课高级生物学3/72 4 l 1—5 白学亮教授,杨贵生教授现代生态学3/72 4 2 1—5 王艳荣教授干旱区植被3/72 4 1 1—5 王炜教授3S原理与应用3/72 4 2 1—5 牛建明教授专业选修课︵含植被生态学 2 2 1 1—5 王艳荣教授草地生态学 2 2 1 1—5 杨劼教授,王炜教授生物多样性保护 2 2 2 1—5 王炜教授鸟类学 2 2 3 1—5 邢莲莲教授动物生态学 2 2 1 1—5 周延林教授湿地生态学 2 2 1 1—5 王炜教授生理生态学 2 2 3 1—5 杨九艳教授跨一级学科课程︶生态系统生态学 2 2 2 1—5 梁存柱教授种群生态学 2 2 2 1—5 朴顺姬教授高级植物分类学与区系地理2 2 1 1—5 梁存柱教授恢复生态学 2 2 2 1—5 包铁军讲师景观生态学 2 2 2 l一5 王艳荣教授自然资源生态学 2 2 1 1—5 杨劼教授科技论文写作 2 2 3 1—5 周延林教授地貌学 2 2 3 1—5 王炜教授微生物生态学赵吉教授生态工程学 2 2 3 1—5 包铁军讲师动物学研究方法 2 2 1 1—5 杨贵生教授分子生态学 2 2 3 1—5 赵吉教授、杨九艳副教授生态规划与管理 2 2 3 1—5 周延林教授、潮洛蒙动物分类与动物地理学2 2 2 l一5 杨贵生教授城市生态学 2 2 2 l一5 潮洛蒙副教授产业生态学 2 2 2 l一5 贾志斌教授地图学概论 2 2 2 l一5 牛建明教授自然地理学 2 2 2 l一5 外校土壤科学 2 2 2 l一5 外校统计学软件应用 2 2 2 l一5 王炜教授实验设计与分析(包括统计)2 2 2 l一5 王炜教授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 2 2 1—5 导师选修课适用于各个研究方向,每门课程均为32学时,2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