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论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论柏拉图的法律思想内容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政治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出了人性正义的理论,并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人性的正义等同于国家的正义。

他以法律概念的二元论为依据,提出了人治乌托邦的理论。

在政治实践受挫后,他又发展了自己的法律理论,走向了法律概念的一元论,提出了法治乌托邦的理论,最终实现了法律理论的转变。

柏拉图的人治乌托邦和法治乌托邦在最终目的上是统一的,即实现国家正义,在逻辑上也是相通的。

他的法治理论奠定了西方法治思想的价值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人治、法治“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这句话出自著名的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之口,他就是柏拉图。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作为古希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他一共留下了23篇对话和3件书札,其中关于政治法律的对话,依次有这样三篇:《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这三篇对话反映了柏拉图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理想国》是柏拉图探讨哲学和道德哲学的重大智慧结晶,《政治家篇》和《法律篇》才真正在《理想国》的基础上构建城邦的政治法律制,而晚期的《法律篇》更是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律思想。

一、柏拉图法治观的哲学基础——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

“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法哲学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法律正义论、人治观和法治思想都构筑于“理念”这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上。

他认为,理念法则即是理性法则,理性法则构成法治、政府、国家之现实存在的深刻根基。

不可否认,在古代很多哲学家思想中都牢牢把握着“理性”这一条线,因此柏拉图划分了两种美德,神圣的与人类的,他认为应该按此种美德次序调整一切关系,确定各种善恶状态。

正如柏拉图所言:“就是一方面,我们说有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存在,并且说每一种美的、善的东西又都有多个,……另一方面,我们又曾说过,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以及一切诸如此类者本身;相应于上述每一组多个的东西,我们又都假定了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者,而称它为每一个体的实在。

”这里所谓“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是指多数的个别事物,所谓“美本身”“善本身”就是指美的东西、善的东西的“理念”。

有些学者将“理念”汉译为“相”,“相”是事物的“本真”,“正义”指人的德性,“善”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又是最高的正义。

因此,“相”的哲学思想本身已蕴涵了对宇宙本质和人类道德生活的终极关怀。

柏拉图的相论确实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

前期的相论不仅侧重目的论的伦理道德,而且搞不清具体事物中已包含着事物普遍本质,后期柏拉图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觉醒和发展,所有事物都有普遍本质,也应该有其相应的“相”。

这为他后期继续探讨城邦政治和具体立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柏拉图法律思想的发展(1)《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思想;柏拉图首先以一个例子引入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的探讨。

他说“假定我们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入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

”这个例子跟正义的关系是“有个人的正义,也有城邦的正义”。

因此他认为大东西里边的正义可能更容易理解,主张用由大见小的方法,先探讨城邦的正义,然后在个别人身上考察它。

他从一个城邦的成长讲起,来考察正义和非正义的成长。

柏拉图认为城邦起源于社会分工。

由于每个人各自的性格天赋不同,适合做不同的行业,于是产生了分工和交换。

随着分工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商业和对外贸易,还有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城邦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同外界的战争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城邦保卫者。

城邦保卫者包括统治者和辅助者。

城邦的护卫者必定是经过良好教育培训,并被证明是最优秀的。

这样城邦社会被划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军事护卫者、生产者。

人们追求各种美德如智慧、勇气、节制,一个正义的城邦也应该具有这些美德。

在一个理想的国家里,智慧、勇敢和节制要有序、合理的加以安排。

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正义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当劳动者、军人和统治者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

“当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时,城邦被认为是正义的,并且,城邦也由于这三种人的其他某些情感和性格而被认为是有节制的、勇敢的和智慧的。

”找到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探讨个人的正义。

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

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

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

理性居于统率地位,意志则协助理性控制情欲,情欲的唯一功能便是服从。

当理性、意志和情欲三者融洽无间便产生第四种美德即“正义”,当灵魂的各个部分和谐结合,因而使一个人同时具备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德性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有德之人。

同样,理想的国家或社会组织如同个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一样也相应地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于是他提出了的两种正义,一是城邦的正义,二是个人的正义。

因此,他所认为的正义就是“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且不兼做他人的事情”。

同时,柏拉图从正义论出发,认为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维护法律就是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了正义,以此强调法律的权威。

二、《理想国》中的关于人治的思想柏拉图前期倾向人治,在《理想国》中,强调的是掌握哲学的人治国家。

柏拉图崇尚一种王制,或称贤人政治,或称“哲学王”的统治,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治。

他经典的说法是:“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禄禄之徒,必须排除出去。

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应该是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具备真正的知识,才能洞见到真实的世界,从而管理好整个国家。

他们属于整个国家的第一阶层:护国者。

哲学王不但拥有智慧,而且也是具有极高道德的人,他们不占有任何私人财产只有哲学家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他不会被千言万别的事物多样性弄得迷失了方向。

哲学家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他看到了群众的疯狂,但他保持沉默,就象一个在暴风卷起尘土或雨雪时避于一堵墙下的人一样,看别人干尽不法之事,而自己终生不沾上不正义的罪恶。

“哲学如果能达到它本身一样最善的政治制度,那时可以看得很明白,哲学确实是神物,而其他一切,……都不过是人事。

”应该说,追求一种哲学王的政治理想是柏拉图一生的愿望,在理论上,他写了《理想国》,在实践上,他曾试图一位暴君改造成一个哲学王。

在实践上他没有成功,但在理论上留下了“哲学王”的政治统治方式。

哲学王统治的核心是把“哲学家的智慧”和“国王的权力”结合起来,也就是智慧地统治。

这里,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等级制理论。

一个城邦里的人们亲如兄弟,但上天在铸造每个人的时候给每个人加入了不同的质料,结果导致他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护国者下面的阶层就是士兵,除了军人,还包括一些辅佐哲学王的人。

他们在智慧上可能有些不足,但是足够担任一些管理工作。

在道德上,他们有一些瑕疵,可能对于财富的追求和物质享受还不能完全摈弃。

士兵阶层下面就是普通人了。

普通人数量最多,也是头脑最简单的人,他的任务就是养活哲学王和士兵,除了管理国家和打仗之外,别的工作都由他们干。

这些人在道德上是不值得效仿的,都是一些贪图享乐,一心只想赚取钱财的人。

从柏拉图的这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可以看出柏拉图这时的法律思想极权主义相当严重,并且将其变为事实的可能性相当小。

三、《法律篇》中的关于法治的思想;在《法律篇》中,他开宗明义提出:神是法律的制定者,克里特人的这个神是宙斯,斯巴达人这个的神是阿波罗。

每个民族有自己的法律,这也许是基于这个民族的传统,也有可能基于地理环境;法律可以用于战争的目的,但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通过法律达到和平,正如同在一个家庭里,一个好的家长不是要处罚捣乱的兄弟,而是要达到家庭的和睦一样,法律的目的是和平,立法者的任务是获得最大的善。

就一个人而言,他都有和快乐,痛苦的预感叫恐惧,快乐的预感叫相信,就这四个因素加以计算,从而确立是否曲直的时候,这就是法律。

柏拉图指出,法律的权威是至上的,实行依法治国即意味着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阶级都要尊崇法律的权威,自觉接受法律的统治,这是新的法治国最为重要的特征。

他明确宣称,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权威,这个国家一定要覆灭;然而,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秩序井然,安定有序。

所以,服从法律的权威是必要的。

他强调法律就是正义的表现,将法律概念与正义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法律就是理性正义的结果,因此他认为理性的命令就是法律,人们应该服从人类心中那种永恒的理性的命令。

因而他认为法治应该非常重视立法工作。

立法应该遵循公正和美德的理念,这也是立法的根本原则。

他认为立法应该在自由、团结和统一的国家进行,并要求国民具有理解力。

法律应该取得民众的认同。

在立法过程中,必须重视立法技术并有自己的法律大纲。

然后,柏拉图强调应该树立法律权威,要求全体公民都要依法办事,“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

认为法治可以克服极端自由和专制,只有人们都遵守法律,法律居于官吏之上并被他们服从和遵守,那么这样的国家才有正义。

柏拉图特别强调官吏守法,不然就算再好的法律,其法律的价值都会掠夺。

因此,为了保证法律得到公正的执行和遵守,他不仅主张建立完备的司法制度,制定程序法,实行陪审制度,而且认为应该对法官以及其他执法者做出一定的要求,使其遵守法律,成为法律的奴仆和忠实信仰者。

四、柏拉图法律思想中的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柏拉图认为,智慧是至高,凭着智慧一个国王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国王有了智慧,那么他有没有其他治国良法则无关大局。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在《理想国》里,法律是无足轻重的,甚至受到柏拉图讥笑。

他说:“把这些规矩订成法律,我认为是愚蠢的。

因为,仅仅订成条款写在纸上,这种法律是得不到遵守的,也是不会持久的。

相关主题